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唐
A. 唐有祺简介
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现上海),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他在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获得了理学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专攻晶体结构分析、化学键本质,还涉猎量子学和统计力学,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Hale博士后研究员。
1951年,他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曾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副主席、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组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重要职务,同时在国家教育和科技管理领域也有所建树,担任过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主任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
在科学研究上,唐有祺的贡献广泛且深入。他从50年代开始关注生物大分子结构,领导了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并推动了蛋白质结构研究和分子设计。他的研究集体在1987年因胰岛素结构测定工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晶体化学和表面物理化学领域,他都有显著成就,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如《结晶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等,发表论文超过350篇。
唐有祺的科研成果丰硕,他的工作为我国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领导的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项目在1982年、1987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二、三等奖。此外,他还因“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项目在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他在学术领导岗位上也活跃,担任过北京大学、国家实验室等多个重要机构的领导职务,并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等多个国际组织中担任过要职。
总的来说,唐有祺是中国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贡献和领导才能对我国的科研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北京大学教授唐扩展阅读
唐有祺,男,1920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及九三学社社员,原江苏省南汇县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化学界泰斗L.Pauling,获博士学位。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在院系调整中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院士)。唐有祺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62年)。
B. 唐翔人物简介
唐翔是一位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有着深厚背景的学者。他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讲师,专注于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指导研究。[1]
唐翔的学术生涯起步于1995年至1999年,他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攻读经济学,成功获得了学士学位。这段期间的学习为他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在求学的道路上,唐翔的脚步并未停止。他于2000年至2005年远赴美国UCLA经济学系,深入研究并最终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3]
2005年,博士学位在手的他回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作为讲师,他主要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公共财政以及全球化问题等领域展开研究和教学。[4]
唐翔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且深入,他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更是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探讨中,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