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吴
⑴ 吴冠中的个人生平简介
吴冠中(1919年—2010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吴冠中的个人生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吴冠中的个人生平简介: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当代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吴冠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将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
艺术履历: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70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主要作品:
油画
吴冠中在写生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
绘画
吴冠中 大瀑布《北国风光》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油画《北国风光》,这幅油画精品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成功,被拍2700万人民币。
这幅作品是吴冠中当年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绘的大型壁画的画稿,吴老评价这幅作品:“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狮子林》
《长江万里图》
《大瀑布》
吴冠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处于油画创作巅峰期,其曾于1975年绘下两幅构图极为相似的瀑布作品分别是《维多利亚瀑布》与《大瀑布》。
⑵ 吴良镛有怎样的人生理想为此他做了什么尝试
诲人不倦 自入清华始,吴先生一直从事建筑教育工作。1946年,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1947年梁先生讲学返校后,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在著名建筑师E·沙里宁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进修。1950年当他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时,梁思成来信:“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他毅然回国,重新执教清华。
1951年,吴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其后又多次提出建筑专业和建筑教育要结合实践等建议。他与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并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这就是后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系的前身。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建筑系规模迅速扩大。吴先生在担任建筑系副主任期间,负责主持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他注意汲取国外经验,并注意从国情和本专业教学特点出发,开始制定建筑系的全新教学计划。经数年努力,清华大学建筑系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很快成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数十年来,他以严谨的学风,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50年代初,他就是指导建筑学专业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198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为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他所主持的研究课题“北京奥林匹克及亚运会建设规划研究”被评为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他正在指导2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论文都以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效益得到很好的评价。这几年试行全中国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在入选的3名建筑类博士论文中,有两篇是吴良镛教授指导的。
80年代以来,吴先生悉心研究现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总结了我国建筑教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关于“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广泛培养多种建筑人才”、“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职业教育的地区性”、“重视建筑师的社会培养与社会联系”、“教学上将建筑设计扩展为人类居处环境的创造与设计”等,是对我国建筑教育特点的概括,也是对建筑事业发展战略的倡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出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所致力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鉴于他在建筑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中体西用
西方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中国的古建筑是“土木的史书”,保护起来更为不易。从1978年起,吴先生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依据他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及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构想,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肌理的原则,1988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吴先生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吴先生认为,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如果把城市当作“木乃伊”去保护,当然矛盾重重。要把它当作有生命的机体,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通过城市的“新陈代谢”,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保护城市文化,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恢复城市的“微循环”,做好旧建筑的适当再利用。吴先生将胡同的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2-3层,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改造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儿胡同试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设计一等奖,获199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1990年,英国一位知名建筑评论家曾说,菊儿胡同的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导作用。吴先生认为,这才是菊儿胡同改造的实质所在。他所做的项目,都是依据这种思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吴先生强调说,现在大家都在说创造性,不能只说空话,而要做实事。最近20年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短短20年时间里,尽管房子盖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以致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谈到这个问题,吴先生不免有些神情激愤,“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们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我们有的人甚至认为昙花一现的东西也是中国的未来,这是不能认同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可惜我们自己的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不够,钻研不深。吴良镛对此深为担忧,“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中学和西学要结合起来”。
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是由吴先生主持设计的。吴良镛说:“现在有些建设本来位于非常好的地点,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却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我心里很难受。我们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就把其定位于在特殊地点(孔子家乡)的特殊功能的建筑(以研究和发挥儒学文化为内容)。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又屹立在这个文化之乡,必须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的技巧予以现代形象表达,创造一种'欢乐的圣地感。”整个设计独树一帜,被誉为该市的现代标志性建筑。
吴先生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让建筑师、规划师“借题发挥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吴先生谆谆告诫。
人居环境
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安宁、宜人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渴望,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半个世纪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几乎相当于有史以来的总和。人类在享受人类大脑所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遭遇大自然的惩罚。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必须改变。如何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成为永恒的主题。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以为建筑是建筑师的事情,后来有了城市规划,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现在我们城市建筑方面的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通过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教育、甚至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建筑,形成“广义建筑学”,在专业思想上得到解放,进一步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思考。
吴先生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追求和情怀。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这本分为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及广义建筑学构想等10章的学术论文,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论证了建筑的本质、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涵的广博和综合性质。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对国外相关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我国建筑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学理论研究框架,并对实际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议,热情地提倡建筑工作者必须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宁的影响下,一直努力从中与西、新与旧之中寻求适合于中国建筑学术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后,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被推荐为“一本建筑师的必读书”。1991年,被授予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作为对宪章的诠释,吴教授同时发表了《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一书,在建筑学发展历史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与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强烈对比。非形式主义反对所有的形式规则,形式主义则把形式规则的应用视为理所应当;尽管二者的对立如此鲜明,但它们却是源于同一学说,认为任何建筑问题都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仅仅局限于形式范畴。此外,出于获取愉悦、表达象征或者广告宣传的考虑,为数众多的先进技术手段被用于满足人们对形式的热切追求,成为当今时代的另一特征;从分析形式的风格和类型,到表达复杂的形式构成,再到构筑最奢华的形式梦想,其中的技术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先进和发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屈从于对形式主义的幻想、好奇和迷恋。
总规修编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吴先生近年来为促进北京城市的理性发展一直不懈努力。吴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对迅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他作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把他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带”,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多中心”空间格局等,都写进了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因为不能够通盘解决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就无法科学地实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及空间秩序的合理安排。可是,由于区域规划理论及其实践的缺失,作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并列的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北京与天津这两大城市在区域上缺乏分工协调,产业结构雷同发展,导致天津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缺乏统筹,导致繁荣的城市周围净是落后的乡村。而作为这一地区的特大型城市,北京长期以来只是围绕着建成区这一个点做文章,新城放在古城之上建设,不但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形成了以古城区为单一中心、以一圈圈环路向外扩张的“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的就业功能过度聚焦于中心区,郊区人口每天如潮水般进出城上下班,交通与环境问题持续恶化。
“我们必须从更大空间范围研究北京的发展,重点解决包括京、津、冀北诸多城市在内的大北京地区的发展战略,然后再回到北京的问题上。”他发出的这一声呼吁,今日终成现实。
水彩画家
谦谦风度的吴良镛,似乎文人的气质、艺术家的气质更浓于建筑师的气质。吴先生自小就喜欢绘画。特别是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就读时,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绘画大师都在该校的艺术系执教。吴先生有幸聆听他们的演讲,欣赏他们的画展,观看他们的教学,深受其艺术熏陶。毕业后的那几年,他又徒步行走于重庆、贵州、云南一带,边走边画,曾有很多优秀的画作问世。吴先生告诉笔者,迄今为止,他已举办过7次画展,第一次举办画展是在1949年,最近的一次适逢他80岁生日。他也不无遗憾地说,后来由于战争以及各种运动或别的原因,很多珍贵的画作都丢失了。1990年,吴良镛先生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提名为该会荣誉资深会员,并被誉为“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多产作家。”
中国的建设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吴先生说,因为自己的阅历比较丰富,看问题相对细致,加上理论方面的修养,所以他时刻感觉到一种义务,希望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多引导年轻的同行们。年逾八旬的吴先生,仍致力于区域规划、人居环境、旧城改造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新世纪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
⑶ 吴冠中的背景
吴冠中
·简介: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经历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解读吴冠中
专注于该专注的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一以贯之的认真
早就听说吴冠中先生是较真儿的人: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不久,笔者便亲身领略了吴冠中的认真劲儿。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张仃、刘迅、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运甫、王明明、李松为评委。评奖的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情流露。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后来,我们和公众一起领略了这位艺术家的认真劲儿。对簿公堂恐怕是吴冠中抗争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最终,吴冠中胜诉。
为何眼里揉不进沙子?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说。
出入与拖鞋
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处之妙;出,则能运用得透脱。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与喝酒
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以笔者的粗浅理解,虚谷的灵魂在略显生拙的画作中显现了;而张大千、任伯年们却因技术的纯熟而泯灭了自我太多的东西。
变则通,通则久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一种徒劳。画家像是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评论家拿着绳子要把他捆个结实,却发现难以措手:他总在不断地变、动!因为结论往往产生于终点,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终点。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如果勉强要下一个结论,只能说,变,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线。
吴冠中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他的艺术观点被断章取义为“笔墨等于零”时,有的人期待吴冠中挑起全盘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吴冠中强调起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必要的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也产生了怀疑,他说,今天他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
这种变是真诚的,不是投机,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最终他得出结论: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吴先生曾经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至于是否把不跟外国人走,实行民族化,建立中国自己的面貌等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标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才会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么工具,也不会有意搞中西结合,艺术就是不择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真可谓大象无形,大艺无疆!
去年,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自评新作道:“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观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谓异代同心、一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