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南开大学生科院

南开大学生科院

发布时间: 2021-01-17 13:49:15

A.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学什么

他包含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一级学科,涵盖了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十多个二级学科。该专业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学习,重视实验技能培训,强化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该专业主要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学科研和教学人才。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免试推荐就读硕士研究生,一部分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医药卫生、海关、商品检验检疫、食品、环保、园林、生物工程和政府机关等单位和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和科技开发等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普通昆虫学、水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植物资源学、生物拉丁文、生物防治原理与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大实验、现代生物科学实验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此外,按动物科学、植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生物防治与食品安全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开出多门基础性及应用性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是在我校原生物 化学专业和微生物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2002年6月,生物化学系获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专业也于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该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关科目。在基础理论教育方面,侧重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内容,特别强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其实验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并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强大的科研力量,鼓励学生尽早到相关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积累科研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到国内外深造,从事生命科学重要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结合华南地区特点,着重向医药生物技术、微生物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工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发展。

该专业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广泛、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基础,使其能够适应科学研究及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能进入国内外的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医药卫生、生物工程、食品化工、环境保护和相关的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校级名牌课程)、细胞生物学(国家级名牌课程)、生物化学(国家级名牌课程)、微生物学(教育部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学(包括基因工程和动植物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校级重点课程)、生化技术原理、发酵工程、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

此外还有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肿瘤学基础、生化制药学等几十门课程可供选修。

B.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全国生物专业中是不是最牛的

好像不是吧

C. 我想报考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这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全国排名如何

你还不如去考中科院的

D.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与中科院哪个好

他们为什么向往中科院研究生院
科学殿堂培养创新生力军
2010-09-15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刘贞 通讯员 贾宝余
夏日的清晨,华中科技大学南12楼。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全国招生咨询会在此举行。
一大早,七八个学生直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展台,一下把研究生部主任贾艳团团围住,“我们下定决心要考你们所,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你们那里毕业的。”年轻的面庞上,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个学生的老师朱锦涛,2005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出国深造,培养单位是长春应用化学所,四年后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正教授,并评上了博士生导师,时年31岁,这在当下的高校实属罕见。而“锻造”他的母校自然也让他的学生们无比神往。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一度的招生咨询会上屡见不鲜,曾经的毕业生往往就是当下报考的活广告。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科院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方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善了与高水平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主体和形象、以培养单位(中科院各研究所)为基础和延伸、以各专业学院(系)为枢纽和平台的网络式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曾经推出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显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总得分和3个一级指标在全国研究生院中都排名第一。此前,南方一家教育评估机构对全国研究生院进行评估,连续三年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评为理科第一、工科第二,综合第一。
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何在?连日来,中国青年报记者追踪中科院几代研究生,试图从他们的考研故事和记忆里,探寻中科院研究生院独特的“魅力”。
每天都能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指导“这里的大牛太多了”
陈旭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09级研究生,培养单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华中地区某高校上本科时,学校里也有一位院士;但大学四年,只有毕业典礼上终于见到一次真容,耳提面命的机会只是一种奢谈。
在中科院读研不到一年,陈旭感慨在这里见到的“大牛”真多,“只要是上课时间,走进研究生院教学大楼,要是寻不到几位院士正在讲课,那才是意外。在任何一间教室,都有可能看到在讲台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或者某个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中科院研究生院早年的毕业生,也有类似的感受。
“最难忘在研究生院有幸聆听了多位大师的课程,受益匪浅。研究生院不仅聚集了各研究所的科学大师来任教,而且也汇集了中科院之外的名师来讲学。像北京大学王宪君的数理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刘辽的广义相对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存秀的德国古典哲学等。”清华大学教授刘兵,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中科院研究生院,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些名家所开的课程。
在中科院工作的300余名两院院士直接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大师授课、院士授课已成为中科院研究生教学中的常态,仅2009年度共五周时间的夏季小学期,就有78名来自中科院各培养单位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其中包括51名两院院士。统计显示,直接走上研究生院讲台为研究生讲授基础课或专业课的两院院士,平均每年就有140余位。
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指导和教诲,对从全国各地高校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子们来说,是经常的事情。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中科院的研究生们倍感骄傲、自豪和“幸运”,也最令其他院校研究生感到“眼红”和羡慕。
不仅仅是授课的师资,还有朝夕相处的导师。
中科院研究生院有着独特的培养模式——“两段式培养”,第一阶段集中在研究生院北京集中教学园区进行一年的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研究所跟随导师进行论文研究和科研实践。
中科院岩土力学所在读博士纪文栋听本科的室友讲过一个故事。这位同学在一所重点高校读研,到毕业聚会时,导师竟然叫不全前来道别的研究生姓名,因为这个长期东奔西走的“老板”门下的研究生足足可以开一个中学的实验班,“当时场面太尴尬了!”
这样的场景让纪文栋感觉很难想象。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在中科院读研三年,几乎天天都能在实验室里看到导师的身影。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也是国内甚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在校生规模超过3.6万人,在外界看来这一数字无疑十分庞大。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则算过一笔账:这里的导师超过8000名,加上相当一部分硕士生在三年级就转为博士生,其实一名导师每年平均只招收一个研究生。
即便是某些热门学科专业的个别院士、“百人计划学者”等骨干导师,也最多只可增加1至2个指标;中科院还规定,不管哪个学科、不论导师什么资历,在五年内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总数不超过9名。
“就导师而言,我们研究生院始终考虑到每位导师都必须有足够的精力、时间、研究项目,要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负责。”白春礼院士说。
在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实践中,找到人生方向
新世纪之初,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京宣布,由该所研制的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款通用CPU“龙芯一号”投产成功,这表明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当代通用CPU的关键设计技术,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鲜为人知的是,在“龙芯一号”年轻的研发队伍中,中科院在读研究生占了一半以上。
蔡嵩松15岁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从一位大学同学的哥哥那里得知“龙芯”团队,奔着“龙芯”这个耀眼的名词而来。而今他已在该研究领域小有名气,而他在这里的一大批同学,早已成为跨国公司的青年才俊。
事实上,不仅仅是“龙芯”的研制,神舟飞船的发射、绕月探测工程、大型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等重大科学项目和工程中,都闪现着中科院研究生的身影。他们的身份虽然是学生,但已经活跃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很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拥有国家多项大科学工程设施,而这些大科学工程也由此成为研究生们成长的“沃土”。
此外,遍布各研究所的近60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70余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余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众多的重要科技项目也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了无限机会。
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研究所,同样拥有魅力无穷的科研项目。
1995年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李庆军,如今已是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副园长。2001年3月,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世界上首次系统研究和命名了一种新的植物远交机制——卷曲花柱性(Flexisty鄄ly),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其博士学位论文《山姜属植物花柱卷曲性异交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他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他的这些工作都是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土地上做的。
李庆军说,这一切都得益于第一线的观察研究,“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原来在哪个地方生长,它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在那个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不然的话研究的结果可能就不那么准确了,这些就不是在北京、上海的空调房里能够发现的。”
在中科院,像西双版纳植物园这样,据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所还有很多,比如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干旱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绿洲系统演化与绿洲生态农业等等,在这些地方实地研究得出的数据、结论无疑会更精准。
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给研究生提供充足而且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看来,研究生有别于大学生,不应再满足于单纯地被“教”,仅仅被灌输一大堆知识,而更应看重被“带”,受到真正的科研训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仅精于“教”、同时也长于“带”。
高随祥介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是在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不少人是各自学科领域内的学术领衔人物。他们紧跟学科发展步伐,最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最掌握学科发展方向,知道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由导师言传身教,带着你一步步地进入科研前沿,自然更易开窍。
“我想中科院培养研究生与高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许多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这对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中科院81届研究生、中科院院士李国杰如是总结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特色。
“这里的氛围,就是要你全力以赴”
中科院研究生院没有自己的本科生,这里听不到照顾“本校生”的任何传言,五湖四海学生融汇一炉,构成了一种中科院特有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上学,还不用为生计发愁。提起选择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初衷,中科院水生物所一位女同学说:“中科院的待遇不错,在这里,我不必面对学费和助学贷款的压力,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曾让这位女生感到担忧的是,读了研究生,每个月的补贴根本不够生活,但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愿意给家里添负担,读书期间在外面打工兼职,会浪费大好时光。
当她真正走进中科院,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里不仅待遇好,而且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更加吸引她,“因为这些真正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目前,虽然因所属院所、专业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即将启动的新的奖助体系,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级硕士生每年最低的奖助金接近1万元,高年级硕士生每年约1.8万元,而二年级以上博士生的奖助金平均每年达到3万余元。
让中科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一学生蔡毅感觉自豪的是,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拥有价值昂贵的扫描电镜,而且还有一台上千万元的核磁共振仪器,有这样配置的高校在全国来说都屈指可数。今年有10多家高校前来申请实验时间,外校的学生要花时间精力奔波还要等空余时段。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2级研究生赵环昱说,中科院有很好的科研硬件设施,尤其对于需要做很多实验的工程类专业学生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一般的高校,学生可能有想法,但是硬件设施不到位,也没法去做。在中科院,有硬件设施做支撑,又有导师的悉心指导,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研究甚至独立申请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赵环昱总共发表了8篇论文,5篇SCI,1篇EI,1篇ISTP,1篇核心期刊。她还被国外的一个SCI期刊邀请评审论文,毕业时,她顺利留在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里正在培育一种国际化视野和境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9月开始,“越洋”请来25位全球知名专家执掌教鞭,其中15人来自斯坦福、密歇根、德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机构。如此强大的师资力量,令英国《自然》杂志感慨:“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纪文栋在所里两年多时间,仅国际岩土力学学会主席、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汉斯教授就来过三四次,不仅宣传国际前沿发展方向,而且讲授“如何做科研、如何寻找突破路径”,“同样的话从大师嘴里说出来感觉都不一样。”
导师们由于工作需要,和国外交流很多,有很多的出国机会,因此,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王志立说,自己所在的课题组,博士生五年当中至少有两次出去的机会,有的人甚至机会更多,“参加几次国际会议以后,眼界一下子宽了,思路也开阔了。”
当然,在中科院攻读研究生,也需要超常规的付出。“想轻松就别来中科院”。蔡毅以前上本科时也经常帮本校读研的师兄干活,实验室到晚上人就很少。现在在中科院,甚至周末的晚上,基本都是人丁满堂,“一方面是科研项目太多;再就是牛人太多了,都想做出好一点的科研成果。”
令这个读研不到一年的小年轻感到自豪的是,一个师姐博士马上毕业,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核磁共振会议上,做了15分钟报告,这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解除后顾之忧,提供最佳平台,营造公平氛围,多样化的国际化学习机会……一切努力的背后都是为了打造一种环境,“到这里来就是要让你全力以赴去做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是中科院研究生院78级的学生。他说,自己当科学家的梦想是到了中科院之后产生的,以前对科学只是一种兴趣,目标也是模糊的。读研究生之后,“进中科院就是当科学家”的思想一下子进入大脑,而且这个目标一下子变得很近。
一组数据为中科院精心营造的环境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仅仅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科学院所培养的研究生中,就出现了40多位两院院士。作为衡量博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1999年到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统计,中科院研究生院以不足10%的在读博士生比例数,达到了平均16%以上的获奖比例。

E.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在哪个校区呀

我还真不太了解南开大学面科学院的研究生在哪个学校的校区。

F.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哪个校区

生物医药专业是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共同招生的,入学后做实验是在这个联合研究院里的,第一年的专业课是南开本部的老师给上的,以后基本和本部没什么关系了

G. 南开大学生科院生态学属于哪个门类 急求!希望好心人帮助一下

生理生态学
:温带草地植物的抗逆性机理
受损生态系统
的恢复与重内建
恢复生态学
:内生容真菌-
禾本科植物

互惠共生
关系
土壤线虫多样性与植被退化关系
污染生态学
:土壤与
水体污染

植物修复
化学生态学

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间的
化感作用
机制

H.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乔明强怎么样

植物细胞器间遗传信息转移董色白艳玲*徐海津张秀明乔明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摘要真核生物细胞质中有多种执行特定功能的细胞器,

I. 您好 我想考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 想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复习参考资料是什么考哪科

转一个哈~
我是一个省属农业大学的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08年考研考取的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总分391,初试第五名,复试结束后总成绩第四名。自己能够考取同时也希望能给别人提供一点自己的经验,希望更多外校的同学也能如愿以偿!
我大概是07年五月份左右定下来要考南开大学的,我本来是想考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后来鉴于我是农业院校的学生还是女生,所以就放弃了,后来听了男朋友的意见定下来考南开大学。当时听说南开的微生物不错,但是听说要考好几本书,觉得不好复习,另外我本身还算比较喜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个专业,所以就决定考生化专业了。最重要的是当时觉得生化只考两本书《普通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对于微生物的复习难度来讲低很多(但是后来感觉微生物的复习也不是很恐怖,估计跟生化差不多)。然后买书,开始复习。
普通生物化学的复习主要有这样几种资料,第一,课本,最最重要的,因为生化考的很细,以小题居多,所以课本看的次数越多看的越熟练,打高分的机会也相对高了很多,我生化考了138分,跟课本复习的比较好有很大的关系;第二,真题,一定要好好看,好好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自己整理一下历年考题比较愿意考的知识点,每年都考哪些知识点,不过你可能会发现,每年所考的知识点不尽相同,覆盖面很广,从这点可以说明,看好课本的重要性;第三,课本配套的习题,相当好,历年都会有考题从这里面出,不过不多,大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这里,光背这本书是很定考不上的,可以多做几遍巩固一下知识点,这样一些小的地方就不容易错过了,大题我认为可以背一下,会有一点好处的。第四,笔记,我当时跟南开的研究生买的笔记,倒是整理得很清晰,简练,我觉得对于串知识点很不错,但是如果全搞笔记也是行不通的。总之我认为,只要有这几样东西在手,再加上好好看课本,生化考高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相对于考大生化的同学来说我们算是很幸运了。
对于细胞生物学来说,我认为除了把课本看细看透之外,多做一些习题是很重要的,即使不做,就是拿来看也对于答细胞生物学的大题也会提供很好的思路。从历年的真题来看,细胞生物学的知识点相对稳定一点,每年都必考细胞周期,只是出题的角度不一样,其他章节也有相同的情况,也就是说细胞生物学考的内容也几乎都是比较重点的东西,不像生物化学那么散,但是从今年的考试来看,大题比较稳定一点,但是小题感觉稍微有点偏,我感觉我是看过,但是没把它当作重点的那些东西,并且还考了诺贝尔奖这类的题,这是以前从来没考过的。所以可能细胞生物学有了点生物化学出题方式的倾向了,比较细,大家还是仔细慎重的复习比较好。但是我觉得多做一些练习册里面的习题,真的是很有好处的,我当时弄了好多版本的细胞生物学练习册,肯定比光看书起作用。我也买了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的课件,可以看看,大体整理梳理一下知识还是不错的。
关于复试,今年复试一共三个项目,专业英语翻译,实验,面试。专业英语今年考的是关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一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好像是某本外国课本上的,所以难度适中,应该可以应付,如果你们的学校的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是双语教学的话,我觉得都不用复习都可以,如果不是还是应该多看看专业词汇,多看看跟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外文的东西,这样基本就可以了,这个项目好像给分不会很吝啬,我好像差三分满分,别人的情况可能也都差不多,只要大体能翻译出来就差不多了。实验是给你十个实验让你抽签,抽两个,然后你自己选一个,不是完整的实验,只是一个完整的实验的一部分,本可做过的基本实验基本能包括在内,所以也不用过分紧张。面试,我觉得南开的老 师很好,很和蔼,而且不是很咄咄逼人的,让你面试起来很舒服,很放松。我当时有个老师问了我一个专业问题我一下没答上来,她还跟我说没关系别紧张,慢慢想,后来我想起来了,答对了,那个老师微笑着点了一下头。大概7个老师一起面试,首先自我介绍,用中文,然后老师问本可做过什么实验,然后老师会针对你做的实验提问一些问题,比如原理阿,什么的。我被问到了PCR中镁离子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Tm值两个专业问题?我是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老师问我只不知道最近生物技术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发明?还问我0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什么?毕业设计作的什么?然后用英语问的来南开读研究生有什么计划?我只被问了一个英语问题。面试是按照名次进去的,排在前面的人可能问的时间长点,但是排在后面的就可能短了,不是因为排在后面的要被刷掉所以问的少,而是时间关系。隔一天所有成绩就都会公布出来,复试之后名次会稍微有变动,不过不是很大,我觉得只要复试不出大问题,都会录取。今年分数线是350分,有50个人过线,有43个人参加复试,最后录取了33个人。没被录取的还可以参加医学院的复试,总之,只要你不是太差,南开不会不要你的,我认为,南开还是很公平的,

J.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和泰达生物技术学院有什么区别

泰达生物技术学院挂的是南开的牌子,是南开的一个二级学院,理论上是和生命内科学学院是同一级别的容,但相对独立性更强,主要做的是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方向的东西。泰达的科研水平和条件基本跟生科院差不多,地处天津的郊区,从市区到那里经过很多的麦田,那里虽然比较荒凉,生活不太方便,但比较清净,环境比市区好(是在郊区)。不过要是在那里生活几年也肯定很郁闷,毕竟没有生活在市内方便。
泰达考研用的是生命科学院的卷子,也是自主化线,跟生科院的复试线一样。复试的笔试也是在生科院进行的,面试是在泰达本部,由泰达的导师决定录取与否。
生物信息学也一样,一般泰达的学生第一年要在本部学习专业课知识,属于生科院管理,第二年开始去泰达做实验。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点内容
于毅大学专业 发布:2025-02-22 02:15:43 浏览:95
中国人民大学张征教授是哪里人 发布:2025-02-22 02:15:39 浏览:636
会计专业学什么在大学 发布:2025-02-22 02:06:47 浏览:35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参军 发布:2025-02-22 02:05:20 浏览:90
南开大学2017博士调档 发布:2025-02-22 01:38:50 浏览:469
政策性211大学名单 发布:2025-02-22 01:35:10 浏览:589
湖南科技大学文科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5-02-22 01:34:31 浏览:19
大学指导老师自己找吗 发布:2025-02-22 01:34:30 浏览:783
长江大学提前批录取时间 发布:2025-02-22 00:51:15 浏览:5
美国大学工程学专业 发布:2025-02-22 00:51:15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