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的教授
①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怎么样
物质学院与生命学院类似,侧重于基础科研,与医院和公司进行成果转化。
物质学院拥有2060研究院和大科学中心进行定向攻关,致力于大装置和商用聚变裂变能等领域的转化。
学院最近还扩展了高能物理理论方向和数学物理等新方向。
相较于信息学院中频繁离职的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家,物质学院的实验室资产较高,建设不易,离职率相对较低,四青人才离职率极低,即便高待遇也无法留住。
学院青年人才比例高,现有35位青年人才获得四青帽子,去年新增六个四青,今年至少三位获得QQ称号,比例超过国内顶级高校。
学院没有帽子的青年人才也非常出色,很多是国内唯一懂某方向的专业人才,或该领域顶尖专家。
双一流建设为学院提供了充足资金,用于招聘更好的博士后,教学投入占45%,tenured后的教授致力于打造精品课程。
学院设有专门负责转化的实验室,按照大千人的规格运作。
杨培东院长时期,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品味,拒绝了部分媒体报道过的NS一作者和顶级院士子女的教职申请,这种氛围在国内极为罕见。
学院正在争取牛津院长全职回归,并在陆院长的推动下,发起了PRL论文,同时有李儒新院士和张富春教授的深度参与,刘志院长在人才帽子建设方面作出努力,物理方向未来有望获得国家级荣誉。
当前主要挑战在于吸引高质量研究生,学院招人面临困难,情况逐年加剧。
整体而言,物质学院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和大科学工程均与复交等顶尖大学不相上下,部分四青人才甚至有能力邀请顶尖学术期刊副主编进行报告。
对物质科学有兴趣、希望成为专业人才的朋友们,不妨考虑物质学院,学院全职教师团队在同龄人中排名上海乃至全国前列,是上海物质科学方向的顶级师资队伍。
学院内相当数量的教师曾收到复交的邀请,足以体现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② 上海科技大学的电气专业咋样
上海科技大学的电气专业还是可以的。
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上海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市两校”之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同时承担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中心的职责。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以理工科为主,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开展科教融合。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③ 陈震的人物生平
1958年6月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后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受聘为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工学院讲座教授。陈震教授从事的专业是计算力学和工程力学,主要研究关于材料和结构破坏的建模、实验论证和数值模拟。陈震教授目前担任该校工学院国际项目部主任,与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项目交流与合作。他曾经是美国国家总统奖的获得者,1998年被授予密苏里大学工学院青年教师研究奖(每年仅授予一名教师);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该奖支持最高级别和最广泛意义的科研和教育);2005年获得学校教授研究奖,2006年底,成为美国机械工程司学会ASSE院士(获此荣誉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一)。
自1989年博士毕业以来,由陈震教授单独负责或与他人合作的受政府部门和工业界资助的各种科研项目有三十余个,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在国际力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国外多位著名科学院院士和知名学者的好评。
陈震教授近年来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和能源部的支持下,通过对多重物理现象和多尺度破坏的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了某些工程材料从热软到热硬可重复转化的重要现象。基于三大数理方程的相互转化关系和高速碰撞下波动与扩散的相互转化,建立了多重物理现象的本构关系与破坏响应的多尺度数值模拟算法——无网格MPM法。
美国著名杂志《土木工程》最近对他在模拟设计防爆结构的研究工作做了专题报道;他提出的基于应变梯度的非局部本构关系,被世界知名学者经常引用,对非局部力学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他与合作者自1991年起开发了无网格算法之一的物质点法曾被众多学者引用。作为美国科学基金会纳米多学科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陈震教授正与合作者一起对超细颗粒金刚石薄膜在纳米器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这一创新成果将给纳米器件的设计提供一个有效工具。陈震教授近年来在破坏波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他提出的材料破坏从连续到断裂的过渡准则,以及从波动到扩散的转换机制,被国际著名科学家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分析和数值解法”。
由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在国际上享有的声誉,陈震教授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与该校进行合作,并共同参与建设了“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创新研究群体”。2003-2005年,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团队基金的支持下,陈震教授和我校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对多重物理现象的模拟和纳米力学进行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在应用物理通讯杂志上发表。近年来,通过陈震教授与我校的共同努力,多次举办中美学术会议,特别是两届中美科学基金会的专题讨论会,推动了中美两国在多尺度计算模拟和生物纳米力学与材料等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的研究。
④ 郭礼和的基本信息
1940年1月生,著名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生毕业,同年留所从事研究工作,后担任原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郭礼和教授几十年来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参与者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参与的“家兔个体表达系统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人生长激素基因工程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的“DNA化学合成及试剂及研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郭礼和教授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有80多篇,培养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曾被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华东华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校聘为兼职教授。现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员。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