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不堪导师知乎
❶ 大学生和导师一起发表论文推免有要求吗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搞得师徒一起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几经修改润色,直到使论文在表面上“看上去挺美”,才敢长舒一口气,定稿交稿,在焦虑中等待后续的评阅和答辩。经此“磨难”的老师,在感慨“带学生很难”之余,也会发誓以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平日里就督促他们读书写文章,只是决心易下,执行挺难,等到下一届来学生入学了,依然是放养为主,学生们呢,巴不得你想不起他来,放养的模式自由而快乐。
读研这事确实挺苦,你得有研究的兴趣和天赋,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只可惜现在的读研成了延迟就业的“缓刑期”,且找工作时还可以因研究生的学历而增强竞争力。所以考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研究生复试的时节,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培训班,还得到处打听调剂的信息,而且现在是一人考研,全家上阵,陪考陪复试,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由此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考研经济。经历了如此的艰难才获得了读研的入场券,到毕业时论文却是那般难产,个中缘由,大概只能到“过程”中去找了。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说成不成器,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这话虽然不假,但也有点儿“师父”推卸责任的意味。就说写论文这事吧。其实对于研究生来说,上过几门课,成绩多少并不是很重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就是看论文写得怎么样。而对于平常练笔少,积累又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篇像样的文章来着实不易。选题不易不说,即便选好了,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使文章变得丰满且言之有物。因此,博览群书是必须的。
温梓川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他的“朋友圈儿”里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和郁达夫、曹聚仁等交谊甚笃,和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亦过从甚密。在其《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里,温先生记录了他的老师冯三昧对他走上写文字道路的引导。他说在冯的课堂上,曾写了一篇小说,交给老师几天后,老师约他去喝茶,并让他看一个日本作家的小品。等温看完后,居然发现他自己的小说和日本作家的文章很相似,不过这并不是抄袭的问题,而是碰巧构思或利用了同样的题材。冯先生的教导是这样的:“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与人家的作品有巧合之处,那么作品大可以作废了的,写作要言人所未有才能够代表你自己。以后,你至少要先读完了一二百本外国小说才动笔,那么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所要说的东西,有没有人说过了,应该怎样着眼于人家所未知的东西了。要从事写作,绝对不能贪懒的。”
其实写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发现别人不曾研究过的专题,然后做下去,才会有新意。所以准备写论文的学生,至少也该读几十部本专业的经典。在法言法,法学的研究生自然应该去读大量的法学经典。
当然,如果师父不仅是领进门,还督促你“修行”的话,即便资质平平的学生,也会学有所成。现在这样的导师少了,但也并非没有。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在复旦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的导师已经70多岁。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上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下周准备读什么,督促得紧着呢。博士生说她和同门师兄妹最怕的就是见导师,每次见导师前,有的会习惯性地肚子疼。他们那几个学生,每天都会乖乖地早起,然后早早地坐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她们的导师起的也很早,图书馆开门后,他就进去逛一圈儿,看到他的徒弟们都在,就满意地回家;如果有谁没在那里,他就会亲自去宿舍敲门,直到把羞愧的大懒虫叫到图书馆为止。像这样负责任的博导还真是少见。一般的导师大多洒脱自由,学生们自然也乐得潇洒,过得滋润。只是这样一来,三年以后的论文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能想象的出了。复旦的这位博士生,在平日里也不乏对严厉导师的抱怨,可是在成果频出且顺利毕业的时候,她对导师却是万分地感激。
❷ 为什么985高校招聘都喜欢海归博士
网友一:
其实,很多高校在招聘启事上并不会明确应聘者的学缘。包括211、985、海外等等条件,一般是不写在明面的。但实际招聘中,学院或教授团队面对数不清的求职信,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名校毕业的。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的教授们更愿意挑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来给自己打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流人才选一流人才,二流人才选三流人才”,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厉害的教授,在选择人才时越是挑剔。
这种挑剔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才一定要来自比自己所在学校更强的地方。这里的强主要是指学科实力,或某一方向的研究水平。这样做的结果也很直观:普通院校招211毕业生,211院校招985毕业生,985院校的学科实力在国内找不到更高的了,所以只能招海外博士或研究员。
这个道理够简单吧,实际上,高校人才招聘本来就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哪里代表学科前沿,我就使劲招哪里的。海外也不一定就行,海外高校通常也要看世界排名,要确保招聘的人才即便不是最顶尖,也要是接触过该领域最前沿的。当然,如果这个前沿在中国,那招聘土博士也是可以的。所以仔细分析一下,招海外博士不仅仅是因为国内博士培养是否扎实的问题,而是学科整体实力的问题。好比说牛顿的学生学得再扎实也玩不转相对论。只有等中国的科研学术水平真正走到世界最前列,我们才能做到以我为主、兼容并收。

网友五:
985在读博士,周围的博士都在玩命的工作,有水货很少,国外也有水货吧?我现在感觉,中国985土博士因为条件资源等导师问题的限制,确实不如常春藤的,但是也没差多少!很多博士只想单纯的科研,但是中间往往参与很多因素,你懂的,导致很多人才就去常春藤了。
中国学生大多数确实很刻苦,个人感觉中国高校追赶世界级高校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土博士水?我敢说全日制的博士肯定不水,毕竟毕业要求在那里放着,sci期刊绝大多数不水吧?更何况很多导师要求博士都是非1区不准发!我认为在职博士国家应该取消,自己的工作没做好,科研还浪费资源浪费名额!想在职读也可以,停职认真的读完博,再回去工作。
网友六:
985留校要求,最低是双985博士,论文项目各有要求。最基本的是必须至少有一年出国留学经验!看好了,是要求有出国经验,可不是说必须是海归博士。至于为什么要留学经验,整天窝在一个地方,不出去走走眼界怎么能开阔呢?又怎么知道世界其它国家相关领域和体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不是闷头在家里就能读好的。
❸ 现在导师更喜欢保研生还是考研生
相对于考研生,导师们更愿意选择保研生。因为,对于导师来说,保研生就像在高档菜市里的的优质菜品,品质都好,即使不挑选,都不用担心买回去会后悔。而考研生就像在通菜市场里,品质参差不齐的菜品,需要认真挑选,才能淘到好的。
有许多普通学校的考生抱怨着,这很不公平,因为有很多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也很优秀,只是当时高考失误,不得已才上了个普通学校。
如果你就不认这个理,那么就像我上文说到的那个小男生一样,让别人看到你的实力。毕竟,没有人愿意根据你平庸的现在,去相信你辉煌的未来,因为太冒险了。
❹ 为什么博士后的年薪远远高于大学老师(刚入职)
博士后的工资水涨船高,我认为也跟近年来各地在打人才战,打到白热化有很大关系。
博士后作为35岁以下年轻人当中最有学识和学习能力的佼佼者,对每一个亟需人才、高校、研究所、创业创新基地等储备建设的城市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这个敏感的阶段,恰好是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黄金年龄,能吸引一个博士后就增加了一份科研有生力量,留住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庭。而每年全国毕业的博士(不到十万)和出入站的博士后(两万左右)的比例仍然屈指可数,一个城市即使把当年全国所有愿意进站的博士后都以20-30w的待遇纳入麾下也花不了几个钱,而带来的收益比这多多了。所以总的来看,博士后目前的待遇变好了,跟现阶段整个科研环境建设和全社会对年轻人才的愈发重视脱不开干系。
再来看大学青年教师的待遇情况,薪水低吗?对于一个拿到博士学位,工作了好几年的人来说,从整个社会上平均待遇来说确实不算高。我比对过我和我组里博士后的待遇水平,工资上来说确实差不多。多的可能是年终奖和课酬等(也就多几w)。
然而,我的看法与很多其他的回答相似,看待大学教师的待遇,不能仅仅观察它的薪水,还要观察这份工作带来的长期附加值,包括编制、工作稳定度、社会地位、其他潜在的福利等。最关键就是这份工作的稳定度和潜力,一个有编制的大学教师和一个三年就要出站未来还没着没落的博士后相比,吸引度不在一个数量级。
正是如此,大家还在挤破头要进高校当老师。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工资与博士后相当,但其他的附加值远大于博士后。But....现在入校要求实在不是随随便便能达到的,已经竞争到了变态的程度。。。因此,在国内选择做博士后or大学教师从来不是一个两选题。大部分做博后的人的心态基本上是暂时看无法做大学教师,找个薪水高、时间自由的博士后工作缓冲缓冲吧。
当然,这两份工作都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这点对于有小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太需要了。。。
一yang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