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来信

大学生来信

发布时间: 2024-06-24 21:39:26

『壹』 谁能为我提供李开复的《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的内容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注:VisiCalc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但它在二十年前就被淘汰了,这件事又一次证明了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且,VisiCalc的使用方法也不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应该学的。)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
,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贰』 请问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信:四年如何度过

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警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大学:人生的关键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第一次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编织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的方向,奠定自己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描述大学四年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是一生中学习能力转变最大的时候,是把“基础学习”和“进入社会”这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大学四年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境界,让自己成为一个擅长终身学习的人。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叁』 澶у︾敓鍒嗕韩浼犵粺涔︿俊甯哥敤鐨勫紑澶磋鍜岀粨鏉熻


澶у︾敓鍒嗕韩浼犵粺涔︿俊甯哥敤鐨勫紑澶磋鍜岀粨鏉熻

寮澶磋

1銆佸拷寰楀叞瑷娆e枩鑻ョ媯

(绔熺劧寰楀埌浣犵殑鏉ヤ俊锛屾垜楂樺叴鍒颁簡鏋佺偣)

2銆佽佸瓧濡傞潰灞曚俊濡傛櫎

(鐪嬭佹垜鍐欑殑瀛楀氨鍍忚佸埌鎴戞湰浜轰竴鏍)

3銆佺澖杩濇棩涔呮嫵蹇垫畩娈

(璁镐箙鏈瑙佸埌浣狅紝鎬濆康鐨勫績鎯呰秺鍔犳峰垏)

4銆佷箙杩濊姖瀹囨椂鍒囪懎鎬

(寰堜箙娌$湅瑙佷綘鐨勬牱瀛愶紝鍐呭績鍗佸垎鎯冲康)

5銆佸緱涔︿箣鍠滐紝鏃疯嫢澶嶉潰

(鏀跺埌浣犵殑淇★紝灏卞儚涓庝綘浼氶潰涓鏍)

6銆佷箙涓嶉氬嚱鑷充互绡囧康

(濂戒箙娌℃湁閫氫俊浜嗭紝鎴戦潪甯告兂蹇典綘)

7銆佸揩闆鏃舵櫞浣虫兂瀹夊杽

(澶ч洩杩囧悗澶╂皵杞鏅达紝闂鍊欐湅鍙嬫槸鍚﹀畨濂)

8銆佷箙鎱曡姵鑼冩湭浜茬湁瀛

(涔呬话鎮ㄧ編涓界殑瀹硅矊锛屼絾鑷充粖杩樻病瑙佽繃鎮)

缁撴潫璇

1銆佽█涓嶅敖鎬濆啀绁堢弽閲(鎯宠寸殑璇濇湭鑳借村畬锛屽啀娆$堟効鐝嶉噸韬浣)

2銆侀┌鍑藉瘬鎰忎极鏈涚ず澶(涔︿俊甯﹁蛋浜嗘垜鐨勬儏鎰忥紝鏃跺埢鐩兼湜浣犲洖淇)

3銆佹嫓涔︿互闂讳紒鐩艰繕浜(鎴戞伃鏁鍐欎笅杩欏皝淇★紝缈樿冻鐩兼湜鎮ㄥ洖闊)

4銆佽皑浠樺稿績甯屽瀭灏虹礌(鎴戠殑鐪熷績灏藉湪淇′腑锛屾湡鐩间綘鐨勫洖淇)

寮澶磋

5銆佹ギ澧ㄦ湁闄愪笉灏芥茶█(鏂囧寲姘村钩鏈夐檺锛屾兂璇寸殑璇濇湭鑳藉叏閮ㄨ〃杈)

6銆佹姇绗斾激鎯呬复涔︽儤鎯(闈㈠规墍鍐欑殑涔︿俊锛屽績涓鍗佸垎鎬呮儤)

7銆佷功鏈灏芥儏浣欏欓潰鍙(涔︿俊闅句互鍏呭垎琛ㄨ揪鎯呮剰锛岀瓑瑙侀潰鍐嶈)

8銆佹儏闀跨焊鐭涓嶅敖渚濅緷(绠鐭淇$焊鍐欎笉涓嬫繁闀挎儏鎰忥紝灏变笉灏借堪)

『肆』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

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 [转]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
成功、自信、快乐
李开复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
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
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
、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
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
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
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
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
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
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
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
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
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
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
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
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
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
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
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
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
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
、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
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
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
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
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
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
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
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
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
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
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
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
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
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
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
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
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
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
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
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
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
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
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
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
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
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
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
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
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
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
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
,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
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
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
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
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
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
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
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
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
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
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
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
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
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
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
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
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
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
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
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
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
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
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
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
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
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
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
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
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
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
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
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
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
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
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
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
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
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
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
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
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
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
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
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
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
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
。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
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
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
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
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
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
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
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
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
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
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
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
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
,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
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
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
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
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
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
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
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
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
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
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
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
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
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
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
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
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
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
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
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
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
,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
自卑。"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
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文,
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
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
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这时,我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
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
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
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
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
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
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
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
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
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
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
"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
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
,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
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
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
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
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他甚至让
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
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
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朋友,多回味过去
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
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
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
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烈的欲望,
你就会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
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
怕说错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
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
:"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
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
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结果,总
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
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
,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
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
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
?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
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
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
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
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
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
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的评估,目
标就很难衡量。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
,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
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有个
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
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
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
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观的情势。有自觉的
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
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当然,他
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
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
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
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
,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
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
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
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
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
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
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
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
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
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
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
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我的父亲常教诲我们凡事谋之于众,就
是指开放心胸,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
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
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
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
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
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
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
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
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
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
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这些同学,我的
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
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
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
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唯
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经常把父母
亲过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比我们更为匮乏
、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们的条件,也尽力
了。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

『伍』 “火爆全网的缘分”,方舱考研女孩来信了,具体都说了什么

“火爆全网的缘分”,方舱考研女孩来信了,这名叫徐丹的大学生,她在信中回忆了她在方舱医院当中的日常。在她的日常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毛以林教授,毛以林教授当时正在方舱医院当中工作,恰好知道了徐丹要考研,就直接鼓励了徐丹,毛教授告诉徐丹:“愿你早日康复,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毛教授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徐丹要考的就是湖南省中医院大学,而毛教授恰好就是这个学校的博士生导师。奇妙的缘分,徐丹在方舱医院当中直接见到了自己要报考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可见这对她而言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尤其,毛教授亲自鼓励她,更加坚定了徐丹要报考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的信心。学医的徐丹,看到方舱内医护人员的艰辛,她没有想放弃学医,反而更加坚定了学医的信心。

不得不说,这些莘莘学子是满满的正能量,他们看到方舱医院的医生累到倒地就睡的时候,没有怕苦怕累,反而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让人无比动容。

热点内容
大学生谈中国梦 发布:2024-06-28 19:46:26 浏览:216
高考210分能报本科 发布:2024-06-28 19:46:10 浏览:520
大学生士兵补偿 发布:2024-06-28 19:09:10 浏览:138
研究生庆熙大学韩语教育 发布:2024-06-28 19:08:25 浏览:568
大学生游戏时间 发布:2024-06-28 19:08:19 浏览:425
大学生申请廉租房 发布:2024-06-28 18:57:03 浏览:242
河南大学视听说老师 发布:2024-06-28 18:46:28 浏览:289
对青海招生的军医大学 发布:2024-06-28 18:45:32 浏览:670
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排名 发布:2024-06-28 18:41:07 浏览:852
自考本科有学籍吗 发布:2024-06-28 18:28:08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