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导师
Ⅰ 赵立行简介
赵立行,1966年生于某地,1983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经过十年努力,于1993年以历史学博士学位的身份毕业。目前,他担任复旦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欧洲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及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学术界认可,其中,《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而《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则是一篇代表性的论文。
赵立行教授的研究方向独特且深入,他不仅关注历史的微观细节,更注重从中挖掘出宏观的社会变革。在他的著作和论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对欧洲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与文艺复兴史的独到见解。例如,他的《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一书,通过详尽的史料分析,揭示了商人阶层在西欧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一文,则深入探讨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如何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影响其宗教观的形成。
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赵立行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培养新一代历史学者方面贡献良多。他的学生在学术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赵立行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成功。在赵立行教授的引领下,复旦大学的历史学研究不断深化,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 复旦大学去世了几个女教授
复旦大学去世了3个女教授。根据资料显示,到2023年1月10日,复旦大学去世了3个女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于一九七八年六月生于上海,2020年10月12日逝世,在2006年曾获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016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年仅42岁。2011年4月19日,是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出生于1978年的海归博士余娟逝世,年仅33岁。
Ⅲ 冯伟复旦教授哪里人
冯玮,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世界上很多网友都说有缺点,但优点还是有的。 可能大家只看到了冯伟光光明的一面,却没有人看到他熬夜到凌晨的辛苦。他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使还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他也努力宣传自己。一年有365天,他可以工作300天,每周都没有假期。 即使是现在,冯伟这位成功的教授也没有放松努力。在这个舆论至上的社会,如果他不重视,如果他不努力,就会被别人利用,被别人淘汰,所以他只能保持高节奏的工作。 个人作品: 世界学术巨著《科学、爱、秩序与进步——孔德实证主义导论的精髓》,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主要学术论文: 《全面战争与近代日本经济体系三大特征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评日本政治上“存异”文化上“求同”的殖民统治政策,《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新动向述评,《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论幕末明治初期日本“外国学”的基本走向》,《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 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1993年第1期,由人大“抄报资料”) 《文明史研究补遗——影响宾格勒和汤因比的三位学者及其理论》,《历史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Ⅳ 张广智人物概况
张广智教授,生于1939年,江苏海门人。自幼在上海求学,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拥有五年制学历。同年,他考取了复旦大学历史系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在耿淡如先生的指导下,张广智教授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中国大陆高校西方史学史专业的首位研究生。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史学理论、西方史学史和世界文化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主任。
张广智教授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与贡献。他在西方史学史和世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他对历史学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对跨学科领域融合的独到见解。他的研究涉及多个历史时期,从古代文明到现代世界,涵盖了广泛的地理范围。张教授的学术成果丰富多样,包括论文、著作和讲座,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知识。他的工作不仅在复旦大学,甚至在更广泛的学术社区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广智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出色,还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历史学人才。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指导的研究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不少学生在其领域内取得了显著成就。张教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洞察力和耐心的指导,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学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张广智教授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的工作,推动了复旦大学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学术研究。他组织和参与了各种学术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和学术会议,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过这些活动,张教授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学者的学术热情,促进了学术界的创新与进步。
总之,张广智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对后学的无私奉献,在学术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工作不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和史学领域带来了荣耀,也为推动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导师扩展阅读
张广智,男,汉族,1957年1月生,河南柘城人,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Ⅳ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则关于“复旦大学42岁女教授病逝”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31日20时不幸辞世。这位年仅42岁的女教授,未能在新年的曙光中迎来新的开始。
近年来,类似令人痛心的消息屡见不鲜: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教授,在20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然而,司佳教授的突然离世,让人不禁想起同样在复旦大学任教的于娟教授,她在2011年因乳腺癌晚期去世,年仅33岁。在于娟教授的《此生未完成》一书中,她写道:“在生死临界点时,你会发现,任何加班、给予自己过多压力、追求物质需求,都如浮云。如果有时间,请好好陪伴孩子,为父母买双鞋,不要拼命追求大房子,与心爱的人相伴,即使是蜗居也感到温暖。”
高校教师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一位在国内名牌大学任职的青年教师赵芬表示,她有好几个月都处于生病状态。白天要上课和处理各种事务,晚上才能安静地备课、读书、看材料和写论文,周末还要参加读书班或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缺乏休息和锻炼,让她时刻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据腾讯教育与麦可思2014年的研究报告,八成的高校教师表示在工作中承受较大压力,其中本科教师压力较大的比例为84%,高职高专教师为79%。经济压力是造成高校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次是科研或论文要求、学校制度和管理等因素。
教师这一职业,被赋予了“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号,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面子”作祟,不愿意正视问题,这使得小问题逐渐恶化。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可能出于尊重教师个人隐私或缺乏人文关怀,未能及时发现教师的健康问题。
广东省教育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教学科研双重压力,广东省高校教师中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20%处于疾病状态,其余70%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重度亚健康。
谁来拯救这些心力交瘁的大学老师?近年来,许多本应是老年人才会患上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知识分子身上,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还有恶性肿瘤。然而,更可怕的是,许多年轻的老师认为自己年轻力壮,对身体健康状况不够重视,不仅很少运动,甚至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等到发现疾病时已到晚期,无法挽救。
知识分子需要重视自我健康维护,至少要做到合理调剂生活、规律饮食休息、适量运动、定期体检以及及时就医。同时,高校也应该重视教职工的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帮助他们成长。但在成长之前,他们首先需要不被压力击垮,这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Ⅵ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哪个专业最强,有哪些博导
该校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最近教育部专考核中获得优秀属。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研究专业方向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蔡尚思、杨宽、耿淡如、田汝康、金冲及等长期在该系任教。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20名,副教授26名。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该系为国内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该系教师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80余部,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史学理论与中外史学史研究、中外文化史研究、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等领域颇有学术建树。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等断代史;美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拉美史、南亚史等地区史;古典文明研究、欧洲社会经济史、世界文化史、第二次大战史、20世纪世界史、中国经济史、历史文献学等专门史;还开设史学论文写作、旅游文化、专业外语、方志学等。毕业去向都比较理想,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出版社和报刊等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部分毕业生可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