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啃老饿死家中
⑴ 大学生王小林为何饿死在家中
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非常聪明、听话,成绩优秀,年年是三好学生。但1995年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而弃职,渐渐懒散到不做事、不烧饭,能将时政大事说得头头是道,却又将自己活活饿死。 不是历史,是现实。这个叫王小林的年轻人,两天前才被发现已饿死家中。当初,为了成就他读大学,母亲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辍学,连父亲病亡都怕耽误了学习而迟迟没有告诉他。原本该是寄托了全家人摆脱贫寒艰难生活、翻身得幸福梦想的他,最终变成了家里人的拖累乃至噩梦。母亲避走,姐姐在他身后伤痛地表达的愿望,只是希望来世“他做一个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小林不肯自立谋生,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当事人已去,未经科学研究,很难再予证实。但将其作为已成为日渐普遍社会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现象的一个案例来观察,或许会有些意义。“宅”到饿死,发生机会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栖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压抑地过着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积极地寻找工作,也有人渐渐习惯了“宅”和“啃”,甚而将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竟有65%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样的数字,和它背后牵连的社会问题,已不可小觑。而人民网关于年轻人“啃老”行为的网调中,更有超过半数网友认为“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网友反对啃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立自强。年轻人群体对于“啃老”高认同和理解,更让人忧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挟着明显的负向能量、消极心态,“宅家里太久了,会有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一位年轻网友这样说。在这个原本人际关系疏离、缺少信任的网络时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会,会难上加难。 需要认真对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现象,绝不仅出于“坐吃山空”的物质考虑。以往30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与“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大学扩招后的就业难、年轻人收入敌不过生活成本的蹿升,则让他们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这样生在贫寒农家的个例,多数人并无短期内“饿死”的危机。 但一个国家有这样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须要在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公平公开就业竞争环境等方面做出长期、持续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能够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独立、成功的希望,有发展的奔头。同时,也要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成长时“聪明”、“听话”、“三好”的孩子,竟尔在接受了十几二十几年教育之后,罔顾亲人、缺少负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勇气,而不能成人?
⑵ 《我的四自故事》四自:自信 自主 自立 自强 800字
独立自主的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是每个在社会上生活的人都需要的,而且,自立对我们来说,格外重要,它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连毛巾都带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谈起接送“齐全哥”的经历,志愿者李虎无奈地说。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进校园就引起轰动,连83岁高龄奶奶都坐着轮椅前来为他“助阵”。(摘自《重庆晚报 》9月12日)
如此事情,在当今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无自理能力,从小被父母惯着,连洗衣服都不会,还要父母陪学。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成为了“啃老族”,不升学,不上班,整日无所事事,明明有自理能力,却要靠父母养着。这种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啃老,对于他们自己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前不久报纸就报道过,河南罗山县23岁小伙杨锁8个月前活活饿死在家中,一名曾帮过他的村民说,“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嘴里。”追根溯源,因父母从小娇惯而懒惰成性,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饿死。(摘自《大河报》8月5日)
记得曾听说过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女人生了个懒小孩,女人十分爱他,什么事情都不让小孩做。过了几年,小孩长大了,变得十分懒惰,走路都要妈妈背着。恰好有段时间妈妈要出远门,需要留小孩一人在家,于是给他做了一个圆圈式大饼用绳子套在脖颈上,觉得这样懒小孩肯定就不会饿死,饿了低头啃一口就是了嘛!多日之后妈妈回来后,看见懒小孩还是饿死了。只因为那个懒小孩懒得连把脖子上的大饼转一下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他只吃了嘴巴下面的一处大饼,而其他部分的动都没动过!而现在这种事情却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杨锁成为了真实版的“懒小孩”,成为大家的笑柄。
现在,有些同学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走向自立。他们从小被父母溺爱着,养成了依赖父母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家庭社会或他人,走上非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现在的做法,改变“小皇帝”“小公主”的想法,自立自强从现在做起!
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我们曾发现过一位小林浩。地震时,他同其他同学一起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但林浩没有害怕,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经过两个小时的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林浩并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后来,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将他们交给了校长。
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并不一定要做到能像小林浩那样,在地震时,不仅能照顾到自己,还能照顾到别人。但是我们至少要脱离襁褓,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能独立地生活,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坚持自己解决。人必须要在逆境中学会独立自主,才会成长。若是等到上了大学,父母很难再照顾到你,这个时候再醒悟,可就太迟了。
要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自立自强自主,也十分简单。只需要你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一下衣,做一下饭;自己按时完成好作业,不要让父母辅导和担心你的学习;尽到自己在班上的职位的职责,让老师和同学都为你竖起大拇指;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出行不需要父母再陪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带上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揣着一股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前进吧!
⑶ 大学生王小林饿死家中给了我们什么警告
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非常聪明、听话,成绩优秀,年年是三好学生。但1995年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而弃职,渐渐懒散到不做事、不烧饭,能将时政大事说得头头是道,却又将自己活活饿死。 不是历史,是现实。这个叫王小林的年轻人,两天前才被发现已饿死家中。当初,为了成就他读大学,母亲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辍学,连父亲病亡都怕耽误了学习而迟迟没有告诉他。原本该是寄托了全家人摆脱贫寒艰难生活、翻身得幸福梦想的他,最终变成了家里人的拖累乃至噩梦。母亲避走,姐姐在他身后伤痛地表达的愿望,只是希望来世“他做一个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小林不肯自立谋生,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当事人已去,未经科学研究,很难再予证实。但将其作为已成为日渐普遍社会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现象的一个案例来观察,或许会有些意义。“宅”到饿死,发生机会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栖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压抑地过着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积极地寻找工作,也有人渐渐习惯了“宅”和“啃”,甚而将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竟有65%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样的数字,和它背后牵连的社会问题,已不可小觑。而人民网关于年轻人“啃老”行为的网调中,更有超过半数网友认为“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网友反对啃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立自强。年轻人群体对于“啃老”高认同和理解,更让人忧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挟着明显的负向能量、消极心态,“宅家里太久了,会有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一位年轻网友这样说。在这个原本人际关系疏离、缺少信任的网络时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会,会难上加难。 需要认真对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现象,绝不仅出于“坐吃山空”的物质考虑。以往30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与“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大学扩招后的就业难、年轻人收入敌不过生活成本的蹿升,则让他们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这样生在贫寒农家的个例,多数人并无短期内“饿死”的危机。 但一个国家有这样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须要在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公平公开就业竞争环境等方面做出长期、持续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能够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独立、成功的希望,有发展的奔头。同时,也要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成长时“聪明”、“听话”、“三好”的孩子,竟尔在接受了十几二十几年教育之后,罔顾亲人、缺少负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勇气,而不能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