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电力电子教授
❶ 胡清的人物简介
胡清,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电机与控制学报》等期刊、以及国际期刊、IEEE国际会议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市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
学科领域 科学学位: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 教育背景 1989-1990年,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1990-1993年,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自动化专业)。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专业)。2002年6月获得美国罗克韦尔公司2002年度罗克韦尔自动化博士奖学金。工作经历 1984年-1989年,武汉铜材厂设备科、技改办公室工作。2001年-2004年,广东省科学院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进修及科研工作。2004年-2008年,中山大学进修及科研工作。1993年-现在,在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10月起任职副教授,2002年9月起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息与信号处理、电子及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❷ 张光昭学术作品(中文部分)
张光昭先生在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成果,他的著作涵盖了多个学科,包括光谱学、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他的早期作品包括1988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付里叶变换光谱学原理》,这本书深入解析了该领域的基本原理。1997年,他又与吴筠和刘星成合作,共同撰写了《计算机网络》,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应用。
在1991年,张光昭与丁汉屹和李宏合作的《电场互相关式毫米波付利叶变换谱仪》发表在《微波学报》上,该研究在毫米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和1998年,他与殷洪玺、杨淑雯合作的两篇论文分别探讨了光码分多址技术和可调光正交码编解码器,对于高速计算机局域网和光码分复用通信技术有独到见解。
进入新世纪,张光昭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了网络交换技术。2000年,他与林春光和刘亚社合著的《多平面ATM交换网络结构及其性能分析》深入剖析了这一领域的网络结构和性能。2001年,刘星成、张光昭和印鉴在《通信学报》上发表了关于Turbo迭代译码停止判据的新方法。同年,赵慧民、张光昭和余顺争的论文探讨了DMT中一种格型结构算法的数字信号处理实现,为电子技术提供了实用解决方案。
最后,陈艳丰、丘水生、张光昭和伍言真合作的《不连续导电模式PWM开关变换器闭环系统的符号分析法》在《电子学报》上发表,展示了他们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深入研究。这些著作不仅体现了张光昭的专业素养,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