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何平教授
『壹』 辩题:外来文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 正方:浙江大学队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反方:复旦大学队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主席:姜丰 时间:1995年12月18日下午 主席:各位观众,欢迎收看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大决赛。在过去的六天中,兰州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八支队伍分别进行了四场初赛和两场半决赛,各队都有出色的表现。今天坐在场上的两支队伍过关斩将,领尽风骚。然而究竟哪支队伍将登上冠军的宝座,还须经过最后一轮艰巨而又光荣的搏击,当然,比赛之胜负是暂时的,而当今最年轻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才华风貌和社会责任感将会长留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允许我介绍一下两支参赛队伍的阵容:坐在我右侧的是正方浙江大学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他们出阵的一辩是杨敏海同学,化工系四年级本科生;二辩是王健同学,生医系四年级本科生,三辩是赵惟镁同学,化工系四年级本科生;四辩是喻思成同学,机械系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坐在我左侧的是反方复旦大学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他们出阵的一辩是况皓同学,国际政治系二年级本科生;二辩是朱正伟同学,社会学系三年级本科生;三辩是黄荣捕同学,法律系三年级本科生;四辩是何平同学,法律系三年级本科生。今天我们辩论赛的评判团由五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文学家余秋雨;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电影艺术家吴贻弓;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哲学家郑杭生;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法学家江平;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张仲礼。感谢他们的光临。 各位观众,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是困惑了古今中外无数哲人的问题,在今天,两支优秀的辩论队伍将就此展开详尽的论述。正方浙江大学队的论点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反方复旦大学队的观点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按照国际辩赛规则,双方的观点由抽签决定。现在我们请正方一辩杨敏海同学首先阐述论点,时间是3分钟,请。 正方: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在展开本场辩论之前,我们先来明晰几个概念: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那么什么是外来文化呢?我方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利弊交锋的辩题,利和弊从来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从不是建立在猜测之上的可能性,因此衡量利和弊只能由事实判断来得出。其次,利与弊谁大谁小,标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方认为用整体全局的眼光,发展辨证地来看,只要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这就是利大于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外来文化的本身有其优劣之分,但是我们从来不都是取齐精华,去其糟粕吗?我们从来不都是应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吗?我们从来不都是要做善于拿丕的新人吗,因此,决下能用错误引进民族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来判定外来文化本身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大小。先让我们为大家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吧!在文艺复兴的欧洲,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使欧洲复兴成为可能。优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具有高度英格兰民族性的莎士比亚。而中国呢,曾经与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遗产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的中国人却在此后的闭关自守中备尝落后挨打的教训。当我们今天再一次站在世纪之交的广阔舞台上,回顾几个世纪的世界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时候,我们惊叹外来文化带来民族文化怎样的崛起和飞跃,我们相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够突飞猛进,我们也同样将相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历史价值的最佳体现。有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为身在最高源。"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扬敏海同学。正方同学已经先声夺人,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反方的一辩况皓同学如何开篇立论,时间也是3分钟,请。 反方:主席,各位,大家好!人类学家墨菲说过:"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不同社会独具一格的生活风尚和特征,行为样式和模式。从本尼迪克特到恩伯,从梁漱溟到钱穆,无不认为器物(制度)是文明,而文化只包括精神层面和价值体系。而对方却告诉我们文化包括物质层面,这显然是偷换命题。民族文化是指主权国家内主导文化变迁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外来文化是指来自本民族之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今天的辩题是全称判断,对方应该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利大争弊。然而对方却告诉我们要"取某精华,去其糟粕",这不是给外来文化加了一个选择机制吗?这显然是第二次偷换命题。外来文化在鲁迅看来不外乎两种,拿来的和送来的。我们先看"拿来"。外来文化繁芜杂陈,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可通约的部分无利弊可言,不可通约的部分,即使要拿来也必须通过化约机制,撇开这给辩题加了一个前题不说,有两个结果我们应当看到:其一,族文化根基作彻底的改造,唯外来文化马首是瞻,民族主体意识丧失殆尽,利弊得失不证自明;其二,将自成一体的价值体系,分解成被此割离的价值判断,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是非标准,请问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力与社会稳定是利大还是弊大?接着再看"送来"。我们谈一个问题不能离开问题发生的语境,马克思认为当资本将世界连成一体的时候,"它将以自己的面貌改变整个世间。"它送来的只是鲜花和面包吗?不,历史证明那不过是对民族精神进行外科手术之前的麻醉剂,其目的在于迫使弱小民族认同新的主子。不错,我们今天的确引进了一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文明,因为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离不开外来文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后冷战时代,政治军事的"硬权力"作为全球西方化的手段已经转移给了文化这一"软权力"的时候,对方同学,您还能坚持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吗? 当我们走在街上,满目亚历山大、华盛顿;当我们拿起电话,曾那么熟知的朋友变成ALLEN、MEIL-ISA;当我们的孩子告诉你广场就是大厦、奥特曼才是英雄,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幻想中的未来,而是历历在目的现实。此时此刻,对方同学还能够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吗?夷不乱华,前哲之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谢谢况皓同学。接下来我们请正方二辩王健同学发言,时间3分钟,请。 正方: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文化的定义摘自《辞海》,而对方辩友却用一个外国人的定义来进攻我们非常纯正的民族文化。你们口口声声说弊大于利,却用外来文化进攻民族文化,这合理吗?(掌声)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下面由我从文化交流的层面进行阐述。第一,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的伴侣,社会发展的车轮。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说得好,"上到航天飞机,下到北京街头的糖糊芦,无一不包括在刘刻之内/换句话说,文化交流也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的总合交换。它的历史作用,就是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从而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显然这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第二,从文化交流的历史看,向来具有文明的与野蛮的之分,那么对于以野蛮的方式来进行文化的侵略、扩张,我方的立场向来是一方面要坚决地予以抵制,而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增强自身的兔疫力。如何增强?是封闭还是开放?当然要开放,只有开放才能扬利抑弊,只有开放才能使民族文化健康地发展。第三,从文化交流的自身规律性来看,其中的一点就是外来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处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当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失去了一个参照系,很容易形成一种封闭的文化心理观念,这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第四,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外来文化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这就是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然外来文化可能激起惊涛骇浪,也可能带来民族的阵痛,这就是挑战。可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海燕会更坚强;经历过 海浪冲击的鹅卵石会更美丽,而绎历过外来文化冲击的民族文化会更加灿烂辉煌。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王健同学。接下来,我们再来听听反方的二辩朱正伟同学如何反驳,时间也是3分钟,请。 反方:主席,各位,大家好!刚才对方一辩说,外来文化本身有优劣之分,问题是为什么外来文化的优点就是民族文化的对症良方,而中外的缺点加在一起就会负负得正呢?我想再一次提醒对方二辩,钱穆先生也说,器物和制度是属于文明的范畴。文明本身并无利弊可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对它进行价值判断。而文化,作为精神价值体系,是没有什么先进、落后之分的。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外来文化主要是指和民族文化不可通约的那一部分。因为可以通约的文化,比如说勤劳、勇敢,都是人类所共有的特性,并不存在什么中外之分。(掌声)在明确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们说,判断外来文化是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外来文化不请自来,或者是长驱直人,或者是潜移默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它们的价值体系取代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请问,喧宾夺主难道是利大于弊吗?第二,是要看外来文化是否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既然和民族文化不可通约,外来文化与必然产生民族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如果生搬硬套,强行嫁接的话,必然会破坏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由于水土不服,对外来文化本身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请问,两败俱伤难道是利大于弊吗?第三,是要看外来文化是否有利于维护本民族的社会稳定。如果我们一定要改造自己的环境去适应外来文化,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连民族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都随风而逝的话,那还谈什么发展与繁荣呢?请问,釜底抽薪难道是利大于弊吗?最后,我要请大家想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辩题。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面对的是一种怎样的外来文化。如果说。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来空谈外来文化的利与弊的话,那还是不是。'跨世纪的思考"这个主题的初衷呢?马克思·韦伯告诉我们,当今西方世界已经左右了资本主义生活,而西方强势民族文化本身也已经充满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在跨国资本的支持下,它们通过商业浸透,采取超文化的强制手段来强行推销自己,使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它产生了路径依赖,最终完全依附于它。我再一次请问,文化殖民难道是利大于弊?综上所述,究竟是利多、弊多、何去何从,还请对方辩友三思而后言之啊!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朱正伟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听正方三辩赵惟楔同学的高见,时间也是3分钟,请。 正方:虽然我们与对方辩友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是我们却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华民族文化探求一条真正的发展之路,所以我首先想指出对方辩友发言中的几点偏颇之处。第一,今天的辩题是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展望下个世纪的时候,我们回顾的是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可是,对方辩友似乎对世界各族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历史事实不感兴趣,而陷入到一个历史猜测的环境中去。他们似乎有这么一个观点:如果历史不是这样发展,那么现在会如何如何。我倒想请问,历史是可以这样随随便便假设的吗?第二,要衡量利弊大小,就必须有一个标准,可是对方辩友到现在也没有告诉我们,你们衡量利弊的标准在哪里?更没有告诉我们你们是如何得出弊大于利的?第三,对方辩友不谈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作用如何,而对外来文化本身大作褒贬。我方从不否认外来文化本身良萎不齐,但是文化的融合不是灌香肠,民族文化更不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我们不想把今天的辩题变成"外来文化的优劣论",我们更不想成为"全盘西化"的历史罪人。其实,外来文化利弊之辩,早在我国近代史上已有过三个回合的交锋,无论是从第
『贰』 历史研究路育松博士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
前天,北京大学历史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于艳茹去年已经从北大毕业,针对她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问题,系里会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有抄袭情况,一经核实,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已结束学业并离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撤销其当时所获得的相关奖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记者注意到,此《规范》的适用范围包括“在读期间存在学术失范行为的已离校研究生”。
据了解,于艳茹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于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博士学位。2011年9月,于艳茹作为2011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第二批)资助对象,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4个月。2013年7月,于艳茹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被指抄袭的论文发表时,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读博士生。北京青年报
中国社科院教授王育成出生年月日
王育成,1951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博宝艺术网铜器鉴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馆员、副研究馆员。
199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2000年任研究员;
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道教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2016年1月16日,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京举行了婚礼。
历史学博士就业形势怎样
历史学博士就业形势怎样啊摘录于网络 在国家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在减少,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是不要这样学术型博士, 而是需要量有限!俩字,烈士,不咋地,当当大学老师吧我打算跨专业考历史专业的博士, 具体是历史地理专业的, 昨天打电话询问以前的导师, 他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也严峻,历史是 冷专业的,就是博士以后也不一定好找工作,就是工作也很清贫的…… 文科专业多半不好 就业, 关键看个人,是专著于学术,就踏踏实实搞学术。
否则就要多找门路,关注社会需求, 多多补充各方面能力。 我已经硕士毕业了,就读的院校是 211985,就读的专业是一个国 家级的重点学科,现在找了个还不错的工作,并放弃了读博认识我的人,包括我导师在内 都叫我不要读了,去工作,不然读完后更难找。
现在硕士博士找工作,用人单位看重的是: 你有没有关系,是不是男生,有没有工作经验,是不是党员/学生干部。女硕士博士是不是 结过婚。
特殊的地方如北京上海等有没有当地户口等其他的条件, 用人单位就很少在意了。 能力真的是没有办法用固定标准衡量的。
如果发 10 篇论文叫有科研能力, 那发 9 篇就不算 吗我认识的很多很优秀的博士和硕士,都没有找到工作,或找的很不好待遇,工作性质, 工作地点。 你能说他们都没有quot能力quot吗或许我现在说再多都没有用, 等你以硕士博士学历 找工作时,你就知道quot能力quot有多大分量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1 不要以为博士一定比本科好找工作,尤其是文科。
本科毕业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可以 通过在职委培等方式考研考博,最好不要脱产。那翟诘扔诙牟 液苡锌赡艿貌怀ナА也不要以为博士一定能找到工作。
2 很多读研读博的人是为了学问而读书的,但到了毕业找工作时,他们被高校和科研院所 拒收,找不到能再去做学问的地方了。特别是文科生,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社会现实脱节,不 能直接转换为生产力, 很难把他们的平生所学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而这些, 其实并不 是他们的错。
本科生找工作,是万金油,到哪里都可以!但绝大多数就业质量太低,拿着微薄的工资替人 暂时打工, 卖完青春就完了! 研究生毕业好多进公司打工如华为等, 看起来很美, 工资较高, 但这业是吃青春饭,累死人,如集中营!工资含金量很低, 企业还不稳定!博士主要进国家 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都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工资好象不很高,但含金量 高,稳定,工作没有那么累, 福利较好,可以干到老。 读博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 除非你是真的很强,3 年出来以后一定会有好的去处。
如 果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至少你家里不需要你去挣钱来维持生活只是为了面子去花大量的时 间和金钱盲目读博士真的是没意思。在职的或者非科班出身的如果紧紧是为了一纸文凭并想 靠这张文凭在今后挣大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谁要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读历史学的研究生 的话,今后是要受大罪的。 研究历史很苦的。
如果能吃苦,也能苦中作乐那 OK, 如果不能, 三思! !比如就历史学来说,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学术质量应该和他的生活质量成正比,至少不能偏离太远,也就是说应该有必要的机制来“养“这些人(包括职业学者和正 在求学的未来研究者) 。毕竟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也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没有人格上的独 立,也就不会有学术上的独立。
但在目前的环境下,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较难获得。 尤其是现在高校注重学统,看出身,查三代(主要是供过于求决定的) ,本科、研究生毕业 学校若不是 211 或者 985 的, 将来就业要受限了。
出身不好的学生即使将来考入了 985 院校, 将来就业也很难进国内名校(重点综合大学、师范大学) ,除非关系比较硬。而进不了名校 教书和做研究,得不到较高、较多的各种资源支持,他们未来的学术之路将很艰辛。
理论性、学术性研究生现在处于就业最低期。 历史学本科和研究生三年、四年大幅度缩招或 者不招生(停招) ,才可以解决现在已经毕业但找不到对口专业和现在还在读书即将毕业的历史系学生就业情况。
要考文史哲研究生必须要看清现在的就业形势,不要读了三年,毕业时候因为找不到工作头大,年龄大了再转行很难,要是现在历史研究生大都需要转行,何不 本科时候就转行呢? 教育部计划到 2015 年把专业硕士(实用性、技术性硕士)招生比例提 高到 50以上,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于要考历史研究生的同学们,本人(本人历史学科班 出身,今年研究生毕业,已经考了 7 场历史老师招考,都没进。
昆明两场、山东中东部城区 5 场)建议你们慎重了。读历史学硕士和博士是件奢侈的事情,适合生活无忧的人去一直读 下去,适合在职人员去读。
近期有生活压力的人读研、读博就是越走越窄,专业很难对口就 业,转行都难呢。 你的判断依然过于乐观了, 在山东到中学就业的历史研究生不到三分之一, 可能也就有五分 之一吧。
还有你说的很多部门和行业,根本不需要历史,图书馆有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博物 馆有博物馆学,史志办需要考公务员,而且一般是要求文史类,文科其他专业也可以报,我 考过。报社这个就更。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都有谁
蔡崇榜,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宋代史学。
陈廷湘,博士生导师,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
郭齐,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朱熹诗文研究。
郭声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
何平,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国际关系。
何一民,博士生导师,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导师,汉唐考古,西南(包括 *** )考古,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
李文泽,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
刘复生,博士生导师,宋史,西南民族史。
罗志田,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
石硕,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
舒大刚,博士生导师,儒学文献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导师,欧洲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杨世文,博士生导师,宋代历史文献,儒学学术,巴蜀文化。
杨天宏,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杨振之,博士生导师,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
王东杰,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张箭,博士生导师,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是大学教师的职称,级别依次从高到低排。
院长是行政职务,也就是所谓的“官”了。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都是相对于研究生来说的岗位制度。
至于关系:
相对于教授这类的职称来说,博导条件较高。博导一定是教授,但教授可能只是硕士生导师。
其他的,学科带头人自然是学术能力较强的人,所以通常是教授,博导。
院长也自然是学院里比较牛的人,所以往往是教授职称。一流大学的校长是副部长级,往往都是院士。
魏承恩《史学大师许悼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 ②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③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
【《史学大师许悼云》原文】 《史学大师许悼云》 魏承思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tái]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tái]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tái]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tái]湾,考取台[tái]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当年的台[tái]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tái]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 *** ,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
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tái]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
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
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
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绰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
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tái]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
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tái]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
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泛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
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
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许倬云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tái],就读于台[tái]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tái]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
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