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大学教授讲读
❶ 中国讲弟子规最好的是谁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讲的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有两位,一位是蔡礼旭,一位是钱文忠。
蔡礼旭,197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2005年流通了关于弟子规的光盘:《细讲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共41集,2007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实体书《细讲弟子规》。
钱文忠,祖籍江苏省无锡市。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 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 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共22集,并随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书。
❷ 跪求《弟子规》正确读音
“温则凊”的“凊”字发“jìng”音,“行高者,名自高”的“行”发“xìng”音,“出必告”的“告”发“gù”音,“可驯致”的“驯”字发“xùn”音。
▲《入则孝》中“夏则凊”的“凊”注音为jìng ,有误。多种字典无此读音,据《辞源》应读qìng 。此字为形声字,“ン”为形,“青”为声,义为凉、冷。《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
▲《入则孝》中“出必告”的“告”,注音为gù ,不妥。据《辞源》“告”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gào ,释义有①上报、报告。②告诉、告知。③古时休假曰告。④揭发、控告、控诉。⑤请求。(2)gù ,用于“告朔”。《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於邦国。”周天子每年季冬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受而藏之于庙。诸侯于每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可知“gù”有“祭祝”义。(3)jú,义为讯问。通“鞫”、“鞠”。“出必告”是孝行,指子女外出时一定要告诉父母,以免父母心忧。由此可知应念gào,不应读gù”。
▲《谨》中“步从容”的“从”注音cōng,是旧读。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从”统读cóng。
▲《信》中“知未的”的“的”,注音dì,不妥。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有三个读音,分别是de、dí、dì。据《辞源》音、义如下:(1)dì。义为①鲜明、明白。②箭靶的中心。③引申为目的,标准。④古代妇女用朱色点于面部的装饰。⑤莲子。⑥助词,读轻声。(2)dí。义为确实、的确。比如“的耗”是“确实的消息”,“的当”是“确实、恰当。”“的一确二”犹言“一是一,二是二”。原文“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意为见的不真,知的不确,不可轻言轻传。可知此“知未的”的“的”应是“的确”,“确实”的意思,应读dí,而不可读dì。
《信》中“勿模糊”的“糊”字,究其本意应该读第二声,在“模糊”一词中因系轻声,读作第一声倒也可行。
▲ 《泛爱众》中“行高者”的“行”,在此还是应读第二声,不读第四声。此字在“品行”字意上旧读为第四声,因《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未以此为标准音,故不取。
▲ 《泛爱众》中“勿轻訾”的“訾”字,应该读第三声,不读第一声。在这里,字意为“说人坏话”。
▲《出则弟》中“乘下车”中的“车”,有两种意见,即读“chē”或读“jū”。一般来讲,只有中国象棋棋子中的“车”才读“jū”音,但考虑到《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编纂规律,“骑下马,乘下车”与下一句“过犹待,百步余”“车”、“余”应押“u”韵,故此字应读“jū”。
▲《余力学文》中 “可驯致”的“驯”,注音为xún,是旧读。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驯”统读为xùn。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调不受此限)。”
二、汉语音变的问题
▲“不”字的读音,本音读去声(第四声),但此字与其他字连用时,在第四声的字前面,“不”字音变为阳平声(第二声),如“不会”、“不是”、“不去”、“不坐”。不必刻意去读,这种音变是一种很自然的语言现象,脱口而出就是正确的读音,可以一试。
《弟子规》中的“谏不入”、“人不在”、“不贵华”、“倘不问”、“言不讳”、“色不媚”、“不力行”、“字不敬”等句中的“不”字均读第二声。
▲“一”字也存在音变的问题。“一”字单用或在末字时,读本音,即阴平声(第一声);在阴平声(第一声)、阳平声(第二声)、上声(第三声)的字前发声音变,读去声(第四声);在去声(第四声)字前音变为阳平声(第二声)。同“不”字一样,在读这个字时,脱口而出的发音就是正确的。
“增一辜”中,“一”字在阴平声(第一声)的“辜”字前,音变为去声(第四声)。
三、其它容易读错的字音
▲“而”,应读第二声。
▲“应勿缓”中的“应”,在此应读第四声。
▲“父母教”中的“教”,在此应读第四声。
▲“晨则省”“即内省”中的“省”,在此应读“xǐng”。
▲“虽”,应读第一声。
▲“亲所好”中的“好”,在此应读第四声。
▲“亲所恶”中的“恶”,在此读“wù”。
▲“力为具”“谨为去”中的“为”,在此应读第四声。
▲“憎”,应读第一声。
▲“吾”,应读第二声。
▲“复”,应读第四声。
▲“号泣随”中的“号”,在此应读第二声。
▲“丧三年”“丧尽礼”中的“丧”,在此应读第一声。
▲“常悲咽”中的“咽”,在此应读“yè”。
▲“即”,应读第二声。
▲“勿见能”中的“见”,应读“xiàn”。
▲“便溺回”中的“溺”,在此应读“niào”(尿),同“尿”,这两个字也是异体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保留此音。
▲“冠必正”“置冠服”中的“冠”,在此应读第一声。
▲“上循分”中的“分”,在此应读第四声。
▲“下称家”中的“称”,在此应读“chèn”。
▲“且”,应读第三声。
▲“地同载”中的“载”,在此应读第四声。
▲“待婢仆”中的“仆”,在此应读第二声。
▲“滞塞通”中的“塞”,在此应读“sè”。
▲“随札记”中的“札”,应读第二声。
▲“几案洁”中的“几”,在此应读第一声。
▲“屏勿视”中的“屏”,在此应读“bǐng”。
不当之处,欢迎扔砖……
❸ 弟子规注音全文
《弟子规》注音全文:
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fà nài zhòng, ér qīn rén。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弟 子 规 , 圣 人 训 。首 孝 悌 , 次 谨 信 。首 孝 悌 , 次 谨 信 。泛 爱 众 , 而 亲 仁 。有 余 力 , 则 学 文 。父 母 呼 , 应 勿 缓 。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父 母 教 , 须 敬 听 。父 母 责 , 须 顺 承 。冬 则 温 , 夏 则 凊 。晨 则 省 , 昏 则 定 。出 必 告 , 反 必 面 。
jū yǒu cháng,yè wú biàn。shì suī xiǎo, wù shàn wéi。gǒu shàn wéi ,zǐ dào kuī。wù suī xiǎo, wù sī cáng。gǒu sī cáng ,qīn xīn shāng。qīn suǒ hào ,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 jǐn wèi qù。
居 有 常 , 业 无 变 。事 虽 小 , 勿 擅 为 。苟 擅 为 , 子 道 亏 。物 虽 小 ,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 亲 心 伤 。亲 所 好 , 力 为 具 。亲 所 恶 , 谨 为 去 。
白话译文:
弟子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
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拿空器具的时候,应该像拿着里面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端端正正,不要甩来甩去,不然会显得很轻浮;进入无人的房间,也应该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不可以随便。
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出处:出自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
(3)弟子规大学教授讲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孔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
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❹ 弟子规主要讲了什么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也就是启蒙教材,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全文分为“总叙”篇、“入则孝”篇、“出则悌”篇、“谨”篇、“信”篇、“泛爱众”篇、“亲仁”篇“、余力学文”篇,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复旦大学钱学忠教授曾在《百家讲坛》系统诠释了《弟子规》的含义和现实意义。钱教授所著《孝经全鉴》提到:《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