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性的看法
『壹』 大学生应该怎么去看待“性”,有没有谁有这方面比较科学的书籍介绍下,或者这方面的专家做个回答,谢谢!
性行为是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行为之一,既反映了人类的本能特征,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它作为一种本能,贯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生命延续的手段,使人类完成了种族的繁衍;作为一种两性结合的方式,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夫妻关系;作为一种审美和欢愉的形式,使千千万万的夫妻获得了愉快和幸福;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恰当的性行为能够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不恰当的性行为会给本人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大学生性观念的逐渐开放,性行为的日益增多,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生理上及心理上的日趋成熟。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 8至22岁之间,此时他们的发育已经成熟,进入了人生的青年阶段,但此时自身对性的控制能力还较弱,所以周围的各种感官上的刺激便回引发性欲的冲动。此外,由于正处在青春期,心理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吸引力,情感仍是促使双方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女生来说,对感情的依赖性较强,幻想密切的关系才能使彼此真正拥有对方。同时,由于此时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且行为更多是倾向于情感的寄托,相互的依赖,所以在男女的交往中很容易因彼此的亲昵而发展到性,也可以说,此时往往情感的需求会大于性的需求。
过去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性也表示了他们的关系将发展到确立婚姻关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性方面认识的不断提高,现今的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和他结婚。而观念更加开放的大学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负责任的.
不管做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要伤害他人.
我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发生性行为!
虽然大学生对性这一方面抱着一种好奇心的想知道到底性是什么!
但是在不适合的年龄做不适合的事会害了自己,害了别人!!!!
我认为应该向大学生多灌输健康的性知识!
『贰』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性
爱情是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对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幕,谈恋爱的经历是他们体验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课。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数年大学生活里苦苦寻觅,或终无所获,或与爱情失之交臂;另一部分人,幸运地找到了未来的终身伴侣,从此比翼齐飞;还有些人,几经沧海,梦断校园,变得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舞台,上面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演绎着光怪陆离的故事。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们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样丰富而复杂。 校园恋爱:从禁止到默许 80年代初,各大学的学生守则中几乎都规定大学生不许谈恋爱。但从一开始,这条规定就从没有被遵守过。出双入对的青年学生永远是校园里的动人风景线。那时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传媒还组织了几场讨论,讨论集中在大学生应不应该恋爱,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等,今天看起来着实是很朴素幼稚的问题。而至 90年代,连中学生谈恋爱都不少见,更遑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为高校所默许,为社会所接受,为亲朋好友所鼓励。传媒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也已涉及到诸如多角恋爱、婚前性行为和伦理道德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其实,一上大学,就自然而然进入了恋爱阶段。一方面,大学生们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此时他们身体发育已到了晚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住校生活相对自由,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也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一位大学生说,一个人背井离乡到大学读书,远离家人,剩下我们这些外地生,不找朋友怎么过啊。 几年前,北京的大学里流传着一首校园歌曲《今天又是星期天》,其中唱到:“今天又是星期天又是星期天,冷冷清清是校园是校园。北京同学回家去团聚,留下外地学生孤单单。没有约会也没有恋爱可谈,泡包方便面就当晚餐。书记校长来视察,教育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唱的就是大学生们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感觉。 客观上讲,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很多,便于各系学生扩大交往,加深了解,是广泛选择未来伴侣的最佳时期。而出了校门,生活圈子就集中在单位一个地方,认识的人有限,选择余地很小。校园里曾有顺口溜称女大学生“一年级娇,二年级挑,三年级着急,四年级没人要”。说得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了校园爱情的一些实情,因为男大学生们固执地认为,大学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鉴于此,一位大学哲学系的副系主任说,我们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怕他们毕业后就找不着对象了。 校园爱情:上下求索 恋爱是人生最难的课题。 一位清华的男生在水木清华网站上大发感慨:“找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可真难啊!”注重精神生活的大学生们渴望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但人海茫茫,怎么才能发现一颗和你能对撞产生火花的心灵,又怎么能保证这颗心永不变心呢? 一般来说,进入大学后最先谈恋爱的一批大学生们的恋人都是中学同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朦胧的种子在大学发芽。但这时候的恋爱很少能结出果实。这时大学生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对爱情、人生的理解有限,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到大三、大四阶段,他们眼界开阔了,接触的人多了,身心更成熟了,谈恋爱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往往和原先的恋人分手,又开始新的寻觅。到研究生阶段,或工作以后,对象才会稳定下来,才考虑到结婚成家的问题。一名本科学历以上的青年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谈两次恋爱是非常正常的。不少大学生都有三、四次的恋爱经历。 改革开放二十年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得风气之先的大学生们的观念就更加前卫。和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相比,大学生们对爱情、婚姻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们在谈恋爱时,一般信奉一位外国哲学家的“拾麦穗”原则。这位哲学家把谈恋爱的过程比喻为拾麦穗。他说,有一个人在走进一块麦地后,看见第一株麦穗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以后他又继续向前走时,看见的每一株麦穗都比手里的那一株要大、要好,他只能留下无尽的懊悔。另一个人在走进麦地后,看见株株麦穗都很大很饱满,他东瞧西望,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快走出麦地了,赶紧随便摘了一株很小的麦穗。第三个人在麦地走了快一半时,选择了一株相对较大的麦穗摘下来,以后也许还有更大的麦穗。也许没有,对他来说,手里的麦穗就是最好的。在选择对象的过程中,大学生希望摘到最好的麦穗。 某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女生,进大学不久看见周围同学不少成双成对,感觉很受刺激,就在一年级下学期向同班一名男生主动出击,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大学毕业不久他们就组成了小家庭。女的不久就发现这男生从不干家务,对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的她也很不体谅。每当她大老远采访回来,精疲力竭还要忙着做饭,男的却只知坐在沙发上看球赛。多次唠叨无效,因为男的本质上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习惯于被人关心被人照料,对别人缺乏体贴。这位女同学因而多次累病。后来在老同学聚会上,她懊悔地说,如果能重来一次,她一定要找个年龄大一些,特别宽容,特别会体贴人的男人做丈夫。同学们议论说,她就是太急,只摘到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