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当代大学生特点

当代大学生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1-21 05:49:51

1. 当代大学生有什么优点

我有个朋友是当代的,个人觉得吧
1呢,表现欲是很强的,很积极活跃专。
2呢,很乐观,喜欢把属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呢,发现能力很强,反应很快的,而且思维很广
4呢,会体谅他人,像公交车上,碰见了老弱病残孕都会主动让位,虽然很多负面的新闻,但我所见到的都是大学生在让座。
5呢,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的,很多事情他们都会自己动手做好。
很多时候,真正接触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好的一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好的一面,只是人们把好的一面当成了习惯,所以对坏的一面接受不了吧。

2.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有哪些特点

1、朴素的爱国情感多于理性的爱国认知。

大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无疑是深厚的。大学生对于爱国的无条件性的高度认同,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朴素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爱国认知上缺乏较为深入的理性认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困惑和怀疑。

2、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孤立的倾向,不能把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感,对于国家的认同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在爱国与自身利益需求发生冲突时,存在以个人利益为主的价值选择倾向。

3、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有待加强。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次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有着高度的认同,但是在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上还存在模糊认识。

(2)当代大学生特点扩展阅读:

学生爱国的正确方法:

1、爱国是需要激情,但爱国更多需要的是理性。理性爱国是指以理性为基础和方式来实现和表达爱国的情感。

2、应学会如何去明辨是非、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3、理性爱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我想我们身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刻苦学习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4、理性爱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样既可以开辟出另一片就业的空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当代大学生的优点有什么

我有复个朋友是当代的,个制人觉得吧
1呢,表现欲是很强的,很积极活跃。
2呢,很乐观,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呢,发现能力很强,反应很快的,而且思维很广
4呢,会体谅他人,像公交车上,碰见了老弱病残孕都会主动让位,虽然很多负面的新闻,但我所见到的都是大学生在让座。
5呢,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的,很多事情他们都会自己动手做好。
很多时候,真正接触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好的一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好的一面,只是人们把好的一面当成了习惯,所以对坏的一面接受不了吧。

4. 你觉得大学生群体有什么特点

大学生们,他们朝气蓬勃,但是缺乏社会经验。更容易被引导,可塑性很强。所以如果受到了好的引导,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同样也更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

5.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并向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明显的无序状态,但同时,现代化的程度却在不断提高。处在这种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下的中学生会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域文化如决堤之水汹涌而至,并不断地从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等方面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由于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外来文化的良莠分辨不清,加之他们对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价值观的动荡不居。

在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许多传统价值观念系统逐渐丧失其功能,而新的价值观念又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在这种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使他们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无所适从的境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跟着感觉走”、感到“没劲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由崇拜偶像而导致模仿偶像就需要辩证地来分析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都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以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都很有限,对社会上的人与事缺乏了解,有时仅凭报纸,影视作品中的只言片语,就对某人产生了崇拜之情,这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心理的幼稚性的一种表现。当然,正当的偶像可以使中学生产生行为上的动力,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偶像的行为模式去行事,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有很多中学生把一些负面人物当作偶像,或只从表面现象出发,而未深入到偶像的内心深处,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偶像是中学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所设立的一个参照标准,表明中学生已能依据他人的行为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了。如果能抓住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由教育者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偶像,那么他们就能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抓不住这样的机会,因而很难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偶像,导致他们不得不在社会中或影视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由崇拜偶像而导致的“追星”现象。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中看到中学生对影视歌星的狂热崇拜,有些中学生为了能一睹“星”的真实尊容或得到“星”的签名,甚至连课也不上,有时在“星”下榻的宾馆前一等就是几小时,而且有些中学生竟干出了有损其自身形象的事情,这无疑影响到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是当代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

(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逐渐现代化和多样化,这就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已不像改革开放前的中学生那样单一了,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和学校的教育影响是一致的,这样那些在学校外所获得的信息就能帮助和强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与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这就导致中学生产生怀疑心理,即究竟谁说的是正确的。这本是中学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基础,但由于现实教育中存在诸多弊端,教师的教育又脱离了学生教师的教育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结果导致中学生权衡比较的砝码移向了学校外影响的一面,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叛逆的时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如果学校的教育工作不能真正做到他们的心坎上,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是对他们横加干涉,因而产生了和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如果学校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使学生的发展背离学校教育的正途,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这是当代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

(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也在不断增强。此时,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此时,他们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但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想强烈的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理的大门。但由于很难找到这种知音,他们常常感到烦闷不安。可以说,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学校教育不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他们就有可能到社会中寻求安慰,甚至受坏人的唆使而走向犯罪。

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中学生的性心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很难开口向父母、教师乃至同学来谈论自己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加之,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对这一敏感问题采取了回避措施,导致中学生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指导。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应引起学校、家庭的足够重视,如果这一阶段的中学生顺应正常,则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很顺利,否则则相反。这是导致中学生性罪错的第一步。

(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开放的社会,必然导致交往的广泛性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知识的激增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这些都对中学生的心理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增多。如在认识方面,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只是观察思考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国内、国际、历史、现实等都成为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特别希望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概括出一种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在情感方面,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在个性倾向性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集中表现在相应的动机、兴趣、品德、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上。

就当代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关心社会改革并开始考虑和逐步确定如何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等。

中学阶段是人生历程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是由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最后时期。这个时期的个性心理发展趋向稳定和成熟的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发展又增强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选择性。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工作。

6.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有哪些特点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肯定和对祖国未来的期待,所以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显著特征是大学生有一个高度热情的爱国主义心脏。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6)当代大学生特点扩展阅读

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7.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是什么

人格:是个体在来先天生物遗传素质自的基础上,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下面一起学习由中公医疗卫生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人格概念及特点。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自然物理因素

人格倾向性——决定人态度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气质、性格、能力

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射,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8.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到底有哪一些

这些年,在江城学院上课的同时,我实实在在作了一些问卷和调查,现总结如下,提供给愿与平凡而又清贫的教育职业共舞的教书匠做参考,一起商榷。 (1)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80后”更加优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已经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环境的开放化,再加上家庭教育相对的民主自由,“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独立,不喜欢被别人过多的干涉和打扰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来展示自我;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关注来展示自我;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对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有更高的标准。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以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此外“90后”厌这生出生于中国真理标准讨论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年代,他们更习惯于经过亲身实践来接受前的人结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南出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因此,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和教学模式,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并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张扬自我个性,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量承受力相对薄弱。 (2)思相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 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信息怕逐步开放和透明化,使“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海市教研室在2003年曾对90年代出生的孩子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些数据显示,“90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很积极,领悟也非常快。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层面上证实了这些尚且年幼的孩子很愿意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 但别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多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让“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他们重视物质,重视生活质量,同时他们的目标定位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较强,更加重视与现实的结合,例如,有部分大学生把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作为人党的目的,反映出部分“9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论、政治观念认识上的模糊,以及政治信仰的淡漠和实用化。 (3)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据调查,“90后”大学生近七成都拥有电脑,网络的便捷使得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快捷,知识面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种与网络相伴的生活能够使:“90后”大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各种新事物,他们也很善于利用网络获取有价值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依赖网络,“90后”大学生的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普遍的心里问题,他们或沉迷于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刺激或因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认同感而逃避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压力时,在网络世界寻求精神解脱与慰藉。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中,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认为是世界抛弃了他们。 (4)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快速变迁、学习就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但是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和所处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学习和就业竞争的压力大,使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相对孤独、敏感和脆弱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分辨能力。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最近武汉大学的一项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遇到挫折后,大部分人心理素质偏弱,72.3%的人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同学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热点内容
大学生开阔视野的节目 发布:2025-02-25 19:09:11 浏览:414
大学生缩舍取精 发布:2025-02-25 19:06:16 浏览:252
中国传媒大学通信学院老师 发布:2025-02-25 18:41:18 浏览:964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调剂 发布:2025-02-25 18:29:59 浏览:774
大学生手机问卷调查表 发布:2025-02-25 18:24:51 浏览:223
曲阜师范大学宿舍条件 发布:2025-02-25 18:24:47 浏览:381
国外大学老师等级划分 发布:2025-02-25 18:22:31 浏览:518
湖北大学动画老师招聘 发布:2025-02-25 18:14:14 浏览:387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外校招吗 发布:2025-02-25 18:10:16 浏览:427
武汉理工大学责任教授 发布:2025-02-25 18:09:38 浏览: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