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暨南大学博士复试
『壹』 暨南大学博士生待遇
一、奖助金计划
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金:面向全体非在职全日制攻读的博士研究生(2007级开始100%享受,已经入学的实行老办法),将统筹原来的博士研究生业务费和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学校专项经费、社会捐赠的奖学金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奖助金包括培养费和生活津贴(指非定向类别的原生活津贴)两部分。获得奖助金的博士研究生全免当年学费。奖助金的标准为:博士生入学第一年800元/月;第二年、第三年1000元/月;硕博连读资格者第二年全免学费和享受800元/月的生活津贴,获得“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资助者,每月享受5000元/月的生活津贴。人事档案不转入暨南大学的委托培养的博士生、已获博士学位的人员、境外博士生以及其他经特别说明的博士生教育项目招收的博士生不列入奖助金计划。
四、实行硕士生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度
在2007级硕士生中,全面实行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同时鼓励条件成熟的学院从2006级硕士生开始试行。对于已取得计划内资格的研究生,如有违规违纪行为者,学业成绩明显下降或出现不合格科目者,研究项目或计划无法完成者,社区表现不良者,学院规定的某综合成绩排位末尾者,将由原来的“计划内”资格转为“计划外”资格;对于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有突出成绩和突出表现的计划外研究生,可以滚动获得“计划内”资格并享受相应待遇。各学院可以在现有计划内指标总数基本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五、定期进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
从2007年起,每年对当年的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送到校外进行评阅,学校则按一定比例采取随机抽取与定向抽取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双盲评阅。学校抽取数量为:博士学位论文10~20篇(从2007年9月1日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的论文评阅必须全部是双盲评阅,该项工作由学院或学位点完成);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0~80篇;专业学位硕士论文5~10篇;同等学力获得硕士学位总人数的15~25%。每篇论文送3位专家评审,如有2位专家持否定意见,则该论文的指导教师将列入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含硕士和博士)在3年的抽查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评审专家的否定意见,则给予限量招生或者暂停招生的相应处理。
『贰』 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就业前景
暨南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大约为97%,然而,文科博士的就业情况通常不太乐观。如果是一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年龄在27或28岁左右,情况还算可以,但一旦超过30岁,就业压力就会明显增大。因此,建议如果没有直接进入高校或中学工作的机会,最好能够培养一项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暨南大学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古籍所、中外关系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等五个学术机构。这些专业领域较为冷门,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暨南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尽管如此,由于这些专业的特殊性,毕业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思维。
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暨南大学文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项目,这些经历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还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暨南大学还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招聘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尽管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就业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冷门的影响,但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许多毕业生仍然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叁』 陈林的教育科研
学术经历与著作教材2007年至今,参与编著教材专著4部;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8篇为暨南大学A类权威期刊论文;现为硕士研究生课程“新制度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先进制造业知识干部读本》(第二编者),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5月《先进制造业基础知识》(第一编者),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10月《产业生态学导论》(参与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广东工业产业发展报告》(参与编写),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12月行政垄断与政府干预《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 2012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暨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引用频次2《行政垄断的内涵与外延——关于学术界三大理论分歧的评述》 《经济学动态》,2012.07:pp.35-42 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经济国有化与行政垄断制度的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史研究》 《财经研究》,2012.03:pp.49-58 引用频次5(1次境外引用)《经济国有化与行政垄断制度——基于苏联银行业国有化进程的制度变迁研究》 《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01:pp.121-144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创新竞争与垄断内生——兼议中国反垄断法的根本性裁判准则》 《中国工业经济》,2011.06:pp.5-15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1年第9期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文库”全文转载引用频次3《创新、市场结构与行政进入壁垒——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熊彼特假说实证检验》 《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0卷第2期:pp.653-674 引用频次9 《出口退税和创新补贴政策效应研究》 《经济研究》,2008.11:pp.74-87 人大复印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30《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经济绩效——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04:pp.195-204 入选2012年制度经济学年会、2012中国生产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inese Proctivity),中国改革论坛全文转载《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成因与治理》 forthcoming 入选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和2012年全国经济管理类博士后学术论坛 《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 forthcoming 《基于二手市场与理性预期的房地产市场机制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2011.02:pp.61-70 入选2010年第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2009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 引用频次8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 《经济学家》,2011.02:pp.60-66(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和广东经济研究数据库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2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吗——来自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中国工业经济》,2009.06:pp.46-56 入选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和2009年第四届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学术会议,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4《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国际经贸探索》,2010.01:pp.24-28 引用频次14《规模化生产:中国农业的产业转型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3:pp.75-80 入选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农林经济管理)(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3次年会 引用频次3《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以外向型“东莞模式”为例》 《产经评论》,2011.01:pp.40-47 入选2009年后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第四届亚洲区域合作与创新论坛、2009年金融稳定与产业发展论坛 引用频次2《构建广佛都市圈的产业分析——区域产业协作与布局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pp.105-107 引用频次1 产业生态学《工业园产业生态化改造的对策与思路》 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引用频次5《产业生态学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经济评论》,2006.06:pp.74-79(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28《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技术经济》,2007.01:pp.31-38(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引用频次31《生态工业园建设与政府对策》 《生态经济》,2008.02:pp.79-82 引用频次15《生态工业园: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效耦合》 《经济问题探索》,2011.08:pp.166-169 引用频次2《生态工业园信任机制构建的理论与经验》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pp.80-83《产业组织政策的生态工业园应用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08.08:pp.71-72 引用频次4参与课题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寻找企业边界的均衡点:规模与效率”( 主持人:刘小玄)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08JZD0014,主持人:朱卫平)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企业家创新的产业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主持人:朱卫平)2012年度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交通网络结构和质量对产业动态和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研究”(12JNKY005,主持人:周浩)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政府规制视角”(09&ZD021,主持人:张耀辉)全省各地横向课题数十个主持课题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行政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体系研究”2013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产业规制研究”(2013M530812)2008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的子课题“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结构研究”2011年度暨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华侨企业家社会网络、组织学习与企业竞争力:基于珠三角企业的实证研究”学术奖励2012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08年度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社科联、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2012年全国经济管理类博士后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2009年度南粤优秀研究生2011年度暨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度暨南大学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一等奖2009年度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黄德鸿奖学金一等奖《基于二手市场与理性预期的房地产市场机制研究》 获2009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规模化生产:中国农业的产业转型对策》 获2009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