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有多少博士生导师
『壹』 武汉大学的博导是谁
1. 张祖勋,珞珈山上的著名学者,以其在博导岗位上的卓越贡献而备受尊敬。
2. 刘经南,在武汉大学担任博导期间,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引领学子们前行。
3. 宁津生,这位在武汉大学留下深刻足迹的博导,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而广受赞誉。
4. 李德仁,武汉大学的博导,以其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学生细致入微的指导而著称。
5. 陈俊勇,在武汉大学担任博导期间,他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
6. 龚健雅,武汉大学的知名博导,以其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和对学生深厚的关爱而备受尊敬。
7. 谭崇台(1920年6月-2017年12月9日),武汉大学的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鲜明,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 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苏如皋人,生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更是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巨擘。
『贰』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学院现有教师120余人,其中教授3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40人。学院有国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数学会“钟家庆数学奖”获得者2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1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5人。学院现有本科生8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400人。
建国以来,学院在函数论、偏微分方程、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已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学院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偏微分方程、多复变几何理论、泛函分析、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微分方程的控制论、随机微分方程、大偏差理论、随机过程、数论与密码、动力系统、优化决策论、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偏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多尺度建模与计算、不确定性理论、金融数学、生物统计、计算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又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果。
近20年来,学院已获得国际阿提雅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近40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20项。
2007年,学院“基础数学”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学院“数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奋发图强,勇于开拓,为建设一流的数学学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叁』 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和武大华科比哪一个更好
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即将在武汉成立,这将会是一座超实力的现代化大学,在武汉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的学府,是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的,那么和传统的名牌大学武大和华科比,他们谁更好呢?
多大兴趣,所以说,从生源上来看,就输了一截。
再来看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主要就是企业对高校的认可度。就举华科的例子来看,华为算是国内顶尖的企业了,华为每年招聘的应届生中,华中科大毕业的就占了一半以上。
就行成这么一个循环效应,大家都觉得华为牛逼,因为华为员工牛逼,华为员工有很多华科毕业的,华科的影响力也会提升。
同样在省内最厉害的同济医学院,也进一步提升了华科社会影响力。武大也是一样的,在银行系统,金融系统对武大毕业的学子青睐度一直很高。
这种深度的社会影响力靠的是几十年的几代人打造出来的底蕴。这就比刚成立的中科院大学要强过不少。
至于学术上,这三者应该能形成竞争格局。
中科院大学(武汉)办学规模
其实这个中科院大学武汉分校是整合省内的研究院。之前湖北省内就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还有军工性质的701所,610所,船舶通信研究所,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等等。这些研究所的资源今后都会纳入中科院大学(武汉)。也就是说,中科院大学武汉并不是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建设,而是一次资源整合。这就决定了今后的办学规模不会很大,不出意外,应该是以研究生,博士生为主要的招生目标。
所以说,从办学实力和规模上,对武大和华科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总之,中科院大学(武汉)能建成,对武汉的高校发展,对武汉打造成中心大都市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至于和武大华科的竞争,还需要再过30年见分晓吧。
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UCAS),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经教育部批准,国科大从2014年起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基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4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国科大设有数学科学学院等28个学院,另设有外语系和心理学系。截至2016年底,国科大在学本科生1058名;在学研究生4.54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1%;在学外国留学生1321人,来自89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873人,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特色专业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国科大已累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逾10万余人;在学研究生4.57万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约占50%。
国科大研究生教育通过集中教学校区的课程教学和研究所科研实践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实施“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融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培养体系”。
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还实行了“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简称Program-10),即针对北京的集中教学相关学院(系),利用每学年1000余门各类课程开设的教学优势,组织形成符合该校实际、具有该校特色的十个左右职业资质课程的培训项目,使该校部分学有余力的优良学生,在主修并能够完成本学科专业及学位课程的同时,可跨专业选修另一个学科专业的职业资质课程(获得课程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认证)。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覆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文学10个学科门类的39个博士一级学科、54个硕士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覆盖了工程(包括22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应用心理、应用统计、翻译、药学、农业推广、工程管理、公共管理、金融硕士等10个类别。
博士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林学、水产、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一级学科(名单不全):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林学、水产、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师资力量
国科大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截至2016年底,全校有教师3050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721名,其中院士283人,博士生导师6432名。
『肆』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分院概况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分院概况如下:
历史与成就:法学院于2001年开设法学专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培养出超过千名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体现了学院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师资力量:学院的专任教师团队均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包括2名博士、2名在读博士、4名教授及2名博士生导师。部分教师还担任武汉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顾问,或在律师事务所兼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
教学设施:学院设施完备,拥有9个实验、实践、实训基地,包括3个校内基地和6个校外基地。此外,还建立了法律综合实验室,内含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学辩论中心与速录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奖学金与奖励:在外部律师事务所的支持下,学院设立了“金台法学教育基金”与多项奖励,包括“金台青年教师教学奖”、“金台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奖”、“金台优秀毕业论文奖”、“金台优秀社会实践奖”等,旨在鼓励师生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创新与进步。
学术活动与竞赛:学院在学术活动方面表现出色,曾成功承办湖北省法学会、湖北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主办的“湖北省独立学院金台杯法学辨论赛”,并荣获冠军。这一成就展示了学院在大型法学教学与学术活动中的实力与影响力。
学生表现:学院的学生在各类考试中表现出色,如2009届毕业生中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6.7%,研究生录取率为24.2%。2010届本科毕业生在研究生录取和全国司法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04人。其中,教授27人(含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40人,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进修、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的有25人,占全院教师总数的30%以上。学院现有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人,约占全院教师总数的60%。在职教师中,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育部距世纪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入选3人。湖北省优秀老师4人。先后有多位教师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优秀导师”等称号。 本专业的前身为美国学者韦棣华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图专,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2007年,本专业所在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评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本专业是研究知识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与利用的专门学科。解决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培养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政府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检索、参考咨询、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数字图书馆导论、网站设计与开发、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知识产权法、信息咨询与决策、图书馆营销与公共关系、知识管理、政府信息管理,以及学科平台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本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国内许多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系)主任为本专业毕业生。随着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就业面更为宽广,毕业生连续多年供不应求。
毕业生可在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管理与规划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大型企业信息部门从事信息资源的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和特征,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获取、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A)、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学基础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c语言与数据结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信息分析、计算机网络、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计量学、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政策与法规、运筹学、专业外语、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
双语课程:信息检索、经济学原理
特色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进展、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 档案学是研究文件与档案的保管、整理、传递与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应用学科,包括文秘与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政务等。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从事档案与政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及信息研究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档案学基础、文书与秘书学、档案管理学、涉外文秘(双语课程)、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电子政务概论、政务信息管理、档案信息组织与检索、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档案馆概论、文献编研、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概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档案法规学、知识产权法、行政管理学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和信息中心从事文档管理与信息管理,也可在三资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文秘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可以从事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工作。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各类传播媒介的编辑、出版、发行及管理的方法、规律与基本理论的应用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掌握系统的编辑出版学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能适应出版业市场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书业营销学、出版经济学、书业企业管理、书业物流管理、书业财务管理、数字出版导论、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编辑、编校软件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Photoshop入门与提高、图书装帧设计、期刊编辑与制作、期刊广告与发行、对外图书贸易、世界书业导论、书业法律基础、出版物市场管理、读者学、出版文化、中国出版史、文献编纂实务等。
本专业为国内最早创办的同类本科专业,在出版业界和学界拥有广泛影响。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为我国出版行业培养了6000余名优秀人才,被誉为“出版业的黄埔军校”。历年来毕业生主要在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发行部门、书报刊对外贸易部门、音像出版公司、电子与网络出版机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编辑出版学科研与教学单位,承担书刊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项目经营、出版物发行等实务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全国各大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出版社和期刊社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以及信息资源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等业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是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对商务变革的需求而设置,主要学习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知识。通过系统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商务活动规律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在商务问题并能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提出解决方案。
本专业课程分为4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经管类课程和电子商务类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会计、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法规与伦理、信息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及网络企业管理等。
毕业生可以在政府商务部门、企业以及商务网站从事电子商务的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学、理论研究及系统开发等工作。
『陆』 武大校友有哪些知名的人
武大校友有知名的人有:彭斐章、陶德麟、马克昌、韩德培、冯天瑜等。
1、彭斐章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顾问,师从著名目录学家艾亨戈列茨教授,从事图书馆学教育、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迄今50余年,主要致力于目录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出版专著、主编、参编、译著共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柒』 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
医学部有一支教学医疗、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68人,副教授819人。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口腔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耳鼻喉学、卫生学等),博士后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博士生导师185人,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病毒学和口腔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和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并涌现了裘法祖、桂希恩、邓子新、黄从新、刘君炎、樊明文、蒋明森等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在部博士研究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400多人,本科生(含七年制长学制、八年制本硕博连读)2700多人。医学部从1986年起培养了来自美国、欧洲、亚、非、拉美等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读留学生近240人。金风玉露滋养盈枝硕果,武汉大学医学部建部73年来,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25000多人。
名家名师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
樊明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希恩"2004CCTV感动中国新闻人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黄从新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中国奖2项玛 莎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博士生导师
基础医学院:
(生理学) 万 瑜 万 芪 司军强 陈 云 呙中茂 彭碧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张百芳邹 坤 武军驻 武栋成 喻 红
(遗传学) 钟 山崔宗斌 符 辉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宋 健 汪 琳 符 辉
(免疫学 ) 尹芝南 卢斌峰 刘万红 严 俊 杨万才 张秋萍 黄传书 章晓联 董 晨 霍文哲鞠景芳
(病原生物学) 何 立 朱 帆 刘迎芳 伍欣星 孙晓平 孙桂鸿 李 晖 杨占秋 周 蕊侯 炜郭德银董长垣 董惠芬 蒋明森 霍文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王 雄 刘金宝 刘丽江 何小华 汪长华 汪学军 李银萍李超英 孟祥志魏 蕾
(药物毒理学) 乐 江 平 洁冯映红 汪 晖 杨 静
第一临床学院:
(内科学)丁国华 于红刚 邓 涛 江应安 江 洪 吴天一﹡ 李红良 余保平 陈继红 杨 波
罗和生 林国生 胡 克 唐其柱 夏 豪 郭瑞强 黄从新 黄 鹤 董卫国 龚作炯
蒋学俊 谭诗云
(神经病学)卢祖能 李承晏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王高华
(皮肤病与性病学)雷铁池
(临床检验诊断学)李 艳
(外科学)王卫星 王志维 毛志福 刘世清 刘修恒 孙圣荣 张孝斌 张 杰 沈世强 陈谦学林 辉 杨嗣星 郭卫春 程 帆 彭 昊
(妇产科学)张 蔚 杨 菁 洪 莉
(眼科学)邢怡桥 沈 吟 谢立信
(耳鼻咽喉科学)陶泽璋 黄治物
(麻醉学)夏中元 夏正远
(肿瘤学)于金明
第二临床学院:
(内科学)王杨淦 任江华 朱尤庆 刘尚勤 吴小燕 李瑾 张睢扬﹡ 杨 炯 夏 冰 桂希恩 徐焱成
Marcia Petrini
(儿科学)赵东赤
(神经病学)章军建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吴光耀
(临床检验诊断学)龙行华 叶水清 刘松梅 郑 芳 吴东方 周 新 周克元 涂建成 黎 健
(外科学)王行环 叶启发 刘志苏 江从庆 李世文 陈廖斌 郑新民 张新华 赵金平 喻爱喜 蔡 林 谭 最 谢卫国
(妇产科学)张元珍
(肿瘤学)王艳林 王 坚 李 锋 周云峰 周福祥 谢丛华 熊 斌 李 雁蔡红兵 黄利鸣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廖维靖
(麻醉学)王焱林
(急诊医学)赵剡
(重症医学)李建国
口腔医学院:
(口腔临床医学)边 专 王贻宁 王家伟 龙 星 李成章 李祖兵 杜民权 张文峰 宋亚玲 陈 智范 兵 周 刚 尚政军 赵怡芳 贺 红 施 斌 黄 翠 蒋 滔 彭 彬 樊明文贾 荣 张玉峰
(口腔基础医学)陈新明 张遵义
药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丁 虹 邓子新 王有为 王连荣 江中兴 刘天罡 孙宇辉 何祥久 陈子林 陈 实 肖玉秀 余建清 杨升平 张发明 周海兵 胡先明 洪学传 洪 葵唐 奕 黄泽波 董春娥 瞿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