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法治理念

大学生法治理念

发布时间: 2024-12-09 16:31:07

⑴ 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需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公民中先进的特殊群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更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精神。

由于一些社会上的错误观点的影响,一些人搞不清楚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因此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是也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守法、护法的法治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身处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我们,当努力学习、接受法治理念,以道德法治引领思想,用规则法律规范行为。

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点

一、是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任何权力规范和约束都应该也只能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家要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运用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那么,法治中国建设就有希望。

二、是重点规范约束公权力,将其纳入法治轨道。特别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更加严格的硬约束。由于决策权是权力的最重要形式,理应受到最严格的制约,因此应当尽快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和党委的决策权,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制度

⑵ 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依赖于全社会法治观念的普及与深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其法治理念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应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更应内化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方式。在当前社会,存在一些模糊法治与人治界限的错误观念,这更凸显了在大学生中普及正确法治理念的紧迫性,这对于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护法治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身为现代大学生,我们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正如古语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作为社会发展的先锋,我们应当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用法治理念引领思想,规范行为。
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因素包括:首先,高层领导必须展现坚定的政治决心和信心。权力的规范与约束,必须自上而下推行。领导者需要具备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运用智慧实现自我权力的限制和法治的实践,从而带领全社会走向法治。
其次,必须重点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将其完全纳入法治的轨道。尤其是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政府和党委领导者的权力进行更为严格的法律限制。决策权作为权力核心,应受到严格的制约。因此,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刻不容缓,以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和党委的决策权,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

⑶ 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诠释了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正义、法治与社会、法治与政党的关系,体现了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价值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1.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建立权威的司法制度,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要使宪法和法律成为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信任法律、遵守法律、按法律办事的氛围。 依法治国,就是要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防止国家权力滥用,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公开、公正的程序规则,并以此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关键。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 2.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执法为民,就是要求政法机关做到保护人民利益与维护法律权威的高度统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和价值取向。 执法为民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表明人民是政法机关的服务对象。执法机关要端正执法态度,改进执法作风,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能损害人民利益。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表明我国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执法必须为民,也只能为民。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法者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重点在“执法”,核心是“为民”,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政法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寓服务于执法之中,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 3.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公平和正义作为两个法律概念,既相联系,又具有不同的涵义。一般而言,公平注重于对法律形式和诉讼过程的评价,正义侧重于对法律内容及实践结果的评价;公平是正义的外在生命,正义是公平的内在灵魂;公平是前提,正义是结果,二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准则。 公平是正义的构成要素。在法律意义上,公平就是立场客观,不偏不倚。概括来讲,公平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平等性,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也禁止歧视,在同等条件下提供平等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护。二是中立性,即在执法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仲裁者不能对争议双方有好恶偏见。三是客观性,即反对主观臆断,反对感情用事,司法决定要以事实为基础,以理性推理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这为我们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基本遵循。 正义蕴含公平、公正、公道、平等、自由、权利等价值内涵。通俗地讲,正义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主张创制法律时设定权利和义务的合理性。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权利与义务要保持一致性。二是强调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秩序。尊重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是法治的基本正义。责任是法律的生命,违法必究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无论是公民、法人违法,还是执法机关违法,都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否则必然导致有法不依,损害法律的权威。三是救助弱者,重点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法治应当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公民的权利。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深刻揭示了在我国社会实现正义的根本途径。
4.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对公民权益的实现以及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为国家大局服务,是法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法治的基本使命。 法治要顾及全局、把握大局,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是检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成效的重要准则。当前的大局,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依法履行职责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服务大局是政法战线的重大政治责任,要将立足本职工作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二是严格执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要着眼于大局,准确地适用法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用法律手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要坚持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5.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法治模式,是与该国的国情特别是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有当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的法治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失去其社会主义性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经验。 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体现在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之中,就是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与党依法执政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⑷ 大学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法治思维

1、牢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国家治理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了“坚持依法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

2、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知识,是新时期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内容

法治知识概念比法律知识概念内涵更深,外延更广。 因此,要培养和造就新时期大学生的核心法治素养,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普通法和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更新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拓展法治知识的储备,丰富法治知识的结构。

3、健全的法治意识是新时期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精神要素
法、尊重法律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增强规则意识,明确守法是所有法治国家公民的基本意识,增强三个过程意识, 必须明确“过程是法律的生命”,学会依靠过程工作,按照过程的要求,形成过程观念; 必须提高四平等意识,自觉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上没有特权”,坚持公平正义。 五要强化权利意识,依法维护权利,尊重保障他人权利,维护自身权利,以法律为武器自觉与一切侵害和不法行为作斗争。

4、严格的法治思维,是新时期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思维能力要求

法治思维是现代国家治理必须确立的基本思维模式。 大学生是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学习和运用法治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法治思维模式是指运用法律的思维,是基于法治自身固有的运行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建立法治思维,就是要建立依法的权力思维、理性平等的权利思维、依法办事的程序思维、自主的法律责任思维,提高对法治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

⑸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学好民法典践行法治理念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大学生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5)大学生法治理念扩展阅读: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高空抛物、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的体现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解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热点内容
青岛海洋大学老师名单 发布:2025-01-12 01:41:55 浏览:360
大学生发型女生长发 发布:2025-01-12 01:37:42 浏览:442
易中天大学生 发布:2025-01-12 01:31:05 浏览:339
取消高考全部上大学 发布:2025-01-12 01:09:32 浏览:404
大学生女发型 发布:2025-01-12 01:03:45 浏览:306
景德镇陶瓷大学老师吧 发布:2025-01-12 01:03:04 浏览:837
吉首大学张景龙教授 发布:2025-01-12 00:40:09 浏览:577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田琳简历 发布:2025-01-12 00:37:04 浏览:248
淮安大学城申通快递电话 发布:2025-01-12 00:23:11 浏览:262
上海开放大学老师诸杭 发布:2025-01-12 00:11:39 浏览: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