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2017博士后招聘
⑴ 华北电力大学14个博士点分别是哪些
以下是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及相关学科列表(望采纳)
姓名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艾 欣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连锁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白 焰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毕天姝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陈鸿伟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陈蕴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崔 翔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丁立健 电气工程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杜小泽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樊明武 电气工程 电机与电器
方勇杰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付忠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顾雪平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顾煜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韩民晓 电气工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韩 璞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韩中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
郝建红 电气工程 电气信息技术(自设)
何 青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
贺仁睦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胡兆光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黄国和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黄其励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黄少锋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黄文杰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黄元生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纪昌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康 顺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李 鱼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李成榕 电气工程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李存斌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尔平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李庚银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李国庆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李和明 电气工程 电机与电器
李 琳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李少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李卫国 电气工程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李永倩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梁贵书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刘 石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刘长良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刘登瀛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刘吉臻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刘建新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刘教民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刘连光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刘万顺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刘文颖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刘向杰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刘宗德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柳亦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
陆道纲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吕爱钟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自设)
律方成 电气工程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罗应立 电气工程 电机与电器
米增强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穆 钢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倪以信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牛东晓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牛玉广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乞建勋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芮晓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自设)
石新春 电气工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宋家骅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宋之平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孙保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谭 文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谭忠富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唐贵基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
田 德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王兵树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王敬敏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王丽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王松岭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王银顺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王泽忠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王增平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王璋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乌云娜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志功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肖湘宁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徐大平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徐 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徐志明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许 刚 电气工程 电气信息技术(自设)
闫庆友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阎维平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杨 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杨奇逊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杨以涵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杨勇平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余顺坤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苑津莎 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曾 鸣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张春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张化永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张建华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张建华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张粒子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张胜寒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赵成勇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赵 毅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周 明 电气工程 电力经济(自设)
周 涛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自设)
周凤翱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周云龙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朱永利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⑵ 最容易进国家电网的大学
最容易进国家电网的大学是华北电力大学。
一、最容易进国家电网的原因
1、学校有国家级“双一流”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还有其他多个与电力相关的省级重点学科,专业水平较高。
2、学校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内的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国家电网是华北电力大学校企合作的对象之一。
3、学校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唯一高校副理事长单位,行业影响力显著。
3、科研兴校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国家能源电力重大科技需求,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级基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特色发展
学校构建和完善支撑国家能源电力和谐发展的“大电力”学科体系,重点发展新兴和可再生能源学科。
学校深化“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色;以理事会和校友会为支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坚持走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⑶ 华北电力大学是名校吗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并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大电力央企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现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九家单位。
六十年以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抓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十一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1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3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4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8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与合作伙伴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开展了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商务部、科技部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同德国黑森州--中国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同蒙古建立了中国—蒙古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各项工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建立的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举办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