武大生命科学研究生导师都有谁
⑴ 值得报考吗强基计划三年录取1.8万余人,来看如何备考!
在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自2020年启动实施强基计划以来,三年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由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
强基计划
报考要注意哪些问题?
招生和培养上有何特色?
过来人是如何评价的?
值得报考吗?
如何备考?
下面一起来全面了解强基计划~
* 内容综合整理自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北京考试报、《2022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腾讯新闻、网易等。
⑵ 武大有多少个教授
武大一共有正副教授2930余人,其中,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7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
⑶ 谁能介绍一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概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1893年武大初创之时。1922年,学院设立生物学系,1978年,病毒学系成立,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与生物工程中心合并,共同构建了今日之生命科学学院。
在历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多位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舒红兵等,耕耘于此,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丰富,综合能力强大,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科研学院。长期以往,学院养成了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优良风气,现任院长为宋保亮。
⑷ 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习经历及感想是怎样的
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表面的学术光环下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国内知名学府,乍一看似乎星光熠熠,院士和杰出青年人才云集。然而,深入探究,许多学生的真实体验却并非如此理想。
首先,实验室的师资力量和科研环境存在显著差距。</ 生科院的PI(实验室导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博士生毕业后的竞争力令人堪忧,尤其在植物、遗传发育等领域,学生们往往只能在诸如《plants》和《genes》这类质量较低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直接导致了武大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表现并不亮眼,如《Cell》或《Plant Cell》。顶尖人才的匮乏和学科更新的滞后,使得一些实验室更像是培养砖工而非创新力量的温床。
选择实验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不能进入那些明星实验室或潜力巨大的年轻导师团队,考虑来武大需谨慎。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好的实验室通常早被硕博连读学生占据,那些需要对外招生的博士职位,特别是经常有空缺的,往往隐藏着较高的风险。即使是杰青实验室,也需谨慎评估,因为仍有坑存在。
当然,也有值得推荐的导师和实验室。例如,宋院长的水平卓越,尽管传闻其实验室竞争激烈,但陈明周和孙蒙祥的科研能力与管理一流;周宇则是一个积极的推荐,他们的实验室有着上乘的表现。然而,刘勇教授虽然水平高,但似乎更倾向于家庭责任,科研产出速度较慢;宋质银作为新晋杰青,文章质量尚可,但实验室的延期问题严重;殷雷和赵华斌的实验室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发生过学生中途退学的尴尬事件;卢欣则以野外研究为主,延期情况同样突出。
对于追求科研的学生,以上信息可能有所帮助,但对于寻求混学位的策略,可能需要另外一套考量。在选择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时,务必深入了解导师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定。
⑸ 武大的研究生生态学专业怎么样冷门么
武大的研究生生态学专业还不错,但是这个专业还是比较冷门的。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舒红兵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院风和学风,现任院长宋保亮。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教师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珞珈学者5名(含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教授51人(含博士生导师49人),副教授34人。学院每年招生博士生约100名,硕士生160名,本科生约150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