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历史汤教授
1. 夏泉人物简历
夏泉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1983年至1987年,他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并获得了学士学位,导师是周秋光教授。接着,他在1987年至1990年间,进一步深造,进入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专攻中国近现代史,师从茅家琦和崔之清教授,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1999年至2003年,夏泉先生在学术道路上再进一步,进入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专注于中国古代史专业,特别是明清史与港澳史方向,他的博士学位是在汤开建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段时间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职业发展方面,1997年夏泉先生晋升为副研究员,2008年他又晋升为研究员。自1990年3月起,他一直在暨南大学工作,担任过校办秘书科科长(1994年6月至1998年4月),研究生部副主任(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并在2000年4月至2003年6月期间,他主持了宣传部的工作,同时兼任机关党委副书记。2003年7月至今,他担任宣传部部长,期间还曾负责校团委书记的工作,直至2006年8月。这些职务的历任,展现了他在行政管理和学术领导方面的卓越能力。
(1)暨南大学历史汤教授扩展阅读
夏泉,男,1966年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现系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兼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文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方向)硕士生导师(2002年以来),入选广东省委“十百千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督教教会教育史、高等教育史与理论、晚清史、马万祺专题研究),主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硕士生课程。
2. 汤璪真的人物生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数学家之一。家乡是湖南韶山市杨林乡云源村。1935年,他任中国数学会首届评议委员,1936年第二次年会,及1940年第三次年会上,连任的理事。他一生质朴恬淡,不求闻达,在高等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32载,培养了大量的人材。数学造诣深厚,但由于辞世过早,其著作与贡献已难以寻觅。1919年,汤璪真从高师毕业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女师大)任教,一年后升任讲师和级主任。1920年至1923年曾在北京大学兼课,大学3年级时著《级积论》,1919年由高师出版。1923年底,汤璪真先后在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从事数学研究。
1926年,汤璪真与章伯钧等人同时回国,汤璪真任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教授。
1928年,汤璪真到上海,曾在江湾永义里附近的国立劳动大学、暨南大学和交通大学等校任教。两年后,他又回到武大任教。
直到1943年,汤璪真因工作调动离开武汉大学,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47年,汤璪真曾到湖南大学任教一个学期,后又去安庆,任安徽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48年底,汤璪真任代理校长。
1951年10月9日清晨,因病逝世,终年54岁。 汤璪真别号孟林,他是长房嫡孙,因而在家族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自幼聪明好学,深受父母和族中长辈喜爱。依靠家里省吃俭用和族人的接济,他在湘乡东山学校读完了小学。因为学业成绩优异,曾两次跳级。
汤璪真子女共七人.前妻戴立华(已故)生一女,名忠皓,在广西南宁市。戴氏无子,曾抱一养子,名希廉,在北京。后妻张敬之生二男三女,长子川森、次子湘森均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大女儿忠琦、二女儿桂森同在广州工作,小女儿京森(后改名张毅)在太原市工作。 汤璪真生活非常俭朴,读书极为勤奋刻苦。每天黎明即起,当万籁俱静的清晨,同学们还在梦乡里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起床跑到室外,独自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这种晨读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由于家境不宽裕,他上学时只有很少几件衣服,勉强够换洗。在高师上学时,尽管有件免费的大衣,而里边穿的棉衣却买不起,北京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没有棉衣御寒是很难熬过去的,同学们发现汤璪真经常到操场上跑步、翻杠子,回到宿舍有时头上还冒着热气,他靠这种办法来取暖和增强抗寒能力。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表面看上去温和沉静、寡言少语,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火。他深深懂得穷苦孩子上学之不易。他心里想,将来总会有那么一天,祖国的大地上鲜花盛开,孩子们带着幸福的微笑,手拉着手走进学校,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他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在家乡亲手创办一所学校,实现自己为家乡人民造福的愿望。
汤璪真从小喜欢游泳,小学时他常和伙伴们一起在池塘里游水嬉戏。伙伴当中有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他就是毛泽东。汤璪真还喜欢吹箫,离家后,他常借吹箫寄托对家乡的眷恋,有时吹着吹着竟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他对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感情很深,母亲病故时,他星夜赶回家,在母亲的遗体前哭得晕了过去,几天几夜不吃不睡为母亲守灵。父母养育之恩他从小就铭刻于心,唯恐日后不能报答。在家乡,他孝敬长辈、扶助亲友邻里的美德,有口皆碑。参加“五四运动”的热血青年,汤璪真曾是其中一员学生时期,汤璪真对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人十分崇拜,常以这些人的诗词激励自己。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即已形成,他积极参加伟大的“五四运动”。在与高师同学一起游行时,前进中遭反动军警殴伤,他结识了许德珩等学生运动的领袖,后来并参加了许德珩领导的九三学社,成为九三学社早期社员之一。
汤璪真的数学天资,早在学生时代就已显露出来。大学3年级时著《级积论》,1919年由高师出版,它被认为是汤璪真早期成名之作。从此,他在数学王国里大胆探索,不断进取。1923年底,汤璪真因出色的工作成绩经选拔被派往德国,先后在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从事数学研究,他的研究工作受到德国同事们的尊重和好评。在一张与来自各国同事们的合影上,他作为唯一的中国学者被请到前排就坐。汤璪真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并在其后另附一张纸,把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记下来。他在德期间,结识了很多朋友,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与他们保持书信往来。
汤璪真在德国曾跟随著名的几何学家布拉希开(W.Blashke)做研究工作。他对布拉希开的著作颇有研究。回国后在国内创教德文原本的先例,所授课本即布拉希开所著《微分几何讲义》(Vorlesungen Uber Diffretialgeometrie)第一卷。 1926年汤璪真谢绝了德国朋友们的挽留,与章伯钧等人同时回国。归国后,年仅28岁的汤璪真任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教授。1928年武昌大学解散,两年后武昌大学恢复,他又回到武大任教。
在我国早期现代数学家中,汤璪真也是研究微分几何的开拓者之一。在武大工作期间,他在这一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汤璪真精通英语和德语,还懂法语。他潜心钻研数学,埋头著译,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著述,如《新几何学》(即《扩大几何学》)、《微分学的几个根本问题》、《数理玄形学》、《绝对微分学的一个难关》等。此外,还翻译《集合理论几何学》等书。
1931年,汤璪真研究并翻译罗马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莱维-齐维塔(Levi-Civita)所著《绝对微分学》,曾与原著者多次讨论绝对微分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他对问题独到的见解,使原著者非常佩服。1935年2月,汤璪真填写“研究专门学术人员调查表”,在“本人工作心得与兴趣趋向或其他感想”一栏中,记述了这样一段经历:曾与数学界名流韦尔(Weyl)、施乌顿(Schouten)、莱维-齐维塔、杜斯切克(Duschek)等屡次讨论绝对微分学,其结果作成《绝对微分学的一个难关》一文,登在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上,此可算为本人心得且为比较有兴趣之事。 在武大任教时,汤璪真曾把“拉盖尔几何”(Laguerre Geome-try)的研究成果张贴在教室里,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1937年,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招生,数学命题由汤璪真担任,其中一题即是从“拉盖尔几何”里取来的。
汤璪真无论做数学研究工作还是教学都极为勤奋努力。他好深思,思维敏捷而大胆,作风严谨而认真。他的这种数学家的良好素质是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自然形成的。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重视基础理论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他自己就是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创新并有所突破的。这一时期他研究成果颇丰,很有新颖见解,可惜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许多研究成果没有能够及时整理出版。
抗日战争中,汤璪真随武大迁四川乐山,后来在贵州榕江遭遇大水,一家数口死里逃生。他最为痛惜的是自己多年积累的藏书和几篇尚未完成的著作都付之东流了。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汤璪真与武大的师生员工们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满腔热忱地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抗战之初,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实现学生时代为家乡人民造福的愿望,他在湖南宁乡县创办了宗一中学,并任董事长.由于他为人真诚、正直,学识渊博而又平易近人,因此深受朋友和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他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依旧保持生活俭朴的习惯。他经常将节省下来的钱寄回老家(这时已搬到宁乡),或用于办学或用于帮助亲友.家乡人民至今仍怀念着他。
汤璪真在艰难的环境中奋斗,一方面饱经战乱之苦,另一方面仍顽强地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研究“数理逻辑”,所著论文曾在国外数学杂志发表数篇。此时,他已是中国数学会的理事,并早在1933年就被教育部聘为天文数学物理讨论会会员。1940年又曾任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主编。因此,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均有较高的声望。
汤璪真先后任武大教授十余年,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材。中国老一辈数学家曾昭安之子曾宪昌是他的学生,40年代末留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11月25日,他从洛杉矶写信给汤(这时汤已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念念不忘老师春风化雨之恩。他写道:“……生在美已过两年,回思所学,莫不得吾师所畀之根基,偶自思有所进步,亦莫不吾师所赐也。”他还表示愿“从吾师教益以尽服务之旨”,决意提早回国献身祖国建设事业。曾宪昌后来也任武汉大学教授,系国内知名的电脑专家。
汤璪真在武大任教期间,交往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很多。周谷城,那时常来他家。1986年6月13日,《人民政协报》载周谷城“怀念章伯钧教授”一文,他深情地回忆起:“……我们每有暇时,常到武汉大学汤璪真教授家中聚会.汤是我的同学老友,与章1926年同时留德回国.”周、章二位与汤璪真都有几十年的友谊。直到1943年,汤璪真因工作调动才离开了武汉大学。
离开武大后的几年内,汤璪真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他在广西大学校刊上亲笔书写“教不倦、学不厌”的题词,并以此为座右铭,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由于他治事勤奋努力、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因此在师生中威信很高。
汤璪真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一视同仁,这在当时的社会里,实为难能可贵。在他的记事本上记载着很多学生的名字、籍贯、年龄和家庭住址等。他待人和蔼可亲,在学生心目中他没有一点儿大教授的架子。他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过一些进步学生,如西安外国语学院工作的吴尊文便是其中之一。 1948年9月,汤璪真应北平师范学院(即北京师范大学)袁敦礼院长和数学系系主任傅种孙之请,返回母校任教授兼教务长。数学系编印的迎新特刊(10月28日)对汤做了如下介绍:汤璪真字孟林,本校民八数理部毕业,留德,武大老教授。好深思,长基础,于几何逻辑、绝对微分诸科之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往往能发人之所未发。汤先生以此与世界学者相訾相应,识者服之愚者疑.现授绝对微分、数理逻辑,正其所长。袁院长强以教务。汤先生以治学精神治事自然本立道生,但愿萧规既立、曹随有人,使汤先生专其教学,则本系之福也。”这期特刊还介绍了杨克纯(武之)、张禾瑞、赵慈庚等与他同时新来任教的教授、副教授。杨克纯是汤璪真大学同学,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是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之父。
1948年底,袁敦礼去职,汤璪真任代理校长。当时,北平已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之中。在这动荡不安的非常时期,汤璪真主持校务,表现出很大的勇气和智慧。汤留德时的同学、当时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给他全家准备好飞往南京的机票,在此之前还曾请他去担任教育部一个司长的职务,均被他拒绝。他宁愿留在北平。他以代理校长的身份排除种种干扰,坚持工作,为师生日夜操劳。为了争取北平的和平解放,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全校师生一起参加和平请愿。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教授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当天安门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时,汤臂带总指挥袖章,率北师大队伍接受了检阅。
北平解放不久,汤璪真即被叶剑英为首的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参与北师大的领导工作。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坚持学习俄语。他研究群论对于量子力学的应用,所著论文曾在中国数学会宣读。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绝对微分学》一书,但他没能亲眼看到这部凝结着多年心血的著作问世。
汤璪真去世前,曾准备重新整理有关《一种速检方法的报告》的材料。这种速检方法是他在40年代研究发明的,可用于地图、字典、电报书等的速检,比普通方法可快几倍且简便易行。当时他曾将该项发明的全部材料寄政府有关部门,但不幸材料遗失,而后来他没有来得及重新整理就去世了。 解放后,汤璪真与华罗庚、苏步青、樊映川等教授都曾有过交往。他应华之请担任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数学名词》一书的编审委员。苏、樊二位都曾将自己用英文撰写的著作分别寄汤,请他指正。
汤璪真在这一时期社会活动很多。他担任九三学社中央理事会候补理事、九三学社北京分社理事和师大支社主任委员。他还参加全国政协学习组的学习,阅读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著作。新气象使他感到欢欣鼓舞。他把刊有王莘作词作曲的“歌唱祖国”这支歌的剪报贴在家里墙上,让女儿教他唱。他热切希望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1951年夏,汤璪真参加由章乃器任团长的全国政协赴西南土地改革工作团,在四川东部农村考察土改工作情况。他曾写信向毛泽东报告土改时的观感和体会,毛回信鼓励他。回京后,他又应《光明日报》和“九三社讯”之邀写了参加土改的感想。他衷心赞美“新中国既快步又稳步地前进”,心中充满作为新中国一份子的自豪感。 汤璪真生前与毛泽东有着长期的友谊,但他很少对别人提起。作为毛的同学、同乡和老友,他多次到中南海毛泽东家做客。而在北平解放不久,毛即到汤家来看望他一事,更是当时曾经不胫而走的一段佳话。他去世后又引出另外一段插曲——毛泽东为“中国数学杂志”题词。
毛泽东到北平后不久,得知汤璪真在北京师范大学,马上打电话到师大和汤璪真联系。汤璪真对毛泽东说:“我去看你吧”,毛泽东却说:“还是我去看你吧。”毛泽东来看望汤是在一天的下午3点左右。汤请毛泽东走进中间客厅,向毛介绍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并招呼妻子拿茶杯泡茶。直到晚上9点左右,毛泽东才起身和大家告别。临上汽车时,他笑着对汤璪真说:“孟林,今天到你这里来,是我拜望老师、同学时间最长的一回。”
汤璪真从四川回京后不久忽患急性胰脏炎,即入北大医院治疗。毛泽东得知后,特派田家英到医院慰问照顾。汤住院不到一周,终因医治无效,于1951年10月9日清晨逝世,终年54岁。毛泽东派田家英到师大传达他悼念之意。毛对汤的英年早逝深感悲痛,称其为“我们国家科学界的一大损失”。1951年10月21日,师大教务长、《中国数学杂志》总编辑傅种孙给毛泽东写信报告师大与九三学社及中国数学会共同发起追悼会,“欲请主席赐一挽联或吊悼笔墨”。傅又请毛为即将创刊的“中国数学杂志”题写刊名。毛泽东亲笔在傅种孙信上批示:“傅先生:汤先生追悼会当表示悼唁。遵嘱为数学杂志写了题名,不知可用否?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题名一式三份,附在信内。
在为汤璪真举行的隆重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送的花圈摆放在中间。
汤璪真身后萧条,家庭生活困难。毛泽东十分关心汤家生活和子女教育问题,曾几次派人了解情况,请有关部门予以解决。60年代初,汤有三个孩子同时上大学。毛泽东,让秘书每年从他的工资中送去600元,一直到这三个孩子全都毕业参加工作为止。1963年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会议开会期间,毛泽东见到黎锦熙(当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又问起汤家的情况。会后,黎向汤夫人和孩子传达了毛的关心。
3. 广州市南武中学的学校名人
江誉镠:称江誉球,别字江枫,艺名南海十三郎(1909年—1984年),在1923年,因得罪校长亲戚,被校长赶出南武,在香港大学习医,他是三十年代响著港澳粤的伟大青年编剧家和爱国者。他所创的粤剧歌曲,名动全国。他对人才更是珍惜与爱护。由于他的思想是为国为民,所以他的作品都是激励人向上,带有很强的正义性。但是在抗日战争后,中国的众多民众喜欢上奢侈腐败的西方生活,对他的那些作品有了严重抵抗。由于他的性格倔强,自傲,不肯融入浑浊的社会。宁愿行乞街头,在1984年香港街头冻死。
潘达微:曾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冒着生命危险,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礼葬于黄花岗,这一义举一直为后人赞颂。1929年他病逝后也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
陈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长,于1932年8月10日被反动派逮捕,当晚慷慨就义,年仅25岁。
温文淦:1922年至26年在南武就读毕业,1925年为南武学生会会长,他参加过支援省港罢工和反帝示威游行,后来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26日为组织群众防空疏散而牺牲在日寇敌机的炸弹下,年仅30岁。留有《南武毕业生纪念册》等珍贵遗物,1990年南武建校85周年时,由其遗孀革命前辈宋维静亲自献给母校,后由南武母校送给革命博物馆保存。
谭天度:革命老人,1922年入党,在广州参加党的宣传、统战、工运、农运、学运等许多重大的开创工作,解放后,曾任广东省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83年离休。谭老是南武校友联合会名誉会长,多次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1999年5月31日病逝,终年106岁。
陈彦:1913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的第一面金牌--男子跳远冠军。
丘纪祥: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男子220码跑第三名。
许民辉: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男子440码跑第三名。许民辉与陈谨、何琳等六位南武学生入选的中国男子排球队,连续获得1915年在上海和191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三届远东运动会的两次男排冠军。
梁卓辉:中国乒乓球第一代掌门人,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刘思慕:全国著名历史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
梁钊韬:著名人类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何君侠:解放后广州市河南区首任区长。
张瑞权:广州教育界知名人士,曾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广州市副市长。
吴秀峰:原文革中央常委、1915年南武小学读书。
陈信始:原广东省人大常委,南武复名后首任校友会会长。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
曾昭璇: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黄明慧: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李天庆:原澳门大学校长。
李炳熙:原暨南大学副校长。
黄伯俊:暨南大学医学院教授。
谢楠柱:广州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梁叔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黎沃能:原广州市房管局副局长。
胡汉辉:香港著名金融家,曾任香港总商会会长。
胡经昌:原香港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
冯国强:原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教授。
刘世华:全国著名田径教练,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全国劳动模范。
周宝芬: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周树坚:画家书法家,现任海珠区副区长。 何炳桓: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南武校友联合会名誉会长。
梁之良:原广州市物价局局长,原市信托投资公司党委书记。
陈启熊:原广州市房管局局长。
刘材炜:原海珠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卢鸿炳:原中国大酒店副总经理。
汤照连: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山大学教授。
苏金泉:原广州市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
马惠国:原广州市旅游局局长。
黎咏林:原广州市统计局局长。
黄启桓:原广州市农场局局长、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黎赤:原广州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
潘国柱:原南方大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陈荫发:原万宝电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黄思明:原广州市冶金总公司副总经理。
林荣照:原广州钢铁厂副厂长。
陆尚棉:原广州市二轻局党委副书记。
罗伟豪:原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
郑佩玉:原中山大学经济系副主任、教授。
肖德明: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雷祖华:原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
黎振德:运动健将,曾获全国男子跳水冠军。
李焕华:解放初市一职军代表,原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长。
黄镇威:哈尔滨市路桥重点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李克东:原华师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现任广东省高教电教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崔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省优秀共产党员,市总工会电子超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陈纪萱: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邱洪发:口琴专家,发明邱氏万能自动口琴。
罗文运:原该校校长,1960年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先进代表。
王真:原该校校长,原广州教育学院副院长。
谢月娴:现任广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徐福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施祖荫:原广州四航局高级工程师。
苏耀涛:广州远洋运输公司高级工程师
肖启明:原广州市打捞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
梁硕英:中国交通书画协会理事、中华民族艺术家协会理事、广州诗书画协会秘书长
郑伟标:现任省委宣传部巡视员(副厅级)
梁浩泉:原广东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广东电视台台长。
区念中:现任南方电视台台长。
胡国亮: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教授。1996年荣获卫生部先进个人;2004年荣获南粤优秀教师。
霍瑞莲:原阳江市妇联主任、阳江市工会主席。
陈洁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邹景林:现任广州市航道局局长。
欧阳铁:原广州氮肥厂高级工程师。
罗日佳:广州航道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黎绍基:现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林森权: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
谭永灼:原省委党校教授。
冯舶:现任海珠区区委副书记。
邓秀钏:市教育局巡视员(副局级)。
张经伟:广州市教学研究室主任。 徐文枫:原该校校长,原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广州市旅游局局长。
陈明德:现广州市副市长。
苏健翔:1983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荣获世界冠军(也是新中国前100位世界冠军之一)。并打破世界纪录。
张淑勤:全国女子跳伞比获第一名,1980年参加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跳伞表演中,表演“仙女散花”获得好评。
黎振军:1989年在第六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荣获世界青年组冠军,并打破该项世界纪录。
黄兆林:1993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八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得世界冠军,并打破该项世界纪录。在国内比赛中也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周智勇:1993年、2002年两次获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冠军,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
刘超英:1978届学生,毕业时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广州赴西藏建设突击队。
陈田:连续三次获得全国航海模型比赛冠军。
丘世春:1979年荣获全国中学生无线电测报比赛第一名。
古广明:原中国足球队优秀前锋,曾被评选为全国最佳足球运动员之一。
王艳桃:1988年获得全国城市运动会女子射击冠军。
梁艳华:1990年获得第十一届亚运会女子南拳亚冠,1991年荣获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金牌。
刘智明:被广州军区某集团军授予“南国青年之星”、“优秀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
陈思民: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检察长、反贪局局长,2002年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卫士”称号,以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
陶天权:澳门企业家、广州市政协委员。
张颖珊:1997年获亚洲青少年武术邀请赛太极拳冠军。
谭莉:1997年获世界青年蹼泳锦标赛银牌,并曾多次获全国赛的冠亚军。
甄穗强:在2000年举行的全国首届体育大赛上获得蹼泳冠军,并曾多次获全国赛的冠军。
张洁雯:1999年曾荣获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1999年以来多次获得世界羽毛球大奖赛女子双打冠军,2004年与队友杨维勇夺第28届奥运羽毛球女子双打金牌。并获“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谢杏芳:1998年曾荣获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2000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2004年在多个国家举行的世界羽毛球大奖赛上荣获女子单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