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美国大学关闭中国教授实验室

美国大学关闭中国教授实验室

发布时间: 2025-02-19 17:29:48

㈠ 在美国大学做助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美国大学里读学位的不少中国留学生,都做过一些助教工作。细分下来又有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之区别,前者叫TA(Teaching Assistant),后者是RA(Research Assistant)。这是美国大学对拿奖学金的国际学生提出的要求。资本主义没有免费午餐,拿钱就得干活儿。当然从积极方面来讲,这也是深入了解美国大学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前沿的绝好机会。
理科专业的学生做RA的比较多,导师都是科研牛人,出出思路,实验室里的事儿基本上都扔给研究生做了。而做TA要求英语流利,多是给低年级或本科生上课或者做辅导,要求能达到把一屋子黑白老美侃晕的水平。这个对于刚到美国的外国人来说不容易。
从中国去的研究生里还是做RA的相对多一些。一份全额奖学金包括免除学费外加生活津贴,要求每周工作一定的小时数。由于美国大学学费很贵,占了大头,而每月发放的生活津贴,也刚够支付房租、伙食、医疗保险、书本,以及交通费等。
我在美国读的是纯文科专业,博士期间做了4年的RA,靠着助研工作所得的奖学金支持完成了全部学业。每学期开始由系里指派去帮哪个教授干活,每周12~16个小时。4年下来跟过7位不同脾气秉性的教授,干过大大小小一干杂活儿,想起来挺有意思。
入学第一学期给S教授做助教,做的第一件事儿就很有趣。新学期开学,S教授代表系里在他家里搞个周末迎新party,邀请系里全体老师和研究生参加。教授让我负责落实请柬和日常联系。不用说,这次聚会之后大家都认识我了。
平时做得大多数的助教工作还是教学方面的,如帮教授们复印、准备好上课材料,管理网上课程,定期整理系里图书室,制作会议PPT,查借图书资料,做数据统计分析,系里网页的更新,整理办公室文件等。其中,数据分析处理和网上课程这两项工作后来我做得极其熟练,以至于系里哪位教授有这方面的活儿都来找我,还有一些是外边来的带经费的。
助教工作中,我干过的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是帮L教授看一个印度学生的博士论文以及她主编的期刊投稿,写出评论意见。这当然是第二年才能干的。看期刊投稿是件长学问的事儿,能了解到很多研究选题和设计。我一般是草拟出几条意见以电子邮件发给教授,供她参考。
还有就是学术会议的PPT也没少做,教授要去开会了但没时间准备,我按照她的论文内容框架和要求做好。L教授看完改一改就拿去用了,有一些还是美国全国性会议的主题发言。
最不愿意干的一份工作是给T教授整理办公室,这活儿干了小半年。这份工作哪里需要找个博士生来干?但又不能撂挑子。
还有一段时间,系主任要求我们每周通过电子邮件汇报一次工作量,都干过什么活儿及用了多少时间,这种被监控的感觉也让人心里不爽。不过算一算账才知道,每周都干不满规定的时间。
给不同的教授做助教,情况待遇有时会截然不同。与Z教授一起工作的半年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副系主任Z教授是两系合并时来我们系的,这位50多岁的白人女士,个子不高,体态臃肿,性格直爽,楼道里经常能听到她爽朗的大笑声。我其实心里有点看不起Z 教授,不仅是她缺少点学者风度,从一所不知名大学拿的博士学位,研究上也不如别的教授那样成就斐然。但Z教授似乎很有人缘儿,跟谁都很聊得来。
我帮Z教授做助教干的第一件事,是给调整后的系里更换互联网主页,还要更新补充新内容。于是我们一起重新设计栏目和功能,并在技术部门帮助下为每一位教授新设计了介绍页,加拍了照片,还有教授们的学术成果列表。并且把以前零散信息按类别和层次一一梳理清楚。
如此忙碌了两个多月,推出的新系主页令人眼前一亮,界面简朴大气,内容也显得条理清晰。Z教授心里高兴,多次人前人后地说起我,后来连导师都知道了我们配合得很愉快。11月的一天,Z教授邮件通知我到系里参加一个活动。我到了之后,看到全系的人在大厅里举办这一年优秀教师和助教的表彰活动。一会儿我听到了主持人读到了我的名字,真没想到我居然被推荐获得了最佳助教奖!上台领奖时,我看到Z教授坐在下边笑得尤为灿烂。
此前我做了近3年的助教也没听说过什么奖励,一直认为拿奖学金干活是份内事儿。而Z教授虽其貌不扬,却有着金子一般善良的心,对我这个异国来的学生满是尊重和支持,给她做助教那半年最有成就感。
总的来说,美国大学里的大多数教授都是很好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不太容易派出什么活儿来。每周16个小时干不满是常事儿,拿着奖学金不用干活的时候居多。
我在美国大学做助教工作的经验是,教授有活儿叫你一定要痛痛快快答应,尽全力干好,不会做就去问去学,不能以功课作业多为由推脱,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当好助教,态度第一重要。

㈡ 美国博士后能留在美国吗

美国博士后能留在美国。

留在美国的博士后,并不急于找工作,因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研究资金充裕,他们中的大多数会继续留在实验室为教授工作,或者进入研究院继续进行科研工作。科研可以说是很多博士后毕业后的归宿。但国际博士后只有45%留在美国。在不同国家之间这种趋势也有所不同。

美国博士后留美途径:

留校任教

也有一部分博士后后会选择留校任教,这部分博士后通常与教授的关系较好,而且之前参加过助教助研的工作,经过学校的讨论同意,留校任教。不过现在美国大学更倾向于选择本国学生,毕竟在语言方面,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博士后生留校任教的难度在上升。

首先美国博士后在政府部门和公司工作的比例都是国际博士后的两倍左右。但国际博士后有61.5%进入学界工作,而美国博士后的比例只有36.9%。在工作类型上,走tenure-track路径的国际博士后也要显著多于美国博士后(39.9% VS 21.1%)。在研究领域方面,几个大的门类中,从事基础研究的国际博士后占40.8%,而美国博士后只占20.9%。从事应用研究的国际博士后为17.9%,少于美国的28.6%。

㈢ 硕士在美国大学进教授实验室实习对读博什么好处

美国申请读博如果已经具有硕士学历以及在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则对读博申请来说有特别大的好处,成功率会非常高,如果您的语言能力方面已经完全OK了,那么读博应该不会太难。另外,如果您在读硕期间已进过实验室实习工作,则对以后的读博经历来说,会显得工作简单得多,毕竟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㈣ 美国顶尖大学线下实验室大盘点!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孕育无数重大科研成果,顶尖实验室被誉为科研圣地,代表着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美国的顶尖实验室多位于大学内,依托丰富资源和顶尖人才,始终走在科研创新的前线。今天,我们盘点七大享誉全球的美国顶尖大学线下实验室。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位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隶属于美国能源部,主任朱棣文先生是华人学术界的代表。自成立以来,走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多位学术领军者,科研实力强大。

Pines Lab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Alex Pines博士建立,致力于尖端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显著,多个项目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

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研制雷达的辐射实验室,支持国家安全的危急问题的研究。雇员众多,保持基础研究领先地位。

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是一所由能源部与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管理的多计划研究机构,汇集顶尖科学家。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成立于1948年,拥有大型科学装置群,具备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的能力,多次获得诺贝尔奖。

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由西奥多·冯·卡门于1936年牵头成立,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空间探测任务,对美国导弹和航天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成立于1943年,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知识和技术上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为美国能源、环境和国家安全作出贡献。

阿贡国家实验室

成立于1946年,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从事基础科学、科学设施、能源资源计划、环境管理、国家安全和工业技术开发等研究。

㈤ 为什么美国教授不愿意收中国学生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霞,张教授常年在美国大学进行交流合作,与美国教授交往颇多,本文讲述了美国教授不喜欢一些中国学生的事实,并分析了其中的缘由,最后张教授给即将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同学以及正在美国做研究的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亲爱的同学们:
我在美国很有幸认识了很多美国教授,随着交往的深入,大家聊的话题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关于大陆来的留学生的问题,开始他们总是对我说些客套话,我还感觉挺舒服的,后来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告诉我其实他们很不愿意招大陆的学生。
我愕然!为什么?我们这么聪明、这么能干、这么踏实能吃苦,为什么不招?
他说:“实际完全不是这样的,大陆来的学生,聪明确实很聪明,可是踏实能干就另当别论了,合作精神更是差(越来自名校越差),而且喜欢跳槽,总是不停地换地方,没有公德意识和公德心,来了一个这样的就够了,下次谁还敢再要呀?更何况教授之间也交流,如国有几个人的GROUP里都出现了这样的大陆学生,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耸人听闻!这怎么可能?!谦虚谨慎、踏实诚信、吃苦耐劳、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怎么在外国的留学生全变了?!诧异归诧异,仔细看看想想,我们中的很多人现在确实是这样了!我们自己周围的学生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
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什么都不能干,还一直在抱怨的人不是很多吗?只不过我们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娇惯、早已习惯了而已!还总检讨自己给孩子创造的环境不够好,把孩子耽误了,但回头想想,是这样吗?
你们不收拾办公室、不注意环境卫生,还给你们找借口:都是小孩子嘛,在家里都是父母干!其实想想你们都20几岁了,早该什么都自己干了!
很多人科研工作不做,只关心考试,到最后要毕业,要推荐信,哪个老师好意思拒绝你们、说真话?所以很多推荐信都是一样的,其实真是把你们惯坏了!
以前是大家都太谦虚了,只会干活不会表现,老师不停地鼓励大家去表现自己,现在的问题是你们年轻一代都很善于表现自己了,也很自信,可是忘了踏踏实实地干活,什么时候都是“行胜于言”,你能干是要证明给别人看的,自己说一千遍“我是天才”都没有用,只有一个做出了实际贡献的人、哪怕他是庸才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自信固然好,可是自信的同时要知道尊重别人,向别人学习,与别人合作。现在的科学研究都是需要协作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在美国尤其明显,大学教授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非常多,一个大的项目经常是跨学校和跨国界的合作,所以teamwork能力是一个科研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是你们这些自命不凡的年轻人,经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根本不知道怎么与人合作,越是名校出身越是差劲!因为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你们得到的表扬和赞美太多了,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和谐社会!
亲爱的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个个都很优秀,都很出色,而且对自己都很有要求,期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要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士必须具备的几个标准条件:
诚信: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被社会信任的人;
踏实:没有一个人的成果不是辛辛苦苦研究得到的,除非剽窃;
协作: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人,他绝对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公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爱护环境、尊老爱幼,是一个正常人的起码品德。
同学们,胸怀大志,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日益强盛的今天,Never lose faith, we're really proud of our Chinese!!!
下面我给广大即将前往美国读研以及正在美国读研的广大中国学生提几点建议,希望对你们的美国留学科研生活有所帮助。
建议一: 坚守诚信,不耍小聪明
在留学生中,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够诚信和爱耍小聪明,可能很多人不认为是这样,举个例子:
每年都有留学生意外死亡的,然后号召大家捐款,很常用的一个词是:这个留学生没有上保险!
这就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要上保险,这是基本原则,可是我们的留学生为什么没有?很多去探亲的家长更是没有,甚至是黑户。
这个问题要问我们自己,因为牵涉到诚信!
还有一个本人亲历的例子,就是停车位,每个学校都要收费,学生便宜,老师贵,很多学生为了省停车费,经常要耍小聪明,很多人相互转让停车位。
我在的学校冬天雪很大,没有车位不行,我去的时间短,原则上申请不到车位,很多人劝我采取私下交易的手段,可是我坚持反映实际情况给车位管理办公室的人写信,告诉她们我有足够的理由申请一个车位,结果当天下午他们就专门上门来慰问我,并且尽快给我解决了一个车位!
我每次把这个事情讲给我们的留学生听,在国外,一定要诚信,走合理的渠道反映你的问题,不要耍小聪明,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都是小聪明造成的!
当然还有车辆的保险问题,很多人买的旧车在保险上做手脚,最后很多保险公司都不认可在中国人开的修理厂修车,这就是一个很坏的影响!
留学的时候我们要入乡随俗,坚持诚信,坚持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做人做事都要以“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为基础,不要耍小聪明,免得聪明反被聪明误!
建议二:不作实验室的机器人
其实这个和留学的目的有关,就是在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之外,我们要积极去了解国外的文化,并传播自己的文化,所以,不能只作实验室里的机器人。
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的留学生里比较多,很多同学很少出去参加其他交流活动,生活的圈子和范围太窄,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实验室、住处和超市,这样就很少有了解别人的机会,也很少有给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特别是西方人,很注重生活的质量和情趣,很多这样的学生就造成了“实验室机器人”的印象,即除了在实验室干活以外你什么也不会也不知道。
我就在瑞士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当然是说他们实验室的日本留学生的,除了实验室他几乎什么活动也不参加,一天16个小时以上、每周7天都在实验室,在钦佩你刻苦用功的同时也在问一个问题:一生难道只有工作吗?是不是也要有一些爱好和业余生活?
所以,不作实验室的机器人,在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在该休息和娱乐的时候也要学会放松自己,这样才是正常和健全的生活,也给对方展示以下东方的文明:我们的美食、幽默、多彩的文化等等,让他们感觉到东方文化的魅力,这也是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建议三:不要再“自带午餐 扎堆吃饭”!
上周五接待一位美国来的教授,很自然聊起来学生的事情,说到中国留学生的许多事情,其中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自带午餐、扎堆吃饭”。
可以说在每个学校和单位都司空见惯,可以说70-80%左右的留学生都有这个经历,可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却整整影响了我们一批留学生的进步!
自带午餐的弊端很多,罗列几个:
1、减少了和其他国家/本土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机会,丧失了了解国外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机会(因为午餐是国外同学和同事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机会),也减少了融入这个社会的可能,也失去了留学的一个重要意义(除了学习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异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2、形成中国人的小圈子,当然有互相帮助的好处,可是更多的是孤立了自己,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人在国外却如同在国内,可是更多的时候中国人自己之间的劣根性互相传染;
3、语言进步慢,很多同学出去几年了还没有过语言关,跟这个中国人的小圈子很有关系,甚至电脑都还在用中文操作系统!感觉你们还是生活在中国!
我亲身经历的经验说明,越是勇于闯荡出去、走出中国人小圈子的同学,语言进步越快、文化融合越默契,最后获得的机会越多越成功,越是局限在中国人小圈子里的,酸葡萄的心态就越来越重,最后就越不成功。不信大家可以悄悄地比较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朋友,是不是这样?
所以,留学生朋友们,既然选择了出国留学,就要用于抛开中国人的小圈子,让自己更多更快地融入所在的外部环境,结交朋友、了解文化、传播文化,越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异国文明,越能够获得更过的知识、机会和尊重!
从自身做起,第一件就是:改掉自带午餐的习惯,勇敢地走出去和国外的朋友们交流起来,你就会发现你真的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外面的风景远远比“小圈子里”精彩灿烂!

热点内容
去211大学当教授 发布:2025-02-24 04:54:34 浏览:716
大学生贷价 发布:2025-02-24 04:53:12 浏览:997
清华本科生看不起 发布:2025-02-24 04:46:52 浏览:739
偶的大学生活 发布:2025-02-24 04:35:56 浏览:95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2015录取名单 发布:2025-02-24 04:24:57 浏览:614
高端老师的大学毕业祝福 发布:2025-02-24 04:24:23 浏览:11
大学城建材城 发布:2025-02-24 04:23:27 浏览:888
哈佛大学著名的教授 发布:2025-02-24 04:22:06 浏览:191
李玉食用菌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后招生 发布:2025-02-24 04:16:21 浏览:264
清华大学教授开的车 发布:2025-02-24 03:39:08 浏览: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