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和柏林大学双教授
❶ 什么是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
二,截至2019年11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4个校区占地3810亩,总建筑面积181余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硕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国际学生3575人
❷ 郭可大生平概况
郭可大,原名乐生,出生于1912年11月26日,江苏省如皋县丰利区吴陵乡(现如东县凌民乡)。他早年求学于如皋县和丰利小学,后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1928年进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1929年至1935年在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深造,专业领域拓展至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1935年毕业后赴德国汉堡留学,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医院实习,随后在汉堡热带病研究所进修,获得了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证书,并深入研究病原性锥虫、回归热螺旋体和肿瘤病毒,同时在汉堡大学医学院专攻医学微生物学,于193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果丰硕,曾在德国《中央细菌学、寄生虫学和传染病学杂志》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是《病原性锥虫和回归热螺旋体在混合感染时的相互影响》和《休普氏纤维瘤病毒、粘液瘤病毒和嗜神经性牛痘病毒互相免疫关系的家兔实验研究》。
1938年,郭可大创新了“滤纸片法梅毒絮状反应”,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梅毒流行病学的普查,备受瞩目,初次发表于《德国医学周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在广西、云南、陕西、四川等地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育和生物制品研发,担任过同济大学医学院、西北医学院等多所学府的副教授和教授,以及中央防疫处的重要职务。战后,他担任沈阳医学院细菌学教授,赴美深造,进一步研究医学真菌学。回国后,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任细菌学主任教授,为中国医学教育和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可大服从国家安排,调至北京,任职中央卫生研究院研究员和真菌研究室主任,后转至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真菌研究室和克山病研究室主任。他的研究重点转向医学真菌和大骨节病、克山病的病因研究,发表了众多论文,并参与了《秦氏细菌学》第三版的翻译工作,以及6部专著的编著。郭可大还积极参与中国微生物学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担任多个专业委员会的重要职务,为中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持久而深远的贡献。
(2)同济大学和柏林大学双教授扩展阅读
郭可大,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真菌学家。早年致力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育事业。长期从事医学真菌学、大骨节病病因和克山病病因研究。提出“克山病主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受到克山病防治科研学术界的重视,目前仍为克山病病因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❸ 冯至的个人生平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
1954年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