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林琦教授
1. 举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新的进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前苏联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三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2013年夏天,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2、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2013年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既是理论物理领域的突破,又具有极高的商用价值。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诱导多能干细胞,逆转生命时钟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领导的团队2013年成功使用4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将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全能干细胞并克隆出后代。与克隆羊“多莉”的技术相比,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更简便和彻底的克隆方式。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分化成为成体细胞之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脱分化),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官,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传统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质诱导(iPS)的方法,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弥曾以病毒诱导法获得iPS细胞,获得2012年诺奖。而邓宏魁团队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术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义。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大学张林琦、香港大学陈志伟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的研究团队三方合作,于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恒河猴体内的临床前试验研究,看清了预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该团队发现这种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与传播。
艾滋病被发现的30多年以来,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万感染者人体内的各类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该疫苗如能最终进入临床试验并证实有效,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病毒通过
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5、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遥远的两个量子会呈现关联性,影响其中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也会发生反应,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纠缠。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光速是物质传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后青年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的团队测出,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个数量级(可理解为30亿公里每秒)。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自由空间量子物理实验领域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基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进行大尺度量子理论基础检验、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论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是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12年前回国组建实验室,为中国在该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培养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伟院士与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导专项协同创新团队,2013年还实现了单个量子高维度存储、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验证等,继续向着建立实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网络稳步迈进,帮助中国在“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这个未来战略性领域继续领跑全球。
量子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6、成功研发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这是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首次领跑世界。半浮栅晶体管(SFGT)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它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从而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上逐渐获得更多话语权。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Science)刊发了张卫团队关于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论文。
新型晶体管可在三大领域应用 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可应用于不同的集成电路、还可以应用于DRAM领域以及主动式图像传感器芯(APS)。
7、世界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建立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可行性,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
这是量子计算机的基础。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8、天河2号世界超级计算机头名
2013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继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夺冠之后,我国“天河”系列计算机再次登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号再次蝉联冠军!
天河二号服务阵列采用了国产的新一代“飞腾-1500”CPU,这是当前国内主频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辩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基于FAST的强大功能,如果银河系(直径约为15万光年)内存在外星人,他们的信息就很可能被发现。国际科研项目“搜寻外星人计划”(SETI)的首席科学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装设备,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号。
2. 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的CAVI的组织机构
主任委员:
邵一鸣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委员:
张林琦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委员:
曾毅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治所
孔维教授,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
王佑春研究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秦川教授,中国医科院动物研究所
孙兵教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陈志伟教授,香港大学艾滋病研究所
卢山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中美疫苗研究中心
李琦涵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沈心亮教授,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主任委员:
闻玉梅院士,上海复旦大学
副主任委员:
曹雪涛院士,第二军医大学
Alan Bernstein博士,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
委员:
赵铠院士,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强伯勤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
沈倍奋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
舒红兵教授,武汉大学
唐宏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田志刚教授,中国科技大学
尹红章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徐志一教授,上海复旦大学
汪宁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朱凤才教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若涛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Saladin Osmanov,世界卫生组织
Bernard Mo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Bonnie Mathieso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办公室
Larry Corey,美国华盛顿大学
Shui-Lok Hu,美国华盛顿大学
Gary Nabe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Supachai Rerks-Ngarm,泰国卫生部
Ruth Ruprecht,美国哈佛大学
Robbin Shattock,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
Frank Plummer,加拿大公共卫生署
Wayne Koff,国际艾滋病疫苗创意组织
3. 清华大学医学院现任领导
清华大学医学院的现任领导团队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关键作用,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施一公担任常务副院长,全面主持院内的行政、人事、财务工作,并对重大决策进行指导。洪波作为党委书记和副院长,负责党委全面工作,同时协同行政工作,关注思想教育。刘刚,行政副院长兼药学系主任,负责日常行政管理、人事、财务、后勤以及药学系的学科建设、人才规划、教学等全方位工作。吴清玉担任副院长,领导医学院“医学、生物医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左焕琮主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教学。刘清飞作为党委副书记,专注于学生管理工作。周月红则负责院党委的教工与组织工作。王志华是北京清华医院总执行长,致力于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董晨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推动学术研究。张林琦作为院长助理兼基础医学系主任,负责科研工作,以及基础医学系的学科建设、人才规划、教学等。王小勤是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负责该系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教学。张敬仁、吴励、颜宁和祁海分别作为院长助理,在外事、教学、研究生招生、教学、博士后相关事宜和设备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张雅娟则负责医学院行政办公室的日常运行。此外,基础医学系由张林琦担任系主任,吴励和常智杰分别负责教学和科研;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为王小勤,而王广志作为常务副主任;药学系则由刘刚担任主任。
(3)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林琦教授扩展阅读
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 2001 年 10 月 25 日 ,首任院长由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 生命科学和医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为此,清华大学决定创建医学院,这是清华为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为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