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营养状况
Ⅰ 当代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什么样的
1.大学生营养状况
营养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与体质状况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国民的身体素质对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民营养状况不仅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的道理,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营养与体质状况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膳食营养与体质状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学习任务繁重,他们的营养状况备受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饮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41.9 %[2]。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3]。
孙建华等在2001年对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得出上海大学生的主食量不够,主食中偏米食的人居多,主食缺乏粗粮成分,忽视早餐和不用早餐的情况较严重。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3]。2005年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9%,肥胖率为26.3%,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4]。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好者占36.9%,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5]。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但是这些学生营养态度良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营养知识,愿意健康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教育,定期进行营养知识的专题讲座、出版营养报、开设有关营养知识的选修课等形式,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很有必要。
2营养知识、行为态度、饮食习惯现状
2.1 学生营养状况与学生的营养知识、行为和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有关调查中得知,学生正确的营养态度及膳食行为形成率均不高,不吃早餐、吃零食等行为较普遍。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但有较好的健康饮食意识,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知识,并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查阅有关资料:大学生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依次为报刊和杂志75.1%、广播和电视54.0%、周围的人45.3%,其他方式12.90%。营养态度调查显示:90.9%的学生想知道更多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78.2%的学生选择食相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自身的营养需要,9.1%的学生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6]。
2.2 大学生饮食荤素营养搭配与一天三顿的安排。
从总体来看,36.43%的大学生有荤素营养搭配的饮食观念及习惯,43.39%的大学生有时能够做到饮食营养中的荤素搭配,而15.44%以上的大学生在饮食行为中基本上不管荤素营养的搭配,有什么吃什么[7]。因此,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营养不平衡的群体。合理的膳食应该保证满足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并且各种营养素的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8]。
2.3 大学生对基本饮食营养素的态度及行为。
牛奶及奶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每天保证一杯奶(250 mL),可获得250 mg钙,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牛奶没有成为大学生蛋白质的主流。大多数学生对牛奶的摄入处于随意状态[9]。大学生对蔬菜的喜爱程度很高。大学生挑食及零食的习惯。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60%的大学生有挑食习惯……
Ⅱ 大学生营养饮食现状分析
大学生饮食营养存在的问题从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了解到,该学院对236名高校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膳食构成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饮食健康令人担忧。仅两成学生坚持一日三餐。从饮食规律来看,能够保证三餐规律的仅有33.9%,只有24.2%的学生从不错过三餐中的任何一顿正餐。其中男生的规律性比女生更差,超过半数的男生不能按时吃早餐。男生比较喜欢运动和玩电脑,一旦沉溺很容易耽误吃饭时间。此外,大学生饮食随意性大,六成大学生从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吃饭主要考虑简便原则,50.4%的人饮食规律情绪好坏影响。 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个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会增高,且流动缓慢,天长日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因此,早餐丰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于心脏的健康。坚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长得壮实,抗病能力强,在学校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听课时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大都更加优秀。对工薪阶层来讲,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证这是因为人的脑细胞只能从葡萄糖这种营养素中获取能量,经过一个晚上没有进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葡萄糖供应,时间长了就会使人变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现象,无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一般情况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个要素:就餐时间、营养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
Ⅲ 大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营养现状
1、能量摄入基本满足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膳食营养摄入情况显著改善。研究表明,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大学生的能量摄入比较充足,体格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身材也有倾向高大化的趋势。
2、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
由于普遍水果、蔬菜等摄入量较低,大学生许多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缺乏。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不足,缺钙现象较为严重,甚至一些大学生的钙摄入量只达到标准的1/2。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与大学生满足自身需求和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营养不相匹配。
3、忽视早餐现象严重
各类营养调查均表明,大学生在日常饮食中普遍存在不吃早餐、不按时吃饭及忽视三餐质量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早餐质量较低,营养含量不足。营养丰富的早餐对大学生保持充沛体力和完成学业至关重要。
4、不良饮食行为普遍
大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如挑食、偏食等。很多大学生爱吃零食、不爱吃主食、爱吃油炸食品等。过多食用零食不仅影响正餐,还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损害健康。同时,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学业负担、不重视营养膳食等因素,使大学生营养状况失衡更加严重。
二、影响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因素
1、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营养不良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高热量饮食模式易引发疾病,而低运动量的日常生活与大学生肥胖有关。
2、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大学生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可能营养水平较低。大学期间,家庭经济状况限制了膳食结构,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
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大学生身体状况和营养水平。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父母的体重有关,尤其是母亲的肥胖程度对子女有明显影响。
4、其他因素
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家庭的子女数量影响其营养发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大学生营养状况普遍良好。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营养状况通常较好。
提高父母营养知识水平是改善大学生营养状况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