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本科生都喜欢高薪
A. 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
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
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月入过万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梦想,“00”后应届毕业生期待薪资过万刷爆网络,然而又有多少毕业生可以月入过万,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
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1
1月5日早间,“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话题迅速蹿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据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慢就业”的观念略有增加
2021年毕业生的去向结构与2019年也基本相似,已确定单位、升学、出国出境、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都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单位就业比例为32.1%,比2019年降低了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显著,升学比例为29.3%,比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自由职业比例略有增加(上升0.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基本一样,出国出境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比2019年都略有下降。
数据也显示,2021年“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增加,有7.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比201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如果这些毕业生选择积极就业,那么总体落实率还会进一步地提高。
毕业去向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单位就业上的优势明显,比例分别为64.5%和54.6%;受研究生扩招的影响,本科生的升学优势显著,为35.3%;专科生在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历毕业生,合计比例为24.0%。
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分学历看,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的落实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各学历毕业生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落实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高专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落实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分学科看,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显著更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和农学的落实率较低,都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和68.9%。
就业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小幅增加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月起薪存在显著的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6043元。分学科门类看,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表明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样才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就业地区看,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和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就业分布与疫情前的2019年基本相似
据东北网,从已确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化的特点比较显著。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等分布的非均衡化特点显著。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各种结构都没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从城乡分布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4.9%;其次是地级市,占比为27.3%;县级市或县城的占比排在第三,为12.3%;乡镇和农村的占比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级及以下地方也是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工作天地(比例为17.9%)。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了贫困人口。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毕业生去县级及以下地方就业,既有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生奉献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行业分布看,行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就业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2021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与2019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1位,制造业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而IT业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金融业仍旧排在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5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看,这一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制造业不仅排名上升,而且比例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面对动荡不定的国际形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吸纳毕业生就业。这一举措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占比相比201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首次排进前5位。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有企业的占比排在第2位,为25.0%;三资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占比为6.6%。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着力点。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眼光,不把自己局限在体制内的工作圈,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同学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只要能发挥个人所学所长、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对他人有所帮助、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都是好工作。因此,对于仍在求职中的应届毕业生,要积极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主动向学校、老师、同学等了解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按照自己的能力努力求职,相信付出必有回报,最终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2
月入过万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梦想。然而又有多少毕业生可以月入过万?月入过万的毕业生又有哪些就业特征?
曾几何时,“00”后应届毕业生期待薪资过万刷爆网络,实际上有多少毕业生可以在毕业时即取得过万的月收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仅4.3%的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过万。这说明,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即获得过万月收入不切实际。
四成毕业生起薪四千至六千
数据显示,超七成本科生毕业起薪在3000~7000元之间。其中,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5000~6000元的比例最高,为21.2%。其次是4000~5000元,占比为20.3%。两者累计占比超四成,意即是说,10个本科毕业生中有4个起薪在4000~6000元之间。
月薪过万的人都在做什么?
毕业即获得过万月收入的毕业生虽称不上凤毛麟角,却也确实是少数。薪资与毕业生进入的行业、从事的职业存在一定相关度。这些毕业即月入过万的毕业生都在做什么?
研究显示,毕业起薪过万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及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其对应的专业类主要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土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等。
5年后,又有多少人月入过万?
尽管毕业半年后仅少数人可以获得过万的月收入,但五年后月入过万的比例已超四成。研究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有44.6%的本科生月收入过万。其中,薪资在10000~20000元的'占比最高,为35.5%。薪资在20000元及以上的比例为9.1%。毕业五年后已有近一成本科生月收入超两万元。
月薪过万的毕业生,集中在哪里?
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足的机会。而为了抢夺人才,许多民营企业也愿意为其提供更为优渥的薪资福利待遇。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薪资过万的本科生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个体,占比52%;其后是国有企业(22%)、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16%)。
数据显示,67%月入过万的2015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也就是说,33%的人从事了与专业无关工作。毕业五年后月薪过万人群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于未过万人群5个百分点。
月入过万,就业更满意吗?
就业满意度反映的是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认可程度,薪资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月薪过万人群就业满意度为80%,远高于未过万人群(71%)。
尽管薪资高低会对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但并非影响毕业生从业幸福感的唯一因素。因此,建议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要过分看重雇主提供的薪资,而应该从行职业发展前景、晋升空间、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公司氛围等多方面去考虑并选择从事的工作。
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825元3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四成毕业生起薪4000至6000,仅4.3%的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过万。毕业起薪过万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及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五年后月入过万的比例已超四成,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个体,占比52%。
此前,网络上充斥着华为年薪百万招聘天才毕业生,腾讯和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年薪起薪20万,一些AI和金融人才的起薪甚至超过了50万这样的消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一些大机构的应届毕业生月薪过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些却只是少数。
城市间、行业间的差异非常大,在郑州、成都和杭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我听到的本科生起薪绝大多数都没有过万的,5000元左右是比较正常的,更别说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了,一些私营单位开出3000-4000的月薪也是很正常的。
平均看来,这才是中国的基本情况,而高薪的只是聊聊少数。而且目前本科生的起薪比很多技术蓝领、甚至比保姆和送外卖都已经低很多,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学历仍然是事业逐步前进的重要敲门砖。
B. 为什么本科生什么都不会也能拿5000-6000工资
为什么老人家都说读书改变命运,文凭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关健专还是要看他的能力属的,他能拿到5000---6000的工资,当然不可能一无是处,或许他的才能,专业知识刚好是公司需要的。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听风便是雨,老板如果傻到拿出一批钱养一群无用的废物的地步,公司早倒闭了。
C.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想找到高薪水的工作,为什么
因为社会上传播的各种信息给了他们自信,让他们以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可每一年也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失业。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想要高薪水工作,我想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其实对于不同院校的学生来说,个人能力差距很大,对薪资水准的要求当然也各不相同,这根本没办法一概而论。有些人一毕业就能拿高薪,有些人缺点养活自己就是问题,这种差距是真实存在的。
给自己一个真实的定位,或许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D. 为什么新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比我高那么多
据相关调查,在招聘阶段,大学毕业生期望的工资主要在5000-8000元/月和8000-10000元/月之间,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工资高于5000元。 但根据实际签约情况,5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只有21.22%的应届毕业生拿到5000-8000元,其中超过8000元的不到10%。 当代大学生就业普遍要求较高的工资,但实际工资与预期工资相差较大——这就是现实!
思考
E. 大学生就业,是高薪就好业
我不认同。
高薪是每个大学生的追求,也是奋斗的目标。而获得高薪的前提就是选对行业或者是专业,像金融行业、法律行业以及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等等都属于高薪行业,尤其是前两者,是大众公认的高薪行业。
大学生选对了从事的行业,未来的收入就不会太低,反之,如果是普通的行业,就算是再优秀、再努力也很难达到高收入的水平,这是行业带来的也是无法改变的。
其次就是学历的优势。当下的大学生目标普遍都是体制内,体制内单位就更看重学历,给到高薪收入的也是面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
本科生是无法拿到高学历的,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体制内,为啥有的人月入过万,有的才3000不到。除此之外,就是大学生个人的努力和能力了。
上学期间体现的是学习能力,工作后体现的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越强,对应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就越多,距离高薪收入就越近。反之,在工作岗位多年也只是平平无奇,永远也接触不到高薪收入,更无法改变生活以及反哺家庭。
也因为这个,才会出现很多的父母后悔培养大学生,网上一句非常讽刺的流行语:大学生赚得还没有农民工多,就是因此而来。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收入是直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