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化工化学学院教授
㈠ 夏兴华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夏兴华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他出生于1965年7月,江苏苏州。1986年和1989年,他在厦门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他获得了国家教委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波恩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他在波恩大学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的慕尼黑国防军大学、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以及荷兰Utrecht大学Debye研究所进行了博士后研究。
回国后,夏教授担任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以及《自然科学进展》、《物理化学学报》和《化学学报》的编委。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表界面分析化学,尤其擅长原位电化学红外和拉曼光谱、在线电化学质谱以及扫描探针等技术,这些技术帮助他从分子和原子层面解析表界面反应与相变的动力学机制。他在电极表面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出了通用的反应机制,并建立了吸附金属原子增强催化活性的模型,对于低温低碳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抗CO毒性筛选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夏教授还通过分析红外谱峰频与电位和环境的关系,揭示了吸附水分子与电场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测定单晶电极的零电荷电位。他还深入研究了表面相变动力学、金属纳米粒子的组装和电化学纳米加工,并提出了利用非平衡态反应进行大规模纳米粒子二维组装的新方法。在半导体材料的化学刻蚀领域,他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开发了控制表面粗糙和大规模生产多孔硅及硅薄膜传感器的技术。
近年来,夏教授的研究扩展到了生物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有序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以及微流控生物分析等,其中他提出的自限制电化学组装生物功能材料超薄膜和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尤为引人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已在Acc. Chem. Res.、Phys. Rev. Lett.、Anal. Chem.、J. Phys. Chem. B和Chem. Mater.等顶级期刊发表了50多篇论文。目前,他指导着1名博士后,11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硕士研究生,并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重大项目子课题在内的8项重要科研项目。
㈡ 南京大学王欢老师怎么样
很好。南京大学王欢老师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生物活性环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专家,致力于发展多肽大环化的化学方法和酶学工具,是一位学识渊博,研究和学术贡献不可估量,对参与讲座的学生和自己的学生,用心解答疑惑,积极与同学积极讨论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㈢ 南京大学博导名单
南京大学汇集了一批顶尖的博导人才,他们的专业领域涵盖了化学、建筑、计算机科学、物理、地理、环境、生命科学、文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以下是他们的简介:
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张武昌教授,专长于材料化学,尤其是纳米材料和能源材料,其国际影响力显著。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沈毅教授,专注于城市和旅游规划,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龚翔教授,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专家,国际认可度极高。
物理学院的张旭教授,研究凝聚态物理与量子信息,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范波教授,致力于海岸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屡获国家级奖励。
环境学院的符宏生教授,专注于环境监测与健康,对环保事业贡献巨大。
生命科学学院的程十发教授,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独树一帜,是领域内的权威专家。
文学院的顾苏平教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为中华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数学系的朱扬声教授,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研究深厚,是国内数学界的知名学者。
这些博导在各自领域内拥有卓越的成就和丰富经验,他们的贡献对于南京大学和国家的学术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㈣ 张宏院士高中在哪读的
张宏院士高中在屯溪一中读的。
1、张宏,出生于安徽黄山,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院长。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位于黄山市屯溪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级重点中学和省级示范性高中。
2、学校创办于1949年8月1日,其前身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原南京安徽公学(后改名为南京私立安徽中学),经过一系列合并,最终在1960年被定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初名皖南区屯溪中学,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屯溪中学,1958年更名为安徽省屯溪高级中学。
2、他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团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为理解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张宏院士在教育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他曾在安徽大学生物系就读并取得学士学位。
3、之后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他也是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张宏院士是一位在生物物理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㈤ 南京大学博导名单
南京大学博导名单
1. 张武昌
张武昌是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学、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他在材料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曾获得多项国际性奖项和荣誉。
2. 沈毅
沈毅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社区规划等。他在城市规划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3. 龚翔
龚翔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教授,也是该系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他在机器学习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认可,是该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
4. 张旭
张旭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等。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5. 范波
范波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带与近海环境、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他是国内海洋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之一,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6. 符宏生
符宏生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与健康等。他在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环保事业,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7. 程十发
程十发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等。他在微生物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研究经验和业绩,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之一。
8. 顾苏平
顾苏平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该学院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汉藏文化交流、古代历史与文化等。他在中国古代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备受推崇,为中国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9. 朱扬声
朱扬声是南京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也是该系的博导。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等。他在数学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是国内数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
以上是南京大学的部分博士生导师,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实践经验,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㈥ 徐正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领域有一位资深的学者,他的名字是徐正,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62年,他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在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并在该所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工作,从1968年至1981年,他在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继续他的科研生涯。自1981年起,他一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任职,期间曾作为访问教授在奎尔夫大学(1988-1990,1993年和1997年)、康可迪亚大学(1989年)以及西安大略大学(1999年)进行科研合作,他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包括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委多次嘉奖,以及江苏省科学大会奖等荣誉,他的科研成果还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等。
徐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纳米化学,尤其关注大小和形状可控的纳米粒子的制备、性质以及它们的组装,包括纳米线、纳米管及纳米复合结构的有序阵列。此外,他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配位化学以及富勒烯化学和时间分辨光谱方面也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和光物理性能方面。他领导的在研项目包括富勒烯基分子固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形状化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以及空心超结构的构建等。
徐正教授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曾在第199届、206届和218届美国化学年会,以及加拿大化学会、IDW年会和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等国际会议发表报告。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发表的论文,如“Nanometer Nickel Hollow Spheres”和“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large-scale uniform ZnO nanotube arrays”等,都展示了他们在纳米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6)南京大学化工化学学院教授扩展阅读
㈦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左景林担任什么领导职位
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景林,男,江西余江人,1968年8月出生。1990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学士学位,专业是无机化学。97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游效曾院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1996年和1998年分别赴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课题组)从事合作研究。
2000年至2001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W. A. Herrman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基金资助)。2001年至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系博士后(R. H. Holm教授课题组)。
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子及自旋体系中的量子调控”首席科学家(2007年);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成键和性质的基础研究。运用现代物理方法和理论,阐明光、电、磁功能配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
研究方向包括:
(1)基于分子导体的多功能材料研究,包括磁性半导体和磁性导体等;
(2)新型单分子和单链磁体的研究;
(3)手性磁体和分子多铁体等多功能配合物的研究。已经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Inorg. Chem.等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作大会或邀请报告。2004和2002年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均为第三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