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
A. 大学生应承担什么责任
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如下: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
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通常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
B. 大学生社会责任有哪些
1、政治方面:大学生是构成国家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公民,是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力量,担负着开拓未来的光荣使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政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不只是是大事,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国家的事件,我们都要关注。但是我们并没有去关注,反而有漠视的痕迹在里面的。对于国家所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去主动思考当中的意义和利益所在,要时刻保持高度关注国家的政治责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国家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要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的意见是有用还是没有用的,这都代表你时刻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都代表你自己还有一个大学生的责任感在里面的。
2、公益方面:社会公益实践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务“人”的公益行动,也是培养“人”的有效方法。过促成大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服务,达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这里,服务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双螺旋结构”,体现出“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主旨。
3、理想方面: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励我们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和学习。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4、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防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现在的大学生都太自我,应该让他们树立起来主人翁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意识。
5、艰苦奋斗的社会责任感:长期以来,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又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C. 大学生的责任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大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 . 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 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D. 大学生的责任是什么
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当今时代,大学与社会的日益紧密,大学生勤工助学现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笔者认为,以往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从而事倍功半。本文基于“道德本质是实践的”思想,始终把受教育者当做实施社会责任感的主体,重视在实践性的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年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第三张通行证能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我中心等现象。尤其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以往的责任感教育常常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E. 大学生应负哪些责任
大学为年轻人创造机遇,大学生为大学作出了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出青年成才的一个重要要素:机遇。不管你多聪明,作出多大努力,如果没有机遇,要成才很难。我们国家现在形势大好,是一片希望的沃土,体现在为青年人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机遇。我们的大学,一直为年轻人提供舞台,始终为青年学生创造机遇。
机遇偏爱年轻人,这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发现都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年轻时期。这是一条普遍规律。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就是年轻人的创业史。例如,布拉格父子,因为儿子在剑桥读研究生时纠正了父亲的错误,两个人一起获得诺奖。至今,小布拉格仍旧是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当时只有25岁。华生与克利克在1953年发现了DNA结构,是20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当时克利克是物理学的博士生。前年诺奖的三位得主,在1973年做出获奖成果时,一位是哈佛研究生,一位是普林斯顿研究生,一位则是普林斯顿的讲师。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年轻人成功的另一要素是好奇心、兴趣。兴趣驱动我们非常努力地工作,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此外,一流大学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很大作用。上面提及的这些诺奖得主都来自一流大学。同时,大学生又反过来为大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叫大学?大学是University,词根是universus,意味着普遍性、普适性、世界性、宇宙性。一流大学正是群英汇聚的殿堂。一个大学要达到一流,必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聚在一起,在人类知识的宝库、而不仅仅是中国的知识宝库里,探索奥秘、追求真理、实现梦想。
耶鲁校长经常自豪地说:耶鲁实行普适教育,进耶鲁的学生可从1800门课程中选课。现在,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行动,实行广博教育,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样做必须有坚强后盾。耶鲁有1800门课程可供选择,几乎包括了全部人类知识。耶鲁还有极其非凡、尽心尽责的教师辅导学生。没有这两个条件,只是依样画葫芦,就会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我希望每个年轻学子都有一个梦,有大的梦,有小的梦;大的梦是一致的: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站得直,站得稳。
要成才,三个要素非常重要:人生观,兴趣,机遇。我们国家走到今天,可以说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需要年轻人开拓贡献。我们国家的GDP增长很快,但消耗的能源、造成的污染都很严重,所以中央非常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正走在十字路口。
F. 大学生有哪些责任和担当
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全国大学生造就和谐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内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容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青春与智慧。当代大学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应当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青年学子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为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三者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G. 大学生的责任
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当今时代,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生勤工助学现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笔者认为,以往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从而事倍功半。本文基于“道德本质是实践的”思想,始终把受教育者当做实施社会责任感的主体,重视在实践性的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8年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第三张通行证能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我中心等现象。尤其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以往的责任感教育常常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调查研究表明,责任感的教育是为全球人所重视的重要的品质教育,但在我国重视责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点,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相反却把“智巧”和“计谋”看做是获得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委的一项德育调查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精神满意程度较低。
经过笔者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意取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例如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炼。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
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我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很少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以成人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人格,全面拒斥着、阻抑着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称之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等等的行为,结果要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毫无责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总之,在高等学校我们应从各方面努力创造出一种与大学生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环境机制,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一种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助动或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作者:浙江大学 周芳 金贵兴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H.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目前,中国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在高校,庞大的贫困生阶层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今年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关键点上,认识在学生的历史责任是适当其时的。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如学费昂贵,就业困难等等,而近两年出现的刘海洋、马加爵等个案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大学生心理上的问题。直到现在,专家学者也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情况下,“什么是好的校园,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到底什么者真正的教育呢?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地切都忘记了以后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他还说过“一个人四分之三以上的知识都是在课堂外学到的。”哈佛大学的校门上刻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也许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内涵。目前,中国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分化成两个方面,因而带来的两种文化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人文积极分子认为科技分子是粗俗的,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漠不关心,缺少美学常识,只关心现实的功利。而科技知识分子认为人文积极分子缺乏对同胞的热爱和关心,他们更多关心的是与民生无关的古典知识,有一种文化的优越感,穷酸迂腐,对现实社会满怀不满。人文学者和科技学者站在对立的两端,互相攻击使整个教育造就的人才只能是专才,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现在大学过于严格的分门别类,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狭隘的专业里。虽然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对整个文化的把握,于是就造就了一批近乎无用的超级专家,白痴博士。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与西方相比,存在很多问题,这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的缘故。西方的高等教育缘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宽大的、博大的、无所不能的,立于善良的全人”,也就是培养身心尽善类的人,像歌德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天才,但遗憾的是在歌德经后就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天才。这种教育理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也曾在中国得到过一定范围的传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目和就是培养“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 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人,通俗的讲,就是培养能够养家糊口的知识分子。而我们大学生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社会教化和转移社会风气。在本质上讲,专家和知识分子是不同的,能够研制核武器的知识分子是专家,而能够在反核宣言上签名的专家者真正的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功利主义,即非常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的都是那些工程基础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界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太注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了人文教育。,已经 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制定一些方案,例如在高考制度上以前是完全的文理分科,现在是小综合,有些地方已实行大综合,这从某个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通才而不是专才。
对于中国的工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组织人才,管理人才,他们所要具备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技术上,而且在心理,伦理哲学、道德社会等方面也要有所研究。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为次,没有通才为基础的专家不能算作真的专家。在技术上,是比较容易能够达到某一个具体的水平的,但是社会管理者,应该怎样管理是技术本身所不能回答的,所以,培养超越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
当前的大学生应当观注重大问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自己专业外的问题,努力吸引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尽可能成为一个通才,而不是一个专才,像近段时间发生的矿难事件屡禁不止?为什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维护矿工的人身安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经营者不顾矿工的死活去追求所谓的经济价值?“这咱问题都是我们大学生同学应当考虑一下的。
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非常令人不满,教育腐败也为神圣的教育抹上了一层煤灰,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还是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看问题要从全面的观点出发,不要只现状,而不看历史和未来。学知识也同样要这样,不要局限于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方面,要知道,通才比专才有更大的市场,只有成为通才,才可能更好的领会专业知识。最后,希望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朝这个方面努力,20年后改变中国教育就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