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感恩
A. 大学生如何感恩
大学生如何感恩
知心话廊
心怡姐姐:
我是一位家在粤北山区的贫困生,今年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物理系,因为家庭贫困,我接爱了一位民营企业老板的资助,这样才使我顺利读上大学。可是近来我看到媒体上报道:湖北襄樊22名贫困大学生一年多来接受当地工会组织的女企业家的捐赠,其中有5名学生今年不再获捐赠。组织捐赠的负责人认为,大学生不知感恩,缺乏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看到这报道,我心里无形中增加很大的压力,不接受资助,家里根本无法供我上大学,但接受了资助心里也不是滋味。我不是不想感恩,而是不善于表达,我担心这样会被人误认为忘恩负义之小人,你说我应如何感恩?
文儒
文儒:你好!
其实对于那些热心捐助者而言,要求感恩事小,捐助才事大,他们资助贫困大学生,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挽救人才,同时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看到受助大学生学有所成。对于受助者来说,经济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贫穷,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这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一个人“品德贫穷”的表现,这会很大程度上伤害资助者的感情和热情。要知道,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获得人间真情!
捐助者让受助学生写信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这是合乎情理的,保持联系,也不一定是索取感恩,捐助者会想:那些钱他用到学习上吗?他不会将钱用去上网玩游戏或下馆子吧?他不会退学吧?保持联系其实是另一种关爱。但有些受助者却有另一种想法,怕因受助被人轻视,怕写信给捐助者误认为另有所图。看得出,文儒你也有这种心理,对吧?
一个人无论有多富或无论有多穷,都没有任何义务或理由要“富者必须捐赠,贫者必受捐赠”。捐赠只能是一种出于个人道德慈善的自由选择“实然”行为,而不存在任何法律上必须履行的“应然”责任。可以想象,如果你接受捐赠时却抱着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和心安理得的神情,还能激发富者持续高涨的捐赠热情吗?前段时间,有位襄樊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国青年报》撰文代那几个大学生道歉,说他们那里这些年官民对立严重,是产生这种不正常表现的重要原因。贫困大学生感受过诸多社会不公正,他们家的贫困的处境确实多半是社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他们有压抑感和不平感,有变革社会追求正义的强烈愿望。这都有道理也很正常,但无论如何,对没有义务资助你却资助你的人,你应当心存感激,道声谢怎么就觉得委屈别扭呢?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助者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善良的资助者应充分表达敬意,这是对受助者的要求。但资助者也应懂得表达施善的艺术,维护受助者的尊严,那样对方才能坦然地接受你的善意。我们不妨多尝试匿名的“盲助”,这也无碍受助者的感恩。当扶贫助学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件平常事,当施善与受助的人都怀有一颗平常心,施恩不图报,受助常感恩,助学才更真挚。在此,心仪建议文儒对受助这件事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好好读书,撑握真本领,将来当你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有能力时,也当个爱心使者,帮助有需要的人,将爱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对施助者、也是对社会最好的感恩和回报。
心怡
B.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感恩
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版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权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感谢日升日落,感谢快乐伤痛,感谢天空大地,感谢天上所有的星星,感谢生活,感谢得到和失去的一切,以及无所得无所失的一切的一切,让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就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就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真诚与团结,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年轻。
C.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感恩
首先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将我们养大成人,出钱出力供我们读书。我们在大学里可以勤工俭学,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D. 大学生应该如何报答父母
父母儿女心,天下第一情。父母的爱给了我们成长的力量和勇气。父母的爱是我们人生中经历的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儿行千里母担忧。上大学的我们远离父母千里,父母心里总是牵挂千里之外求学的我们。父母给了我们无尽的爱,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而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1、用努力奋斗回应父母的期待
饮水尚要思源,我们怎能不报亲恩?用真心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要让父母为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孝心不需要很高的物质,可以是一句简单的心里话,一次小小的家务,也可以是回家的看望。
最后总结,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无旁贷的新生力量。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在家庭内部要真诚的感恩父母,敬养父母;在社会上要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普爱天下之人;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砥砺前行,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