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导航所老师
⑴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学术名人
宁津生教授,安徽桐城人,1932年出生于同济大学测量系。他担任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50年代至70年代,他致力于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研究,完善了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确定我国大地原点的地心坐标及椭球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学基金项目180阶和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他目前主持的研究课题,是当前大地测量领域新的、代表发展方向的研究内容。宁津生教授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专著《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地球重力模型理论》、《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分别获得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测绘局优秀图书一等奖、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宁津生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ITC)名誉教授,培养了大量博士和硕士。
刘经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前武汉大学校长,湖南长沙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中共党员。他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刘经南教授是中国知名的大地测量理论和工程应用及其软件和数据处理专家。中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专注于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及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有显著建树。他解决了卫星定位技术工程应用中的坐标转换模型选择与评价、削弱高程误差影响等理论与技术难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满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他主持开发了中国第一套商品化"GPS卫星定位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完成了数百项科研工程项目。他主持数十个大中城市控制网的设计、施工和数据处理,参与国家新一代空间大地网"国家高精度GPS网"的设计与实施,运用他提出的"逆推法",科学地确立了全国板块运动趋势,该方法受到地学界一致推崇。他主持的"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整体设计和实施,在1998年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后获得湖北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陈俊勇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宁波人,1933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他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陈俊勇同志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是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由于他在测绘科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建成教授,1964年12月生于山西左云。198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3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卫星重力理论专题研究组成员、地球重力场模型测评组成员、大地水准面研究中国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球物理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测绘学报》等刊物编委。李建成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特别在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全球重力场建模、卫星重力、海洋卫星测高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和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他解决了精密区域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跨越,已规模化推广应用到我国100多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他实现了“GNSS+大地水准面”的现代高程测量三维一体化技术体系和作业新模式,使GNSS技术具有直接测定海拔高程的能力,满足了工程建设中各种等级、各种尺度的高程测量需求,克服了传统水准测量效率低、山区难作业、不能跨海传递的局限性。他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实现了传统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持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了我国现代测绘基准建设进程。他还提出了灾区测绘基准快速重建方法,集成大地水准面精化、卫星定位、惯性导航与现代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恢复建立了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精密现代高程基准,解决了地震灾区快速精准成像成图中无地面控制的难题。他开展了全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及海洋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突破了地面重力数据与卫星重力数据最优联合及超大规模快速稳定解算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首个720阶WDM2001模型,并应邀参加了国际权威EGM96和EGM08全球重力场模型的测评工作。在该领域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海洋测高卫星和重力卫星计划及相关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规划、石油、水利、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以及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李建成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4部;培养了60余名硕士、30余名博士。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光华科技工程奖(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国际杰出科学家”称号。2012年,李建成教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此外,另有4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2名学生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16名学生获得宝钢港澳台优秀学生奖,获奖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导航所老师扩展阅读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院位于江城武汉,学院创建50年来,锐于改革, 勇于创新,积极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务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测绘事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始终按照“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学院发展。
⑵ 罗志才主要论著
罗志才的主要论著涵盖了地球物理测量、卫星导航、大地测量学等多个领域,涉及的文章包括:
1. 《高低卫-卫跟踪模式主要技术指标的模拟分析与验证》(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Vol.33(8):864-867)
2. 《物理大地测量学的设置与教学法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Vol.33(3):47-49)
3. 《卫星跟踪卫星测量主要技术指标仿真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测绘科学,2008,Vol.33,NO.3,146-148)
4. 《卫星重力梯度恢复地球重力场的时域法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Vol.32,NO.3,44-49)
5. 《物理大地测量学的实践教学研究》(测绘通报,2007,No.12,70-72)
6. 《地球重力场的应用》(《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宁津生等编著,41-58,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 《多分辨最小二乘配置法初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Vol.26, No.1, 115-118)
8. 《数据分辨率对最小二乘配置解的影响》(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Vol.26, No.4 Nov 2006, 45-48)
9. 《香港和深圳高精度地表模型HKGEOID-2000》(Marine Geodesy,2005,Vol.28,No.2,191-200)
10. 《基于多尺度边缘约束的重力信号向下延拓》(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5, Vol.48, No.1, 74-80)
11. 《统一区域性高程基准》(测绘科学. 2004,Vol.29, No.2, 13-15)
12. 《我国省市级大地水准面精化现状及技术模式》(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Vol.24, No.1, 4-8)
13. 《局部大地水准面模型混合方法研究》(Earth Planets Space, 2004,Vol.56, 419-427)
14. 《地形对确定高精度局部大地水准面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3,Vol.28, No.3, 340-344)
15. 《高分辨率厘米级局部大地水准面典型应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3,Vol.28, 特刊, 100-103)
16. 《深圳市1km高分辨率厘米级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测绘学报. 2003, Vol.32, No.2, 102-107)
17. 《香港精确大地模型HKGEOID-2000》(Journal of Geospatial Engineering, 2003, Vol.5, No.2, 35-41)
18. 《香港和深圳地球重力场模型评估》(Journal of Geospatial Engineering, 2002, Vol.4, No. 1, 21-30)
19. 《卫星重力梯度数据用于地球重力场精化研究》(中国工程科学. 2002, Vol.4, No.7, 23-28)
20. 《GPS技术监测高耸建筑动态特性》(Geo-Spatial lnformation Science, 2000,Vol.3, No.4, 61-66)
21. 《GPS技术鉴别振动变形实验研究》(测绘学报. 2000, Vol.29, No.2, 118-123)
22. 《GPS技术监测高层建筑动态特性的模拟研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Vol.25, No.2, 100-104)
23. 《卫星重力梯度向下延拓的谱方法》(测绘学报. 1997, Vol.26, No.2, 168-175)
24. 《重力梯度张量的球谐分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7, Vol.22, No.4, 346-349)
25. 《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准解》(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6, Vol.21, No.1, 1-8)
26. 《关于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准解的若干注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6, Vol.21, No.4, 315-319)
27. 《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准解的球谐综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6, Vol.21, No.2, 103-108)
28. 《重力-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准解》(地球物理学报. 1996, Vol.39, 增刊, 190-194)
29. 《卫星重力梯度向下延拓的频域最小二乘配置法》(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1996, Vol.13, No.3, 161-165)
(2)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导航所老师扩展阅读
罗志才,男,1966年12月生,四川隆昌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球动力与大地测量。
⑶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现任领导
学院党委领导班子
党委 书记:孙 萍
副 书 记:张朝龙
副 书 记:王中全
副 书 记:高振东
党委其他委员:孙 萍 许才军 李建成 邹进贵 沈作霖 王中全 姚宜斌 徐亚明 高振东 郭际明 张朝龙
学院行政领导班子
院 长:姚宜斌
副 院 长:许才军 邹进贵 闫利 沈作霖
学院各系
测绘工程系 主 任:黄声享
卫星应用工程系主 任:姜卫平
地球物理系 主 任:申文斌
学院研究所
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 所长:姚宜斌 副所长:李英冰
空间定位与导航工程研究所 所长:张小红 副所长:王甫红
测量工程研究所 所长:邹进贵 副所长:张鹏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 所长:罗志才 副所长:张双喜
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 所长:闫 利 副所长:邓非
学院重点实验室及示范中心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 任:李建成副主任:罗志才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主 任:李建成副主任:罗志才
精密工程测量与测量机器人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主 任:徐亚明
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
国家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主 任:花向红 副主任:向东
学院党政办公室
主 任:杨克俭 副主任:施焕军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主 任:汪志明 副主任:张群英
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 任:毛旭东 副主任:徐晖 褚丽丽
学院工会
主 席:张朝龙 副主席:邱卫宁 杨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