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作品
❶ 毕设、竞赛展板——2020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
如果你正在进行毕设或参与竞赛,这篇内容可能会给你一些启示。让我们深入探讨2020年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它们展示了创新思维和环保理念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湘麓之云—科研学习中心设计
该设计位于长沙中心,靠近学生社区和教学楼,强调了连接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
校园TOD—后信息时代大学空间的整合与转型
设计考虑了信息时代教育背景的转变,从知识积累的规训模式转向了强调个性化和思维碰撞的“雅典学院”模式。
云端书院
针对未来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设计者提出垂直发展的云端书院,融合传统书院与现代科技,培养创新领导力。
这些优秀作品不仅提供了设计灵感,也反映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点击图片,你可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也许它们能为你的毕设或竞赛带来新的视角。
请注意,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进一步信息或避免版权问题,请随时联系我。
❷ 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流动制造
优秀竞赛作品展示时间,今天带来央美建筑学霸们的获奖作品,展示如何通过设计应对疫情,改善生活。
感谢曹宇、陈文博、李俊铮、林子扬、易洋的友情投稿,期待更多优秀作品。
展示作品《流动制造》,作者:曹宇、陈文博、李俊铮、林子扬、易洋,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
01 前言:疫情之下,城市街道冷清,社区变为堡垒,流动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城市分隔壁垒再次强化。为此,我们提出通过建筑基础设施重构、数据信息监测体系,将个体流动透明化、合法化、可控化,恢复人们在疫情下的真实交往与连结。
02 设计背景与场地选址:以疫情爆发时影响严重的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花园社区为实验模型,探索后疫情时代流动性的重构,打破传统建筑的边界。
03 概念阐述:设计概念“流动制造”来源于疫情前后公共空间与家之间承载功能异变所致的具身流动性危机。设计体系分为人口流动、资源流动、数据流动,旨在实现疫情常态下的流动性可控、富有韧性且信息化。
04 设计策略:通过流动的透明化和个体流动的交织与重组,实现个体行为可视化和空间量化,设立流动中转站,对人口、资源、数据进行调控。
05 数据流动及媒体表现:通过数据、环境调控和流动的表现,加强系统内部的体验和共同感受。
06 未来展望:流动制造系统在疫情非爆发时期和后疫情时代拥有不同的处理模式,实现可持续性。
07 项目汇报动画:展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效果。
08 结语:无界并非建筑实体空间上的没有边界,而是疫情状况下人与人、人与城市关系间的交织状态,通过透明可见的建筑语言模糊边界,实现“流动”,连结,脉动。
09 自问自答环节:解答关于设计中的“无界”、横竖交错是否形成新的阻碍、可操作性(成本问题)如何体现等问题。
10 最终展板展示:展示作品的整体设计和细节。
❸ 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作品集的内容简介
《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作品集》为提升建筑创作整体水平。促进建筑专业青年人才的成长,鼓励在校学生的探索精神,值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于2006年在我国北京召开之际。中国建筑学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3月至8月举办了以”更新的城市“为主题的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该活动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师生的认可及踊跃参予。截止到方案报送的规定日期内。本次竞赛共收到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8所高等院校的设计作品:369项。其中有两项不符合竞赛通知要求,为不合格方案。实际参加方案评审的为367项。竞赛评选工作于2006年8月31日在北京建筑大厦进行。评审委员会由1 3位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高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仲德岜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评委有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黄星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柴裴义。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曹亮功: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孟建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朱文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曾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刘克成,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兴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伶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常青。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魏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