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庞
⑴ 杜杨松的中文科技论文
1.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质论评,2011,57(1):印刷中。
2.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成因,矿床地质,2010,29(6):999-1016。
3. 李大鹏,杜杨松,张静,庞振山,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构造及其对矿化的影响,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
4. 侯通,张招崇,杜杨松,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地学前缘,2010,17(1):186-194。
5. 杜杨松,秦新龙,曹毅,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矿床地质,2010,29(1):71-24。
6. 涂伟,杜杨松,李顺庭,高志伟,宁芜盆地蒋庙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10,30(1):47-52。(EI检索)
7. 杜杨松,德高业精的学者楷模-记王德滋院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9-10。8. 向文帅,杜杨松,曹毅,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类与橄榄安粗岩系研究,矿物岩石,2009,29(3):36-42。(EI检索)
9.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郭欣,曹毅,李青,云南普朗复式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009,25(1):159-165。(SCI检索)
10.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曹毅,云南普朗复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通报,2009,28(4):531-537。
11. 郭欣,杜杨松,庞振山,李顺庭,李青,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现代地质,2009,23(3):465-471。
12. 曹毅,杜杨松,蔡春林,秦新龙,李顺庭,向文帅,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对碰撞后到造山后构造环境转变和岩浆演化的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8,14(4):565-576。
13. 杜杨松,曹毅,袁万明,楼亚儿,李顺庭,鲁鑫,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学报,2007,23(6):71-77。(SCI检索)
14. 杜杨松,李顺庭,曹毅,秦新龙,楼亚儿,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现代地质,2007,21(1):71-77。
15. 蔡劲宏,杜杨松,阿尔泰山南缘中泥盆世苦橄岩中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2):141-146。
16. 王功文,郭远生,杜杨松,范玉华,郭欣,庞振山,陈建平,基于GIS的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三维成矿预测,矿床地质,2007,26(6):651-658。
17.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地球化学,2006,35 (4):359-366。
18.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铜陵中生代侵入岩的黑云母特征和成因探讨,矿物学报,2006,26 (2):175-180。
19.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4,10(3):332-342。
20. 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23(2):109-116。
21. 杜杨松,秦新龙,田世洪,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岩石学报,2004,20(2):339-350。(SCI检索)
22. 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4):334-339。
23. 杜杨松,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儿,窦金龙,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3,13 (3):237-242。
24. 秦新龙,杜杨松,李铉具,尹京武,郭熙凤,安徽铜陵地区角闪石堆积晶包体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发现,科学通报,2003,48(18):1982-1989。
25. 楼亚儿,杜杨松,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地学前缘,2003,10 (3):269-275。
26. 杜杨松,窦金龙,秦新龙,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8转59页。
27. 秦新龙,杜杨松,田世洪,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曹山辉石闪长岩中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8):834-838。
28. 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地学前缘,2001,8(4):422 - 428。
29. 杜杨松, 田世洪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地球科学,2000, 25(4): 433 - 437。(EI检索)
30. 王功文,杜杨松。玉龙铜矿带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找矿靶区优选。现代地质,2000,14(2):158-164。
31. 王功文,杜杨松。切比雪夫曲线拟合实现玉龙斑岩铜矿体深度预测。地学前缘,2000,7(2):526。
32. 杜杨松。壳幔成矿学初探。矿床地质,1999, 18 (4) : 341 - 346。
33. 杜杨松, Ken D. Collerson和赵建新。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的特征、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999, 15 (2) :309-314。(SCI检索)
34.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西金鸡岩金矿床的特征和成矿机理研究。地球科学,1998, 23 (3): 262 - 266。(EI检索)
35.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江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1998, 12 (2): 214 - 221。
36. 杜杨松。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高校地质学报, 1998, 4 (1): 118 - 120。
37. 李学军, 杜杨松和杜勋。成矿流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计算。地学前缘, 1998, 5 (2): 333 - 334。
38. 李学军, 杜杨松,胡金文和方建勤。安徽铜陵大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研究。地球学报,1998,19 (增刊):30 - 38。
39. 杜杨松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高校地质学报, 1997, 3 (2): 171 - 182。
40.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现代地质,1996, 10 (2): 169 - 174。
41. 杜杨松。火成岩中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4, 13 (3): 33 - 39。
42. 杜杨松。论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分类与命名。现代地质,1994, 8 (2): 127 - 132。
43. 杜杨松。花岗岩类中岩石包体研究与隐伏矿床(体)的寻找 — 以安徽铜陵地区为例。南京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1994, 6 (3): 351 - 355。
44. 杜杨松。包体岩石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球科学,1994,19(6):726。
45.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载于何科昭,杜杨松和仲力(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 108 - 115。46. 杜杨松。安徽铜陵地区岩浆岩和有关矿床成岩成矿机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 (2): 38 - 40.
47. 沈渭洲,陈繁荣,刘昌实和杜杨松。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1, (2): 186 - 194.
48. 杜杨松,王德滋和陈克荣。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地质学报,1990, (3): 215-225.
49.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石英正长岩及其岩石包体的特征和研究意义。载于黄惠泽和曲政(主编),中国第一届博士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 234 - 243.
50. 杜杨松。试论熔结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内晶质结构的成因。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 9 (2): 124 - 130.
51. 杜杨松。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命名讨论。地质科技情报,1990, 9 (1): 16 - 18.
52. 王德滋和杜杨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 (3): 186 - 188.
53. 陈克荣, 杜杨松和陈小明。论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特征和成因模式 — 以浙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岩石学报,1990, (1): 66 - 74.
54. 杜杨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积的特征、鉴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科学(B辑),1989, (12): 1294-1301.
55.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 (4): 65 - 76.
56. 杜杨松和周旬若。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实验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 (1): 83 - 91.
57.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银山铜铅锌矿与德兴铜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1988, 24 (1): 9 - 13.
58. 杜杨松和陈克荣。德兴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间的关系。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 7 (4): 287 - 294.
59.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23 (1): 54 - 63.
60. 王德滋, 陈克荣, 杜杨松和曾家湖。江西德兴银山火山机构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增刊。1984, (4): 1 - 8.
⑵ 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磁性地层综合研究报告
裴军令1 杨振宇2 刘 静1 仝亚博2 徐彦龙2 赵 越1 田树刚3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磁性地层学是利用岩石磁性特征解决地层问题的一门技术。 由于地磁场具有其独特的全球性变化特点,能够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可靠的保证,它是现代地层对比与划分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之一(杨振宇,2002)。
冀北滦平盆地沉积连续的剖面和前人在该地区已经取得的大量成果为在该地区剖面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田树刚等,2003,2004; 牛绍武等,2002; 庞其清等,2002; 柳永清等,2003; 季强等,2004)。 因此,对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西瓜园组地层开展系统的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学调查研究,建立该地层剖面沉积的磁极性序列具有重大意义。冀北滦平盆地三道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首次获得了大北沟组—大店子组—西瓜园组高精度的磁极性序列,为划分和确定地层的时代,进而探讨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归属和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基础资料。
目前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层型(GSSP)尚未确定(Gradstein et al.,2004),国际中生代地磁极性年表也没能得到完全统一。 表1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4个极性年表中中生代极性时、年代及期的对应关系,总体上,这些年表的基本结构相同,而各年表的年代标定由于是基于洋底扩张速率进行线性内插外推而得,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有关M0反极性时的同位素年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目前主要存在116 Ma左右的年龄是代表了M0还是代表了发生在超静磁带期间的一个反极性事件ISEA的分歧(Gilder et al.,2002; Zhu Rixiang et al.,2004;史瑞萍等,2004)。 2004年公布的地质年表中M0年龄为(125±1)Ma,而最近从欧特里沃期到阿尔布期多个海绿石的K-Ar年龄,建议阿普特期/巴列姆期年龄为(113.7±0.4)Ma、巴列姆期/欧特里沃期年龄为(118.8±0.4)Ma、欧特里沃期/凡兰吟期年龄为(124.1±0.4)Ma(Fiet et al.,2006)。 显然早白垩世的绝对年龄现在争议非常大,因此,涉及这一时期的磁极性序列的对比难度更大。 由于各门类对该地层时代划分的不统一以及同一门类不同学者认识的不一致,关于冀北-辽西地区含热河生物群地层的对比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古生物研究趋向于将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界线作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牛绍武等,2002;田树刚等,2003)。 近年来中国侏罗系—白垩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生物地层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将黑龙江海陆交互相地层龙爪沟群和鸡西群全部归为早白垩世(Sha J G,2007)。 辽西带羽毛恐龙和原始鸟类等大量珍稀化石的新发现则带动了有关地层的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季强,2004)。
表1 早白垩世不同地磁极性年表对比
辽西义县组时代相当于龙爪沟群裴德组和鸡西群滴道组的认识已趋于一致,属于欧特里沃期—凡兰吟期。最近三道沟剖面大店子组与西瓜园组的生物地层研究认为大店子组的上部或西瓜园组下部相当于辽西义县组底部(庞其清等,2006)。而相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却认为大店子组顶部的时代与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底部基本相当(陈文等,2004;张宏等,2005),无论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值将来确定为135Ma左右还是145Ma左右,根据同位素年龄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都属于早白垩世(季强等,2006)。
图1 三道沟剖面磁极性序列与标准磁性柱对比方案Ⅰ
因此,在将所建立的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磁极性序列与国际极性年表确切对比时,既要仔细分析极性条带分布的总体特征和细微结构,又要考虑地层剖面岩性的变化。 因为地层的磁极性序列是以地层厚度为标尺,而国际地层极性年表则是以时间为标尺,地层沉积厚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古气候、沉积物物源、构造运动、沉积速率、沉积时间等,这就增加了地层的磁极性序列与国际地磁极性年表对比的难度。因此首先必须结合相关地层的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把握住特点突出的层段与地磁极性年表对比。
由于国际地质年表中早白垩世的特殊性,同位素年龄在磁性地层对比中的 “钉子” 作用被削弱,目前的磁极性序列没有到达白垩系超静磁带,使得对比难度增大。 如果仅依据Gradstein(2004)年表中的年龄作为标准进行磁极性序列的对比,则对比方案如图1所示。 虽然本次研究所获得的磁极性序列是以厚度为标尺的,与以时间为标尺的国际磁性地层年表对比不能完全凭借表面的正反极性特征来判断,但是显然这一方案所对应的标准地磁极性年表中是以反极性为主的,尤其是M3反极性时的对比,约1.5 Ma的M3反极性时仅仅对应了约2m的地层厚度。从沉积速率和磁极性序列的特征上来说这一对比方案值得商榷。 另外,取得的古生物学成果无论是叶肢介还是介形类等都不支持这种方案(牛绍武等,2002;庞其清等,2006)。
图2 三道沟剖面磁极性序列与标准磁性柱对比方案Ⅱ
Fiet(2006)关于早白垩世晚期的研究成果与Lowrie(1986)的地质年表中的推断年龄非常一致,其中Aptian底部的年龄与Gilder(2002)于新疆的研究相互印证。如果仅仅根据大店子组顶部的约131Ma的年龄为准星与Lowrie(1986)的地质年表中的时间序列厘定的Gradstein(2004)中生代极性年表进行对比,从上至下依次对应极性时,则对比方案如图2所示。方案Ⅱ的对比中,大北沟组底部对应至M21极性带,大店子组下部也对应于晚侏罗世。 此方案中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年龄肯定不会是145 Ma,甚至136 Ma或135 Ma的年龄也显得偏老,因为大北沟组下伏张家口组的年龄目前已确定为135 Ma。磁极性特征上来看对应方案中部分极性带存在不和谐,例如持续了约2 Ma的M17反极性带仅对应了大店子组中第56层顶部约2 m的泥岩沉积。
考虑到三道沟剖面磁极性序列以正极性为主,大店子组下部有一段以反极性为主的特征,再加上张家口组约135Ma的年龄和大店子组顶部约131Ma的年龄限定了此段地层的沉积时间应该在4Ma以内,初步得出了图3所示的对比方案。
该方案的对比从同位素年代学角度看,无论是Gradstein(2004)地质年表还是Lowrie(1986)地质年表都不一致,查阅大量已有相关地质年表资料说明凡是参考并使用了海绿石年龄的地质年表(Kennedy & Odin,1982; Hallam,1985; Odin & Odin,1990)中各期界线年龄都比没有使用海绿石年龄的各地质年表(Harl and et al.,1990; Gradstein et al.,1994; Kent,1985)的年龄偏新(表2)。其中Harl and(1982)、Kent & Gradstein(1985)、Gradstein(1994)地质年表中的Hauterivian/Valanginian界线年龄在130~132 Ma之间,与对比方案Ⅲ中大店子组顶部的年龄比较一致。
图3 三道沟剖面磁极性序列与标准磁性柱对比方案Ⅲ
表2 不同年表早白垩世各期界线年龄
近年关于极性带M0和反极性事件ISEA年龄的研究在我国辽西的火山岩序列中取得了突破,认为116 Ma的年龄很可能是代表了ISEA反极性事件,并且推测M0反极性带的年龄约为120 Ma。 这一研究成果支持了上述地质年表中阿普特期底界(M0反极性带底)的年龄。依据方案Ⅲ的分析,根据文献(Fiet et al,2006)中研究所得的各期持续时间(巴列姆期为5.1 Ma,欧特里沃期为5.3 Ma),本文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年龄建议:阿普特期/巴列姆期年龄为120 Ma、巴列姆期/欧特里沃期年龄为125.1Ma、欧特里沃期/凡兰吟期年龄为130.4 Ma。对比方案Ⅲ中提出大北沟组属于凡兰吟期早期,大店子组主体上属于凡兰吟期中晚期,西瓜园组下部则对应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界线附近。
当然,由于早白垩世的特殊性,同位素年龄在磁性地层对比中的 “钉子” 作用被削弱,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到达白垩系超静磁带,使对比难度增大。 因此,本文的对比方案还需要在滦平盆地大店子组之上的西瓜园组开展更深入的工作来进行修订。
致 谢 参加本项工作的还有石家庄经济学院庞其清教授、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牛绍武研究员,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陈文,季强,刘敦一等.2004.内蒙古宁城地区道虎沟化石层同位素年代学.地质通报,23(12):1165~1169
季强,2004.中国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北京:地质出版社,1 ~375
季强,柳永清,姬书安,等.2006.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质通报,25(3):336 ~339
季强.2003.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2003年地调局重大地质科技项目汇报
柳永清,李佩贤,田树刚.2003.冀北滦平晚中生代火山碎屑(熔)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岩石矿物学杂志,22(3):238 ~244
柳永清,田树刚,李佩贤等.2001.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沉积和地层格架及陆相层型意义.地球学报,22(3):391~396
牛绍武,李佩贤,田树刚等.2002.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叶肢介化石研究进展.地质通报,21(6):322~328
庞其清,李佩贤,田树刚等.2002.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的发现及生物地层界线研究.地质通报,21(6):329~338
庞其清,田树刚,李佩贤等.2006.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和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质通报,25(3):348~356
史瑞萍,贺怀宇,朱日祥,等.2004.白垩纪超静磁带期间一个短极性事件ISEA:40Ar/39Ar定年和古地磁结果.科学通报,49(8):798~802
孙知明,许坤,马醒华等.2002.辽西朝阳地区含鸟化石层附近侏罗—白垩系磁性地层研究.地质学报,76(3):317~324
田树刚,柳永清,李佩贤等.2003.冀北滦平侏罗—白垩系界线层序地层研究.中国科学(D辑),33(9):871~880
田树刚,庞其清,牛绍武等.2004.冀北滦平盆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初步研究.地质通报,23(12):1170~1179
杨振宇.2002.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的可靠方法——磁性地层学研究.地质通报,21(1):45~47
张宏,柳小明,张晔卿等.2005.冀北滦平-辽西凌源地区张家口组火山岩顶、底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及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0(4):387~401
Fiet N,Quidelleur X,Parizi O et al.2006.Lower Cretaceous stage rations combining rdiometric data and orbital chronology:Towards a more sta-ble relative time scale? Earth Planet.Sci.Lett.,246:407~417
Gilder S,Chen Yan,Cogné J P et al.2002.Paleomagnetism of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westernTarim Basi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clination shallowing and absolute dating of the M-0(ISEA)chron.Earth Planet.Sci.Lett.,206,587~600
Gradstein F M G.,Agterberg F P,Ogg J G et al.1994.A Mesozoic time scal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99( B12):24051~24074
Gradstein F M G.,Ogg J G,Smith A G et al.2004.A new Geological Time Scal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ecambrian and Neogene.Episodes,27(2):83~100
Hallam A,Hancock J M,LaBrecque J L et al.1985.Jurassic and Cretaceous geochronology and Jurassic to Paleogene magnetostratigraphy.In Thechronology of the geological record(ed.Snelling N J),The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 10,118~140
Harl and W B,Armstrong R,Cox A,Craig L,Smith A, and Smith D.1990.A geologic time scale 1989.Cambridge Univ.Press,210pp
Kent D V,Gradstein F M.1985.A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chronology.Geol.Soc.Am.Bull.,96,1419~1427
Lowrie W,Ogg J G.1986.A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late Jurassic.Earth Planet.Sci.Lett.,76,615~626Odin G S & Odin C.1990.Echelle nume rique des temps ge ologiques mise a jour.1990.Geochronique,35,12~21
Sha J G.2007.Cretaceous stratigraphy of northeast Chin:non -marine and marine corretation.Cretaceous Research.28:146 ~170
Shi Ruiping,He Huaiyu,Zhu Rixiang et al.2004.ISEA reversed event in the 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40 Ar/39 A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result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9(9):926~930
Zhu Rixiang,Hoffman K A,Nomade S,et al.2004.Geomagnetic paleoin- tensity and direct age determination of the ISEA(M0r?)chron.EarthPlanet Sci Lett,217:285~295
⑶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堂整理了五十多个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一:
[1]邢赢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元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吕岳林. 基于时间阈值的SF公司快递超网络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
[3]林楠. O2O背景下传统零售业的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崔欢欢. 公众网络诉求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5]吴小满. ST跨境电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4.
[6]周姣岚. 服务型制造业网络的成本控制及优化[D].广西科技大学,2015.
[7]赵广坤. 可优宝贝网络商城融资方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8]赵圆.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优化及风险管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9]宋杨. 远程教育环境下多模式财务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
[10]钟文韬. 肉类加工企业销售物流成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1]张婉婷.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2]范超群. 芜湖市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3]汪灏. 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财务风险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4]蔡翠. B2C网上超市成本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6.
[15]章锦华. J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
[16]张妍. 服装网络定制个性化服务成本及定价模型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17]李佳琦. 电子商务下B2C企业会计收入确认时点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18]杨洁. 第三方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费定价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19]黄义成. CQ公司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
[20]罗浩. O2O商业模式下的交易成本问题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
[21]张婷. "互联网+"神州租车的盈利模式及财务效果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
[22]陈沈升. 网络交易C2C模式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23]钟明君. 高维因果网与高校资产管理的模糊推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4]文勇堂. 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通信设备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
[25]徐文静. 电商环境下协同配送模式的协同效率及成本节约值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6]陈维煌.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27]苏伟. 市场竞争环境下供电企业购售电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28]张文梦. C2C模式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9]纪彩峰. B2C电商零售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30]胡芳. 基于B2C模式下D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1]熊亚楠. 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与传导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2]何珊.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3]江楠. 考呀呀线上会计培训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34]杨芬.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6.
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二:
[35]沈威.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
[36]黄诚. 苏宁云商营运资金管理的OPM策略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6.
[37]戴宙松. P2P网络借贷相关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
[38]贺书品. B2C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下的W公司财务分析与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5.
[39]饶萌. 网络环境下差异化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构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40]李芳. 煤炭资源开发项目融资决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41]郝震. B2C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5.
[42]彭菁菁. Black-Scholes与DCF模型在B2B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互补应用[D].云南大学,2015.
[43]张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风险控制[D].云南大学,2015.
[44]张美琳.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个体商铺价值评估[D].云南大学,2015.
[45]高喆.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6]康爱冰. 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7]贺璐. 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持续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48]李祖福.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9]樊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矿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50]安校良.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
[51]顾永明. 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价值评估[D].昆明理工大学,2015.
[52]邬蕊竹. 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演化传播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15.
[53]陈诚. 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产品可信性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54]王涛. 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5]冯康进. 电网企业集团财务报表自动生成及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56]李玉. 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⑷ 石家庄经济学院相关院系
学校隶属关系:河北省电话:0311-7208009
学校所在地:石家庄市槐南路302号传真:0311-5882562
邮政编码:050031网址:http://www.sjzue.e.cn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始建于1953年,原隶属国土资源部,2000年经国家高教体制改革,现为中央与河北省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建校五十多年来,学校已成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就业,具有经、管、理、工、文、法六大学科的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地学类无论是师资队伍、实验设备、专业设置都比过去有了更大的发展。各专业为国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层次科技人才35000余名。目前在校学生21000余人,其中地学类学生有1940人。学校含地质类专业的有资源学院、工程学院、勘查学院和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
资源学院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1.资源勘查工程(本科)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管理专业点,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及管理等工作,并了解全球矿床资源动态信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地理信息工程培养目标为具备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资源环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自然灾害预防与预报等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3.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点学科)
我院自1986年开始与中国地质大学等院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主要学科有岩石学、矿床学、地层古生物学等。2004年我院开始自主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幔热柱成矿、油气盆地分析与勘查、资源环境综合信息勘探。
二、教师队伍建设
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历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1人,全国高等院校骨干教师1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学院特聘有李廷栋院士、翟裕生院士、陈毓川院士、裴荣富院士、戴金星院士,以及张洪涛教授、毛景文教授、侯增谦教授、李院生教授、郝梓国教授等不定期来院讲学,任教。
三、人才培养
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继承学校传统特色培养即懂法又有经济头脑的地质学科多用型人才。
50年来,资源学院(原地质系)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00多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学家和政府部门管理者。近年来学院每年招生数为120~150人,在校生480人,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达98%以上。我院毕业生素有能吃苦耐劳,基础功底扎实之称,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十分抢手,就业形势十分喜人。毕业生主要流向南方地勘单位、铁路、建筑、政府部门和教学单位。许多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报考研究生,也取得显著的成绩,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有色、煤炭、冶金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有我院大量的毕业生。
数年来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为18%~22%,报考生的研究生考取率约50%左右。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业务要求是在学习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对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做出评价和规划的能力及对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业务要求是全面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知识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地学结合培养交叉学科管理复合型人才。
四、学科建设及特色
学科建设是学院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目前我院构造地质学为省级精品学科,岩石学、普通地质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学院专家教授一致认为要以地质学为基础,选择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新的优势专业,以资源环境学科为主线,发展生态类综合地质学科群,使似发展的学科应具有前瞻性、实用性。
五、实验建设
我院历来重视实验建设,现有7个教学实验室,有先进的偏、反光显微镜,一个综合性检测实验室,有大型X粉晶衍射仪、质谱仪、同位素测定、碳14测定、包体测温等。实验室配有实验老师7人,其中有高级实验师3人,工程师4人,3个科研专题实验室和国土地质调查研究所、环境评价研究所。
六、“九五”以来科学研究情况
自1996年以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各类科研项目46项,有1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发表论文202篇,其中核心刊物64篇,年科研经费平均28万元。科研工作主要是:国土资源大调查,油、气田封闭构造,地热等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等工作,区域主要为华北、东北及西部地区,为预测深部油、气田,多金属成矿取得了新的突破。区域地质调查也获得部级奖励。如牛树银教授的地幔热柱理论在华北地区深部找矿中取得了很好的指导效果。杜汝霖、田力富教授在燕山西段原“震旦亚界”找到9亿年前的龙凤山藻、14亿年前的桑树鞍藻、18亿年前的蓝藻原核单细胞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宏观化石的发现震动了国际古生物界。庞其清教授在非海相介形类组合的生物地层序列等古生物学研究方面,高永丰教授在板块碰撞地带成矿与岩石学研究都有突出成就。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院在加强学际交流的同时,注意对外合作与学习,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蒙古、挪威、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合作研究进行交流,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科技大学、蒙古科技大学共同对中、蒙、俄相接地区的地层、岩石、成矿等地质学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举办国际学术交流,已经进行了四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学院
工程学院(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获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河北北部张宣地区找水,为我国西部开发中灾害地质的预测与防治,以及三峡工程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
本专业为水利类,授予工程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坚实的水资源方面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在水利、国土、城建、交通等部门从事水资源,以及与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开发利用、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环境工程专业(本科)
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管理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土壤、大气、噪音、污染的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和排水工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政府机构、市政规划、经济管理、环保、水利、城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及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3.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土木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项目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市政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桥梁、水利港口、矿业等相关行业从事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科技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师队伍建设
工程学院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总专任教师的55%。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省管专家1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学院聘请兼职教授13人,其中有我校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卢耀如,工程院院士张宗祜、陈梦熊、贾福海院士等,他们每年来院讲学。
三、人才培养
工程学院50年来为国家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名。目前在校学生780余名,每年招生200名左右。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比为3∶1。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5%~20%,录取率占报考人数的50%左右。我院毕业生历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是生产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管理的骨干。根据市场需求,学院对所有的专业要求如下: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资源勘察评价与开发保护、地下防排水工程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接受野外测绘、调查、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及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水资源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2)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污染防治与水处理工程、大气与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监测与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和给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3)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有熟练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工程规划与设计、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常规测试技术和实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获取科学信息的初步能力。
四、学科建设及特色
工程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并与挂靠在我校的国土资源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进行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主要有岩土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水利工程、水文与工程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等学科,并大力开展与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合作,以社会普遍需求和重点疑难问题作为我院学科发展的重点,以科研促进学科的发展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大对科研、教学成果的奖励是我们手段之一。我院将继续发挥优势学科,在干旱地区深部找水,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学科方面加大投入,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五、实验室建设
学院除与国土资源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开发研究实验室”共同进行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之外,还设有水分析与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土质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和材料力学实验室。能够较全面地完成水质检测、水化学分析、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及科研所需要的各种实验工作。目前实验室专职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助教1人。
六、“九五”以来科学研究情况
1996年以来,我院累计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以及地方各项科研项目48项。其中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许多项目是实地解决问题,为国家的建筑路基、水坝地质、电厂供水水源、城市供水规划、崩塌灾害地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等,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好评。如董兆祥教授地质灾害预测与治理,刘振英教授在干旱盆地地下水的研究方面,许广明教授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调蓄研究方面都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相互合作,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港、澳、台的水文地质学专家有相互合作和交往,并聘请了数名外国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也多次派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赴港、澳、台考察。
勘查技术学院
勘查技术学院是由原河北地质学院物探系、地质系、水工系、岩矿分析系、探矿工程系的部分专业及教师2003年重新组建的。它是集各种分析手段、物理勘查技术、遥感、测绘、钻探等方法为一体,是地质学科,如找矿、构造、地层、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分析等专业,也可是其他分支学科和其他学科与领域,如考古等工作的一个技术平台。我院的各种勘查技术专业的发展已有50年的历史,目前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归属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大的优势和空间。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1.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各种建设勘察、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土资源勘查、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2.测绘工程专业(本科)
该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工程测绘、数字图像处理、地下管线探测、“3S”技术、地籍测量、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工程勘查、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调查、空间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各部门从事勘查设计、测绘、施工、科研开发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教师队伍建设
勘查技术学院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占教师人数的51%,有硕士、博士学历7人,占50%,省政协委员2人。学院还聘有陈毓川院士,裴荣富院士,吴功健、朱玉英、霍全明、陈召佑、杨成材、王俊作专家等为兼职教授,每年不定期来校讲学,作专题学术报告。
三、人才培养
50多年来,勘查技术学院的前身物探系、探工系、水工系、测绘系、地质系所培养出的各类技术人才约2190人。有的毕业生已成为专家、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级高级管理人才,更多的成为有关单位技术骨干。我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和测绘工程两个专业,并设有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城市数字化与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四个研究方向。在校学生450 人,近几年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为12%~15%,报考人数录取率为45%~50%。我院的专业目前是全国地学中最热门的本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1)勘探技术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应用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现场组织施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物化探仪器、岩土钻掘、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在各种高层建筑、公路、铁路、地铁、隧道、桥梁、机场、电厂、水库、水坝、码头、工业厂房等工程的岩土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中,独立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评价和监理等工作,以及完成各种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非开挖施工,各种地质灾害的治理等工作的能力,有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2)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学生掌握“3S”技术、城市地籍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城市规划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知识及相应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地图设计与编制的理论和技术,具有从事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房产地籍的测绘以及土地管理监测系统的建立,各种工程的勘测及施工测量,大型建筑物的变型监测,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3)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资源环境综合信息勘查。
深部成矿机理与勘查。
四、学科建设及特色
勘查技术学院以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为办学方向,以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核心技术为特色,形成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测绘、钻掘等多种综合勘查技术平台,以岩土工程为重点,兼顾资源环境、城市地质、地质灾害等工程勘查,在2~3年内办成有3~5年专业和1~2个研究所支撑的规模,广泛适应工程勘查和测绘工程领域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教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具有我校一定特色的勘查技术学院,不断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具有科研、生产、科技开发与管理能力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五、实验建设
学院设有教学、科研仪器较为齐全的探测技术和测绘工程2个实验室,配备有汽车钻机、电阻仪、先进的地震仪、地震雷达等仪器,能进行水资源勘查和工程勘查等教学、科研工作。学院还建有秦皇岛、黄壁庄2个设施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六、“九五”以来科学研究情况
“九五”以来我院教学、科研人员主持或合作完成国家省部级和地方各级项目18项,完成科研报告及专著22部,其中有8项获部级三等以上奖。李宏阳教授运用地幔热柱理论在多金属成矿与找矿方面,邵爱军教授在土壤水、地下水和溶质运移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相互访问和学术交流,拟互派专家、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访问学习,共同完成合作项目。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是为了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原宝石专业、实验中心、珠宝鉴定中心的老师组合,于2003年1月成立的。
一、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
该专业培养具备珠宝玉石和贵金属首饰鉴定、设计、加工和商贸等方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新型材料工艺的初步研究、开发,具有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贵金属首饰鉴定、珠宝玉石和材料工艺的质量检验、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设有:贵金属珠宝首饰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分析、矿物岩石材料四个专业方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2人,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4名。10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荣誉称号和科技成果奖。现有的教师队伍,在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首饰检测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
为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每年都引进高素质的相关专业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同时,还积极选拔教师外出进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除了培训和引进措施之外,还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及教改项目研究,开展学术讨论和教研活动。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从2003年起在原专科基础上面向全国招收宝石材料工艺学本科学生。一年来,我们确立了“志存高远,锲而不舍,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院训,力求把这种精神状态注入到本单位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身上。同时,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立足我校现有办学优势,面向未来人才市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求实、创新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贵金属珠宝首饰鉴定、加工、设立、商贸和宝石人工合成与改善、新型材料开发利用等方面受到系统的训练,具有进行贵金属珠宝玉石鉴定、检测、首饰与材料工艺设计、加工和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四、学科建设与特色
本校开办的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现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和办学资源的积累。包括贵金属、珠宝玉石和非金属材料资源在内的地质矿产的基础研究、找矿勘探、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大量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年科研项目逾百项,获奖级别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培养了大量有所作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中地质学基础的高质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起点。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归属材料科学类,实际上是材料科学、地质学和艺术设计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在基础课学科、专业必修课两个模块内安排了“美术设计基础”、“地质学基础”、“宝石及材料工艺”和“市场营销”四大板块的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矿物岩石材料利用+材料测试分析”。由于毕业生在地质学方面也有扎实的基础,他们对市场营销有更具体深入的理解,还有很好的艺术素质和公共基础知识,因此毕业生将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们正在进行系统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在矿物岩石材料的鉴定检测、材料化学分析、无机材料的结构及性能测试、复合材料的工艺方面、矿物岩石材料的深加工开发研究,对陶瓷、玻璃和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新工艺研究,以及对新型材料领域的探索研究。同时引进人才,建设好相应的实验室。我们在材料科学领域将开展更富有成效的科学技术研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五、实验室建设
本校现已拥有结晶学及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石学、宝石及非金属材料矿床学、非金属材料工艺和化学分析等实验室。挂靠在我院的石家庄市珠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有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贵金属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实验设备,对教学工作可提供有力的支撑。前不久又建成了贵金属检测、宝石加工等专业实验室。2003年获得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了国内一流的珠宝玉石和钻石分级实验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近期正在筹建首饰工艺、宝石人工合成与改善、珠宝首饰营销等实验室。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推进,材料工程实验中心的建设即将启动。
实验室建设,在工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院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目标是把我们的一系列实验室建成教学工作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基地、技术开发的基地,以及对外合作的平台。
六、“九五”以来科学研究情况
“九五”以来,学院的教师先后承担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科研课题。其中包括:
河北省珠宝首饰业发展战略研究,钻石内部特征研究,红蓝宝石改善研究,石家庄市珠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质量体系建设,河北阳原某地膨润土性质的研究,河北省矿物药资源的研究,应用膨润土改造碳铵化肥的研究,冀南地区膨润矿应用研究,邯邢地区膨润土矿改型新工艺,微生物钾矿复合肥的研究,小寺沟花岗斑岩体中钾长石结构状态及地质意义的研究,西藏萨嘎、桑桑、吉隆县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内蒙古兴和店村、浑源窑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河北平山温塘、辛庄、下口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井陉、平山县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张家口金矿成矿预测研究,赤城金矿地球化学研究,区域化探在农业地质方面的研究,铂-钯找矿方法研究,发射光谱新技术(ICP光源)的研究,矿业权资产管理研究(第二主研人)等。上述是部分获得地方、省部以上奖励的项目。我院王礼胜教授在单晶材料的合成及改性方面,栾文楼教授在无机非金属的研究和应用即矿物无污染长效化肥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成就。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与美国、英国、比利时、俄罗斯、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以及产业界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在一些国际性的会议上开展了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探讨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的内容与途径。目前,这些工作正在深入,更为广阔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空间,有待于我们去开拓。
(撰稿:杨剑平 审核:张瑞恒)
⑸ 唯一的听众作者资料
《唯一的听众》作者是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郑振铎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5)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庞扩展阅读: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
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
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