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学生就业率
㈠ 江西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江西财经大学就业形势好、就业质量高,2018年博士就业率,硕士就业率,普通本科初次就业率90.25%、常规就业率66.83%,国(境)外升学率10.53%。学校获2016-2018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2年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8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报告》中公布的最新“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00强”中江西财经大学位列90名。2016年江财众创空间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江西省科技厅首批“江西众创”,2017年江财众创空间获批共青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9年学校获批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 江西财经大学学生毕业后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多种发展途径,包括就业、国内升学和国(境)外升学等。
㈡ 中国民航大学就业前景怎么样
中国民航大学就业前景还是挺不错的,值得报考这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前身是1951年9月25日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
195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1958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重组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77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专科学校,1981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总占地面积169.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4万平方米,现建有天津东丽校区,朝阳飞行学院、内蒙古飞行学院、新疆天翔航空学院3个飞行训练学院,正在建设天津宁河校区。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秉承“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弘扬“严实向上”的校风和“笃学、精博、严谨、创新”的学风。
不断强化“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以“严、实、能、用”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民航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㈢ 201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9麦可思就业报告 2019就业蓝皮书
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较2014届下降了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上升了0.5个百分点。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7.5%,与2014届相比均有下降。
2018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4624元,比2017届的4317元增长了307元,比2016届的3988元增长了636元。本科毕业生月收入5135元,较2017届的4774元增长了361元,较2016届的4376元增长了759元;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4112元,较2017届的3860元增长了252元,较2016届的3599元增长了513元。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高于2018年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的3271元。
在本科毕业生中,工学和管理学的就业率最高,分别为93.1%和92.7%。软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在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6.8%、96.8%和95.8%。
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电气化铁道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三个专业就业率最高,分别为97.1%、95.9%和95.5%。
连续三届的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化学和法学。其中,历史学、音乐表演和法学连续三届被亮红牌。
连续三届的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和数字媒体艺术。其中,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和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绿牌。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从就业方向来看,民营企业、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依然是主要就业去向。2014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50%上升到54%,2014至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65%上升到68%。
从职业和行业来看,2018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行业是“中小学教育”,就业比例为19.3%。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中小学及教辅机构”,增长了12.7%;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行业是“销售”,就业比例为8.9%。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学前、小学及教辅机构”,增长了6.6%。
㈣ 2018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
毕业11655人,就业率为94.81%。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调查2018年毕业生共11655人,11050人实现就业,总体就业率为94.81%。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㈤ 近五年大学生就业率
近五年大学生就业率为:2017年86%、2018年91.5%、2019年95%、2020年84%、2021年86%。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年报》统计可知,近五年大学生就业率为:2017年86%、2018年91.5%、2019年95%、2020年84%、2021年86%。2017至2019年都是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了这些年国家的发展非常的快速,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乐观。但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在2021年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回升。
㈥ 2011-2019我国全日制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三年行业留存率
2011:是69.1%
2012:是68.4%
2013:中国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
2014:有80.6%
2015:就业率为70%
2016:82.4%
2017:85%
2018: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1.5%
2019:93.27%
报告显示,2019届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本科:25.8%,高职: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
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19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从城市分级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
另外,“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5届的28%上升到2019届的38%,与一线城市(平均68%)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籍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为天津、苏州,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
㈦ 2018年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新动向
7月1日消息,智联招聘发布了《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报告显示,在智联招聘开展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活动中,共计90168名应届毕业生完成了调研问卷,揭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95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动向——
6。近四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通过分析2018年的调研数据发现,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表示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同比小幅上涨了0.7%,反映出在大学校园中,专业对就业岗位的影响在持续减少。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用人需求之间依旧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内“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粉丝经济”“智能制造”“新零售”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影响,对跨领域就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因此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7。民营企业仍是吸纳 就业的绝对主力
调研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期望签约单位排名第一的依然是国有企业,占比为31.73%,说明工作稳定、待遇较高的国有企业依然最受应届毕业生青睐。排名第二的是三资企业,占比为27.77%;排名第三的是民营企业,占比为20.85%。
而从实际签约情况来看,对应届毕业生吸纳能力最强的依然是民营企业,实际签约比例高达58.62%。而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实际签约率分别为14.35%和17.85%。与三资企业较为类似的民营企业依旧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也说明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速度超越了三资企业,虽然雇主品牌的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打造,但已经具备了和国际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市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