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好的孤独
㈠ 复旦大学陈果说我们都误会了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孤独中的“孤”和“独”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孤独是一个人,一个人才能称之为孤独。乍一听,总给人一种悲凉、凄惨的感觉。
其实,这种悲凉的感觉是我们对孤独的误解。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陈果,对孤独做出了一种完美的诠释。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这要怎么理解呢?
生而为人,虽然我们身在社会中,是群居动物,但是我们又注定是孤独的。从生到死能够真正真正陪伴你到最后的是谁,是你,你自己,除你之外没有人时时刻刻陪着你。造物者这样的设计,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注定是会孤独的。
但是,孤独不是凄惨的、悲凉的。相反,孤独是美丽的、高级的、智慧的。漫漫人生路,我们被周遭的人事物所包围,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我们开始了我们忙碌的一天,和人打交道、工作、学习、生活,忙忙碌碌。我们和周遭的人的问好、打招呼、聊天、交流,我们了解周遭人的脾气性格,唯独缺少了我们自己。
在家里,你会和伴侣、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沟通、生活。在职场,你会和同事、老板相处、共事。在闲暇或者难受时,你会找朋友、伙伴的陪伴聊天。在你宝贵的一天里,你把你的时间都分给了周遭的人。可是,你有安安静静留下时间给自己独处吗?你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吗?唯一能够从一而终陪伴你的,你自己,你和他相处过、沟通过、了解过吗?
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庙,尔斐神庙上刻了两行字:一行是“认识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过度”。可见,认识你自己是多么重大的人生课题。那么,认识你自己最好的途径是什么,是独处,换言之孤独。
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安静下来,你才会不和除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开始和自己打交道。孤独的时候,你开始了自己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精神上的自娱自乐。正如陈果说的“孤独是一人的狂欢,是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孤独常常是安静的,因为一人,没有言语。其实,言语是什么,它们大多数是无用的。正如默罕穆德的名言:“一天中我们说的话有用的不超过三句”。所以,其实我们真的并不需要那么多言语,我们更加需要安静得独处。
在婚姻里,我们常常说,婚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幸福快乐的。那么,婚后,他才可能会幸福快乐。单身的时候不幸福,结婚庆搏了,两个人的时候,也不饥局可能幸福。换言之,你独处的时候,是幸福的,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是幸福的。所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相处的好的人,才能和别人相处的好。
人生本质上是一个人孤独的成长。无论你愿不愿意,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每天都是一点一点的成长,没人可以帮你成长,替你成长,只有你自己。你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有你的学业、你的工作、你的学业、你的病痛、你的生老病死,即使烂差让有别人的帮助和陪伴,你始终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去承担,去成长。
这样看来孤独真的是一个高级美丽的褒义词,它真的很美好。愿每个人都学会享受孤独,享受独自一人的狂欢。
㈡ 《好的孤独》读后感
在阅读《好的孤独》这本书之后,我深刻体会到独处并不是一种负面的状态,而是一种体现个人道德坚守和内心底线的生活方式。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1. 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讲座视频,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孤独有了全新的阐释。她强调,我们与朋友的关系并非仅仅因为他们的“实用性”,而是出于对友谊本身的价值认同。孤独与寂寞有所区别,孤独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满足,而寂寞则常常伴随着对社交的渴望,但这并不总是带来真正的满足。
2. 在陈果博士的《好的孤独》一书中,夏日的热浪被清凉的思想所替代。书中对生命中的难题,如孤独、不安全感、衰老和死亡进行了哲学性的探讨,并对道德、人性、感恩、忏悔和好奇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这本书为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哲学上的慰藉,包括改变视角、寻找精神寄托、培养友情和爱情,以及用大爱做小事等方法。
3. 我曾经对“孤独”这个词有着强烈的排斥感,它让我想到了孤立无援和忧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改变对孤独的看法,并学会了享受独处的宁静。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为我开启了新的思路,她指出人们对于孤独的恐惧不亚于对死亡的恐惧。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直面孤独,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选择逃避或掩饰,那么我们就能够成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孤独是一种高贵而优美的存在。
㈢ 《好的孤独》读后感
《好的孤独》这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独善其身并非不善,更不是恶,它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原则和无可退让的良心底线。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好的孤独》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好的孤独》读后感1:
看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关于孤独和寂寞的上课视频,我深感这位老师的讲解精彩纷呈,她深入剖析了孤独和寂寞的本质。陈果老师把十年的教学心得整理成书,用哲学的方式告诉我们孤独的力量。她指出,我们交朋友、需要朋友、爱我们的朋友,并非因为他们“有用”,而是因为友谊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和共享。孤独和寂寞不同,孤独的人能独处,内心平静而充实;而寂寞的人需要社交,试图摆脱孤单,但社交并非都带有价值。
《好的孤独》读后感2:
在炎炎夏日,手捧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让我感受到了清凉。这本书阐释了生命中必然遭遇的困境,如孤独、不安全感、衰老和死亡等,并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同时,它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
《好的孤独》读后感3:
最初,我对孤独这个词很抗拒,因为它让我联想到孤单、落寞等消极词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孤独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让我豁然开朗,她指出,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对孤独的恐惧不亚于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我们能正视孤独,承认它的存在,不逃避不掩盖,那么我们就已成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孤独并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优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