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好大学生
1. 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什么
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1)唐好大学生扩展阅读: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张元)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运转,这个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真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2. 外卖小哥回应遭大学生短信辱骂,高学历就比外卖员高人一等
外卖小哥送餐被辱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消费者眼里,外卖员就是一个社会底层工作者,一小部分人特别不尊重外卖员这个职业。认为给了跑腿费,就要服务到底,送餐就要亲自送到顾客手中。安徽工业大学其中一名大学生就是如此,总以为自己高学历,对于外卖员就能随便辱骂。
03、光学习好却不会尊重人,成绩再好也只是个“书呆子”我甚至觉得这个外卖员唐先生太心软,就单凭个道歉,就原谅这个大学生。还认为他没进社会,不懂得交际。这种人就该惩罚他,让他知道如何去尊重一个人。在我看来,这大学生傲慢心态,完全不尊重外卖员这个职业,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十几年的书都白读了。学历再高也只是个书呆子,别以为学历高就能看低外卖这种低门槛职业人员。高学历毕业出来的人,未必收入比外卖员高。
3. “大学生”的由来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伏庆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那么大学生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4. 大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目有哪些
中国名著啊
四大名著
《西游记》吴承恩
《水浒传》施耐庵
《三国演义》罗贯中
《红楼梦》曹雪芹
屈原集》(战国)屈原著
《陶渊明集》(晋)陶渊明著
《李白集》(唐)李白著
《杜甫集》(唐)杜甫著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著
《柳永集》(北宋)柳永著
《苏轼集》(北宋)苏轼著
《历代名赋集锦》唐仁编
《历代骈文集锦》唐仁编
《历代散文集绵》唐仁编
《唐诗菁华》(清)孙洙编
《宋词菁华》(清)孙洙编
《元曲菁华》(清)孙洙编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
《水浒传》(明)施耐庵著
《西游记》(明)吴承恩著
《红楼梦)(清)曹雪芹著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编著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著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等
《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荡寇志》(清)俞万春著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编著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编著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著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沃尧著
《品花宝鉴》(清)陈森著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著
《西厢记》(元)王实甫著
《牡丹亭》(明)汤显祖著
《长生殿》(清)洪■著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
老舍
1 《老张的哲学》
2 《赵子曰》
3 《二马》
4 《小坡的生日》
5 《离婚》
6 《牛天赐传》
7 《驼骆祥子》
8 《文博士》
9 《火葬》
10 《四世同堂》
11 《鼓书艺人》
12 《无名高地有了名》
13 《正红旗下》
14 《猫城记》
15 《赶集》
16 《樱海集》
17 《蛤藻集》
18 《火车集》
19 《贫血集》
20 《集外》
21 《龙须沟》
22 《方珍珠》
23 《春华秋实》
24 《西望长安》
25 《残雪》
26 《张自忠》
27 《茶馆》
28 《女店员》
29 《面子问题》
30 《大地龙蛇》
31 《归去来兮》
32 《谁先到了重庆》
33 《全家福》
34 《宝船》
35 《神拳》
36 《荷珠配》
37 《火车上的威风》
38 《柳树井》
39 《青霞丹雪》
40 《青蛙骑手》
41 《曲艺》
42 《新诗》
43 《旧体诗》
44 《散文集》
45 《文学概论讲义》
46 《老牛破车》
47 《秦氏三兄弟》
茅盾
1《子夜》
2《蚀》
3《创造》
4《自杀》
5《诗与散文》
6《色盲》
7《虹》
8《腐蚀》
9《霜叶红似二月花》
10《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11《多角关系》
12《小巫》
13《林家铺子》
14《春蚕》
15《石蝎》
16《锻炼》
17《有志者》
18《大鼻子》
19《烟云》
20《手的故事》
21《水藻行》
22《报施》
鲁迅
1《坟》
2《热风》
3《呐喊》
4《彷徨》
5《野草》
6《朝花夕拾》
7《故事新编》
8《华盖集》
9《华盖集续编》
10《而已集》
11《三闲集》
12《二心集》
13《南腔北调集》
14《伪自由书》
15《准风月谈》
16《花边文学》
17《且介亭杂文》
18《且介亭杂文二集》
19《且介亭杂文末编》
20《集外集》
21《集外集拾遗》
22《集外集拾遗补编》
23《中国小说史略》
24《汉文学史纲要》
25《古籍序跋集》
26《译文译跋集》
27《两地书》
28《鲁迅书集》
29《鲁讯日记》
(二)
沈从文
1. 《鸭子》(小说部分)
2.《蜜柑》
3.《老实人》
4. 《入伍后》
5.《雨后及其他》
6.《山鬼》
7. 《十四夜间》
8.《篁君日记》
9.《好管闲事的人》
10.《龙朱》
11.《石子船》
12.《沈从文甲集》
13.《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14.《沈从文子集》
15.《虎雏》
16.《都市一妇人》
17.《凤子》
18.《一个母亲》
19.《月下小景》
20.《阿黑小集》
21.《如蕤集》
22.《游目集》
23.《边城》
24.《八骏图》
25.《新与旧》
26.《主妇集》
27.《长河》
28.《小砦及其它》
29.《新摘星录》
30.《芸庐纪事》
31.《雪晴》
32.《福生》
33.《在别一个国度里》
34.《采蕨》
35.《神巫之爱》
36.《旅店及其他》
37.《夫妇》
38.《鸭子》(散文部分)
39.《记胡也频》
40.《从文自传》
41.《湘行散记》
42.《湘西》
43.《法步集》
44.《非梦集》
45.《新景与旧谊》
46.《水云集》
47.《新晴集》
48.《序跋集》
49.《沫沫集》
50.《昆明冬景》
51.《烛虚》
52.《废邮存底》
53.《续废邮存底》
54.《新废邮存底》
55.《创作杂谈》
56.《文学运动杂谈》
57.《艺术教育》
58.《新烛虚》
郭沫若
1.《新诗》
2.《旧体诗》
3.《古诗今译》
4.《历史剧》
5.《散文》
6.《小说》
7.《自传》
(周而复)著
上海的早晨(上)
上海的早晨(下)
(赵树理)著
三里湾
李家庄的变迁
(欧阳山)著
三家巷
(孙 犁)著
风云初记
(丁 玲)著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雪 克)著
战斗的青春
(周立波)著
暴风骤雨
(杜鹏程)著
保卫延安
(贾 芝)主编
延河儿女
(欧阳山)著
苦斗
(杨 沫)著
青春之歌
(冯 志)著
敌后武工队
(李英儒)著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晓明、韩安庆)著
平原枪声
(知 侠)著
铁道游击队
(魏 巍)著
地球的红飘带
(冯德英)著
苦菜花
迎春花
(马 锋、西 戎)著
吕梁英雄传
(吴 强)著
红日
(曲 波)著
林海雪原
(刘 流)著
烈火金钢
(梁 斌)著
红旗谱
(高玉宝)著
高玉宝
(林 雪)著
双枪老太婆
(罗广斌、杨益言)著
红岩
(萧三)主编
革命烈士诗抄
命烈士诗抄续编
(孔厥、袁静)著
新儿女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