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四川大学教授
1. 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东华大学,去哪个更好些呢
当然选择川大!四川大学是由三所国家重点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985、211首批高校,珠峰计划高校,现任校长是岩体力学等领域的创新带头人谢和平院士。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五颗星,口腔医学为六星级专业,高校综合排名第十,大学校友创富排名第六,工科排名第十四,理科排名第八,文科排名第七,被称为文科五虎(北大南开南大川大复旦)研究生培养排名第九,研究生院综合实力排名第六,学校教学经费投入15亿(2009年)。拥有院士37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重点学科及专业40多个,两院院士有50人为川大校友,图书馆藏书量700万册,分为三个校区:华西(医学部)、望江(本部和研究生院所在地,被称为中国高校十大最美丽校园,里面保存有民国时期特色的建筑,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江安(本科生的主要阵地,地中海风格的商业街、五星级配中央空调的图书馆、江安河贯穿其中、明远湖镶嵌绿洲、众多国内外名人造访的水上报告厅和迎宾楼、有中国高校第一长的江安长桥、中国百佳食堂的江安西园一餐、上过快乐大本营的奶茶西施等)
朱德、周太玄、吴玉章、童第周、柯召、张澜、江姐、恽代英、杨尚昆、杨明照、朱光潜、吴大猷、蒙文通(国学大师)、缪钺(国学大师)、戴秉国、巴金、郭沫若、韩三平、王小丫、郑洁、晏紫、张靓颖、可米小子成员等曾在这里求学、授课,温总理、成龙、克林顿等名人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曹顺庆、周鼎(百家讲坛主持人)、周毅、王红等名师、学科带头人汇聚在这里。
在全国来说,川大的认可度、研究水平、办学实力、就业率等都非常不错。
从专业上看,口腔(亚洲前三)、临床、药学、英语、日语、基法、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电气、计算机、软件、制造、高分子、核工程、水利水电、新闻、宗教学、广电、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数学、对外汉语、法学、皮革、土木、哲学等都在全国排在前列,专业方面可以通过转专业和修二专实现大学体验,川大开设的名师大讲堂、人文大讲堂、中华文化课等更是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从地理位置看,川大虽然地处西部,但是成都发展迅猛,在中国影响力与日俱增,近200家世界企业500强落户成都,江安校区所在成都市双流县也是国家百强县,成都新区更是打造了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的新奇迹,川大也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前进!五年新改革、小班教学的推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将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四川大学 你值得拥有!呵呵
2. 阮籍为何不许儿子“作达”
嘉宾:谢谦、王红、刘黎明
本期主讲:四川大学教授 王红
魏晋名士中,阮籍的狂放十分出名。《世说新语》“任诞”门有多条记载他嗜酒疏狂、倨傲不遵礼法的逸事,如居丧时大大咧咧当众饮酒吃肉、在酒肆对美女饮美酒醉卧当垆美女身后等,在当时都称得上很另类很出格。“简傲”门第一则也记载在司马昭的宴会上众人庄重恭谨,唯有阮籍“箕踞啸歌”,旁若无人。阮家有任放的门风,《世说新语》及《晋书》中记载的阮氏子弟大多言谈玄远,行事放达。阮籍侄儿阮咸(字仲容)狂放之态比叔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以大瓮饮酒,与群猪共饮;在七月七日晒衣时以长竹竿挑起一条犊鼻裈(短裤)高悬在院子里;与姑母家婢女有私情,姑母离开时,他不顾身穿重孝(为母服丧),借了吊孝客人的驴子追回婢女,两人同乘一驴而归。他与阮籍同为“竹林七贤”群体的重要人物,叔侄间无长无少,肆意酣畅。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籍的儿子阮浑长大成人,神情风度都像父亲,十分羡慕竹林名士的自由自在,也想“作达”(仿效放达行为)。他的经常醉眼朦胧的老爸这次却特别清醒,不仅清醒,还极其专断,立即拿出父亲的威严说:“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你们这辈有你阿咸哥哥一人就够了,你不许参加进来!
一个放达的父亲却坚决不许儿子“作达”,此中透露的消息真是耐人寻味。《世说新语》该条刘孝标注引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说“籍之抑浑,盖以浑未识己之所以为达也”,一语中的。年轻的阮浑,只看见父亲放达潇洒,却不明白父亲为何放达,不明白放达背后的忧患伤痛。阮籍生当“乱”与“篡”的时代,在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中“越名教而任自然”,向老庄之学寻求精神的暂时安顿之处,而乖僻的行为、疏离现实人事的放诞言论也不失为高压政治下保全自身的办法,亦痴亦狂的言行背后掩藏着深深的痛苦和彷徨。《魏氏春秋》说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日暮途穷的恸哭,涉世未深的阮浑哪能理解得了!阮籍深藏内心的忧伤、恐惧与绝望,无可告语,无处倾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这种纠结,这种痛,如何能对儿辈说!
《晋书》本传评价阮籍“外坦荡而内淳至”,他行为不合礼法,却内心真淳,外在坦坦荡荡:母亲去世照旧进食酒肉,食毕放声号哭,直到吐血委顿,至性深情无人能及;醉卧酒家女侧,爱美成痴,却光风霁月,毫无肉欲的猥琐,对美的追慕空绝古今。若无真淳的内心支撑而强欲“作达”,不仅只学了皮毛,还可能堕入一味纵欲享乐的恶道。这,大约是阮籍不许儿子“作达”的另一个原因吧。
3.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系所设置
学院现下设中国文学系、中国语言学系、新闻学系、广告与传播学系、影视艺术系、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系等6个教学系,另设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等13个科研机构。现有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学人类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14个教研室 。 序号 教研室名称 所属系别 系主任 教研室主任 教研室成员 1 文艺学 中国文学系 阎嘉 阎嘉(兼任) 冯宪光、傅其林、刘文勇、马睿、任真、阎嘉、赵毅衡 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鹭 何剑平、刘长东、罗鹭、伍晓蔓、项楚、张勇、尹富 3 中国古代文学 黄勇 丁淑梅、何江南、黄勇、李瑄、吕肖奂、王红、谢谦、张朝富、周裕锴 4 中国现当代文学 陈思广 陈思广、冯勤、干天全、黄峰、姜飞、靳明全、李怡、毛迅、唐小林、张放、周维东、朱彤 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邱晓林 曹顺庆、刘亚丁、卢迎伏、邱晓林、王晓路、张怡 6 语言学及对外汉语 中国语言学系 谭伟 刘颖 杜晓莉、李宇凤、刘春卉、刘颖、杨文全、朱姝、 Valeria Petrone(莉丽) 7 汉语言文字学 谭伟 顾满林、郭萍、蒋宗福、雷汉卿、谭伟、王彤伟、肖娅曼、杨光荣、俞理明、郑春兰、周仁平 8 新闻学 新闻学系 操慧 操慧、陈雪奇、黄顺铭、姜英、蒋晓丽、罗飞、吴建、徐沛、张玉川 9 广播电视学 李宜篷 蔡尚伟、侯洪、李静、李宜篷、欧阳宏生、魏薇、曾娅妮、朱天 10 广告学 广告与传播学系 杨效宏 杨效宏(兼任) 曹邑、丁浩宸、黄海荣、刘平、彭虹、杨晓明、杨效宏 11 编辑出版学 白冰 白冰、陈翔、段弘、李苓、王炎龙、吴琳、张艳 12 戏剧影视学 影视艺术系 黎风 黎风(兼任) 曹峻冰、黎风、王彬、肖薇、易丹 13 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学人类学 李春霞 李春霞、李祥林、梁昭、徐新建 14 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 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系 吴兴明 吴兴明(兼任) 陆正兰、吴兴明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博士点,按照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规划研究方向,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而组建的新型研究机构。我校的俗文化研究一贯具有优势。项楚的变文、歌辞、白话诗研究,其卓越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其《敦煌文学丛考》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一等奖。周裕锴的俗文学和禅宗偈颂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其《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三等奖。俞理明教授、雷汉卿教授、张勇教授等也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此外,近10年来,两个博士点的青年科研人员开拓了民间信仰研究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取得很大成绩。1999年6月,根据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由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点对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规划,对原有学术力量实施优化组合,建成了本所。并邀请国内名牌大学的杰出教授加盟,实现强强联合,如清华大学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学的张涌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董志翘教授皆是学坛翘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员少而精,大都承担着本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项目,整体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本研究所由项楚教授任所长,周裕锴教授、李诚教授任副所长。 汉语言文学研究所 成立于 1981 年,本所在汉语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人类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郭沫若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散文的研究亦蜚声海内外。其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文系合办并具体承办的学术期刊《中外文化与文论》自 1996 年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所目前承担有国家、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 余项,所长冯宪光。 汉语史研究所 成立于 1990 年。含汉语史、文字学、汉语辞书 3 个研究方向,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全国高校中居领先地位。近年来,该所创建并不断健全了中古汉语语料、资料库。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永言教授,现任所长为俞理明教授,成员有张永言、赵振铎、向熹、蒋宗福、雷汉卿、杨文全、杨光荣等教授。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成立于 1998 年,主要研究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成员有曹顺庆、杨武能、赵毅衡、徐新建、王晓路等学者,所长为曹顺庆教授。 文学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涉及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系、影视剧创作与制作中心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艺术美学、中国古代艺术史、艺术人类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文化设计等方向上形成了丰富的学术积淀和鲜明的自身特色,近五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国内艺术学领域权威期刊《文艺研究》发表论文12篇,国际A&HCI检索论文数篇。此外,本学科学者不仅先后获11项国家专利授权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还多次参与金沙博物馆、成都宽窄巷子等全国知名的重要文化艺术产业策划。现任主任为曹顺庆教授。 新闻传播研究所 成立于 1994 年 12 月,其学术特色重在研究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方面的实际问题,紧密为新闻实际工作服务并在报业研究方面颇具特色。首任所长邱沛篁教授,现任所长欧阳宏生教授。 广播电视研究所 成立于 1995 年。该所所为高校师生科研、实践作品成果提供及时发表、出版的机会,在“教学、科研、实践”上开创了一条社会与高校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现任所长为蔡尚伟教授。 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创办于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活动于一体的学术机构。中心的宗旨在于综合发挥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国内外有关学术力量,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与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研究。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接受地方委托决策咨询任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中心以四川大学为依托,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由高校优秀管理专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共同参与,以自觉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为己任,致力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任所长王炎龙副教授。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4年,是四川大学所属的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任主任为蔡尚伟教授。 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文学与音乐传播研究所 成立于2009年,该研究所是为促进文学与音乐学科间的互动交流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研究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为国家培养文学与音乐专业的高级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两校共同协商而建立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该研究所所长曹顺庆教授,成员有四川音乐学院柴永柏教授、易柯教授、敖昌群教授、宋名筑教授、甘绍成教授、胡晓教授等六位学者担任副博导工作,通过合作方式联合培养“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研究所围绕“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制订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迄今,共培养了10余名“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从2013年起,该研究所开始招收艺术学学位“艺术与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腾讯新媒体研究所 2009年5月成立,是四川大学与著名IT公司、新媒体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依靠新媒体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策略等。现任所长为蒋晓丽教授。 娇子创意产业研究所 研究所是整合四川大学校外内从事文化产业、广告营销及品牌传播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力量和专家队伍,进行创意产业研究、相关学术交流、组织合作攻关的高校学者与行业专家自由结合型的非正式编制的研究机构,也是发展四川大学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创意产业进行适时观察与研究的机构。现任所长为杨效宏教授。
研究所的基本任务:适时观察和注视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国创意产业的动态、尤其是我国在产业领域的创新理念、创新人才和创新模式的最新进展,并依此建立创意产业文献资料和信息档案库。同时寻求与产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合作,进行相关方面的科研课题和组织学术活动。
本所中长期目标是加强与产业领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与组织的合作,进行产业创新理念与实施效果的研究和创意人才的研究与评估等专业学术活动。今后的目标为扩展国家级或省部级研究课题立项,召开有国内外同行学者参加的学术讨论会,加强与国内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机构学术联系与交流,创办学术刊物或专业网站,逐步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在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基地。
研究所的任务方向:为政府提供创意产业的政策咨询;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市场策略咨询;为创意产业市场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为创意产业提供原创性的内容及成果。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2008年12月创立,隶属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由赵毅衡教授主持。该研究所系统把符号学方法扩展至传媒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以及中国典籍研究,拓宽了符号学运动的封面。 出版专业辑刊《符号与传媒》(Signs&Media) 建立网站“符号学论坛”,编辑电子刊物《符号学-传媒学研究动态》 编辑《符号学丛书》、《符号学开拓丛书》 出版《当代符号学译丛》 开设符号学与符号叙述学课程,并招收硕博士
4. 四川大学里有什么有意思的课
大部分有意思的都是中华文化,周鼎(中华文化历史篇)和王红(中国诗歌艺术专鉴赏)的属课都相当不错,曾经有人给我推荐过文新的姜飞、谢谦(中华文化文学篇),以及历史系的周毅教授(西方文化历史篇),不过我没去听过。
我自己是电子的,专业课没啥好听的,唯一的例外是严斌宇老师的计算机网络,他的课和他本人都相当有意思!他也会开文化素质公选课,思科网络技术,鼎力推荐!
5.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有哪九位教授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有:
一、李方元教授
李方元,男,1955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1995-1999)和华中师范大学(2003-2008)两所音乐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办硕士、博士授权点评审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专家;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专业教育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国音乐史、音乐文献学、音乐教育。
二、蒲亨强教授
男,汉族,1952年生于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系主任,文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新加坡道教学院荣誉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院、香港、新加坡等地道教学院访问讲学,发表专著8部,合著3部,合译著1部,论文百余篇。
三、戴雄教授
戴雄,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历,1985年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习,1987年回到学校。
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声乐教学与表演方向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四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从事声乐教学和音乐教育研究。
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音乐教材十部,完成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两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
四、朱春铃教授
朱春铃:1961年生于重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表演系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艺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委员会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
五、罗卉教授
罗卉:女.重庆人,汉族,共产党员。1957年6月生。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77级本科生,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获学士学位。1986年攻读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教学与表演”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6月被聘为副教授。曾担任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重庆赛区评委,以及重庆市电视声乐大赛评委,重庆市声乐考级评委,全国英才选拔赛评委。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委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近三十年来,担任音乐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声乐课程教学。一直兢兢业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音乐教育人才。并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举办了五届“教学音乐会”。受到了师生们与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曾发表论文、译文、编写教材等,在艺术实践方面成绩显著,曾举办“独唱音乐会”。多次参加全国、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获全国、省、市专业声乐比赛奖。参加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等大型演出中担任独唱,领唱。并由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
六、郑茂平教授
郑茂平:男,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人。199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毕业于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负责人。
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学特色专业负责人,西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育部认知与人格研究”重点实验室特邀研究员,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遴选为“音乐审美心理”、“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硕士生导师,,201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声乐、音乐美学、声乐语音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已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各种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专著4部。
七、李柯教授
李柯,1974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自幼随其舅及范绍台、杨宝智教授学习音乐,于1985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免试直升该院附中及大学。
2014年回到阔别了三十年的家乡,被聘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担任小提琴教学工作及该院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
八、曾臻副教授
曾臻:女,现年50岁。副教授。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至今。
现主要讲授:艺术概论,琵琶,古典吉他三门课程。
此外,还发表有散文、杂文、歌词等,并有绘画作品《晌午》入选重庆市妇女儿童书画展览。
九、张碚副教授
张碚,男,福建福州人。1959年3月1日出生。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音乐教育高级考官,曾任学院副院长。2002年7月当选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78年9月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在校期间曾多次赴京、沪等地求学,得到小提琴教育家熊天声、李克强等人的指导。1982年毕业后,在重庆市歌舞团乐队工作。1983年底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担任小提琴教师。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半脱产学习英语一年。1987年9月到1990年7月在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担任音乐学院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课的教学工作至今。1998年9月到1999年3月参加西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英语课程强化班的学习,2002年9月到2003年1月在四川大学出国人员培训部强化俄语学习,并于同年3月20日由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委遴选为首批艺术类留俄访问学者,派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十二个月。师从博士研究生导师,米哈依.约瑟伐维奇教授。
先后在四川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结构研究》、《论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结构特征》等数篇。
十、王红副教授
王红,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现任教于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西南大学交响乐团乐队长。2006年第二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评委。
主要教学及研究方向及教学经历:
大提琴表演专业教学,同时担任音乐理论和室内乐合奏课教学任务。
十一、吴艳副教授
吴艳: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1963年生,文学学士。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1984年毕业。198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89年结业。2004年9月被教育部选送去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进修学习,2006年6月学习结业回国。
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教授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材。他们中有一些人在各种声乐大赛中获奖。2002—2004学年度被评为优秀教师。
1998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大红鹰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美声唱法优秀歌手奖。参加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第(5)分册演唱提示撰写。发表论文6篇。
十二、刘子殷副教授
刘子殷,女,1962年生,副教授,音乐学声乐教育与表演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任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重庆分会会员,重庆声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重庆分会会员。
十三、陈蕾副教授
陈蕾:女,副教授,1964年9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委员会评委,重庆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1981.9-1985.7,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85.9-1986.7: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86.9-1987.7,天津音乐学院学习;1987.9-1988.7,沈阳音乐学院学习;1988.9-1989.7,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89.9--1990.7,重庆北碚朝阳职业高中支教;1999.9-2000.7,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学习;1990.9-至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96年—2000年担任96级本科年级主任工作;2002年—2006年担任2002级成教年级主任工作。2008年荣获德中同行欧米勒国际钢琴公开赛总决赛优秀钢琴育人奖;2008年荣获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推选活动重庆选拔赛优秀园丁奖;2009年荣获东方之星艺术盛典优秀园丁奖;2010年荣获第五届香港中华文化艺术节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优秀导师奖。1999年11月指导96级学生邹新参加99“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邹新荣获本科组“五项全能”二等奖。指导09级学生刘诗诗获“德中同行”钢琴大赛重庆赛区演奏组银奖、综合素养组特金奖,“博兰斯勒”杯全国钢琴大赛青年组金奖,“国际音乐艺术大赛”(香港)公开组金奖、成人组银奖、肖邦练习曲组银奖等。
十四、刘之副教授
刘之: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1年7月毕业于贵州艺术学校音乐科,1984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任教。1994年9月调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9年12月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至今。在以上三所大学任教期间,担任作曲技术理论系列课程以及钢琴配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5年5月获湖南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艺术比赛一等奖,2001年8月获文化部第二届“蒲公英奖”创作铜奖,2008年作品《乌蒙古歌》获重庆市首届民乐大赛原创作品二等奖。2002年评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代头人后备人选。
十五、冯丹副教授
冯丹(女,1963-)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1985年7月至1987年7月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钢琴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委员会评委。
主要从事钢琴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硕士研究生的钢琴课及《钢琴艺术史》专业理论课教学。曾荣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编写了《巴赫初级钢琴曲集(教学版)》、《巴赫二部创意曲集(教学版)》2部教材,翻译出版专著《钢琴艺术三百年》,发表论文6篇,出版发行钢琴教学CD《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与乐队》。
十六、汪高原副教授
汪高原,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考级委员会考官。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学、中师教师。1986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90年留校任教。曾在西南师范大学教学比赛中获奖。
十七、赵飞副教授
赵飞:1957年6月生,女,汉族,祖籍山东昌乐。文学硕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1987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1995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78年—1988年就职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至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执教。先后任西南大学文学院、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文学、艺术学、汉语艺术语音学及高校应用写作等教学与研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常年主讲汉语语音、歌词创作概论、中国歌诗鉴赏、应用写作等课程。曾获西南大学“优秀课堂教学奖”、“优秀教师奖”等奖项。
十八、刘方洪副教授
刘方洪: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普通话测试员,曾任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除教授本专业《声乐》课程外,同时还担任“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口语发声审美训练”、“普通话语音”全校本科通选课。2008年7月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9月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十九、段勇副教授
段勇,男,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61年4月生,四川省叙永县人。
1984年9月考入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就读于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和政治系,1988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本校音乐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西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王光耀教授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
二十、黄君副教授
黄君,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硕士、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心理学会会员。本科阶段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后被保送为本系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师从刘镇钰教授。博士阶段师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张庆林教授,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自1999年到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以来,主要担任中外音乐史课程及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曾获2000-2002年度优秀教师称号,获2004年少数民族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发表论文多篇,《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的后现代文化特质》一文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二十一、周雪丰教授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客座研究员(由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谢菲尔德大学人力资源部任命),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经遴选获英国项目CMPCP奖励、应邀赴剑桥大学讲音乐表演研究)。
二十二、熊入静副教授
熊入静,1974年出生于重庆市。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担任本科生的专业钢琴课教学。
二十三、汪涛副教授
汪涛,女,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共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音乐美学、声乐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德国DAAD学者。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等国家级、部级、局级及国际合作项目近十项,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权威核心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译著一部(合译),曾独立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Sandwich奖等。
二十四、胡晓东副教授
胡晓东,男,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学院本科(2004)、中国音乐学院硕士(2007),中央音乐学院博士(201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国际音理会(I.M.C.)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
二十五、郝晓睿副教授
郝晓睿,男,1981年8月24日出生于重庆。现任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副教授。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王进军。之后200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2003-2007年在德国国立曼海姆音乐学院获得独奏表演和乐队首席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2007-2011年在全世界音乐学院排名第8的德国国立汉堡音乐学院获得独奏家博士学位。
二十六、陈若旭副教授
陈若旭,女,汉族,1986年出生于重庆。旅美钢琴表演音乐艺术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特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