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兴是那个大学教授
『壹』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院现设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戏剧影视文学3个本科专业,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点,2003年又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审美文化史为2006年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由文学院负责管理,中国语言文学于2007年获批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享有广泛而良好的声誉,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较早获得硕士授权点的专业。1990年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电影学等4个专业相继获准为硕士授权点。在第10批硕士点申报中,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美学硕士点也同时获得。 1988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中文学科被整体列入“211工程”三期省级建设项目。200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西北大学校内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牌专业”,2009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3门课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建中,我院的本科教学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赞扬。 西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是与本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及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同步发展起来的。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4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0人,博士生导师1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本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下设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方向,已招收博士生三届。本学科相继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全国有影响的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务院古籍整理委员会、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陕西省政府和陕西省教育厅等不同层次的数十个科研项目,并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委的奖励。
西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科的设立及学术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粤自二十世纪初,新潮涌起,西雍亦与时俱变,陕西大学堂创设,迭经百年,不断壮大。文献学之教学与研究人才济济,成就辉煌,并形成经部文献与史部集部文献并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人文文献与科技文献并重的学术传统。高亨先生在先秦文化史及古籍校勘考据方面成果斐然。高明、蒋天枢等一批学界宗师亦曾先后传道于此。
本学科成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藏》精华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汉字形音义演变大字典》、《近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源词典》等的研究,不久将结题面世。
本学科又与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共建西北大学文献学科。该所为陕西省古籍整理研究的重镇之一,所编《全唐文补遗》和《陕西碑刻》丛书,以及以吴敏霞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学者,颇为国内外文献学界倚重。双方联手,势必会将西北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1902年陕西大学堂所设“中学门”及“西学门”辖属的“文语科”,历经百年,不断壮大。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时期,已设立了文学院。1924年,鲁迅先生曾应邀讲学于此。1937年抗战爆发,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其文理学院下设国文系。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复名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为学校主要院系之一。1949年后,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撤消院级建制,遂又改称中文系。1994年,为适应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了文学艺术传播学院。2001年,学校恢复原文学院之旧名。
著名学者黎锦熙、罗常培、胡小石、曹靖华、杨晦、罗根泽、高亨、蒋天枢等曾在校执教;张西堂、傅庚生、刘持生、郝御风、宋汉濯、单演义、杨春霖等先生亦长期设帐讲学于此;安旗、马天祥、张华、刘建军、张学仁、雷成德、赵俊贤、薛瑞生、薛迪之、杨昌龙、周健、曹汾、赵俊玠、房日晰、费秉勋、韩理洲、阎琦、雷树田等仍笔耕不辍,新著迭出;王启兴、董乃斌、边兴昌、王富仁、同向荣、张中良、吴予敏、方兢、倪文东、牛宏宝等学者曾在本学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知名学者何西来、王富仁、薛天纬、党圣元、罗钢、张永清,知名作家雷抒雁、贾平凹、迟子建,知名编剧及导演张子良、黄建新、周友朝、张晓春,知名新闻工作者马利、万武义等均毕业于本学科。本学科被学界和媒体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作家摇篮”。
本学科现有在岗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讲师与助教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博士后7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8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
本学科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审美文化史两个博士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8个二级学科)和美学、电影学、宗教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审美文化史为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与陕西省“名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影视作品解读四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陕西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特色学科,“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近五年,本学科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务院古委会及高校古委会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0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项、省教育厅等科研课题22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作品5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4项、厅局级奖励20余项。
本学科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鲁迅研究年刊》(1974-1992共18期);编辑“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刊”,已推出四辑20种著作;协办《陕西诗词》、《小说评论》、《美文》。
『贰』 “三更津吏报潮鸡”的出处是哪里
“三更津吏报潮鸡”出自唐代李德裕的《谪岭南道中作》。
“三更津吏报潮鸡”全诗
《谪岭南道中作》
唐代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作者简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谪岭南道中作翻译及注释
翻译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注释
⑴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地。
⑵岭水争: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⑶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⑷毒雾:古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
⑸沙虫:古人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使人中毒死亡。
⑹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火米:指赤谷米。
⑺津吏:管理摆渡的人。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⑻红槿:落叶小灌木,花有红、白、紫等颜色。
谪岭南道中作鉴赏
王启兴
这首《谪岭南道中作》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下面是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启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谪岭南道中作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间,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公元847年(大中元年)秋,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公元848年(大中二年)冬,李德裕刚抵达至潮阳,旋踵之间贬书又到,这次以谬断刑狱等罪名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公元849年(大中三年)正月抵达珠崖郡。这首诗便是他在贬官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