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❶ 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你信了吗
日前,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7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向左转|向右转
毫无疑问,该就业报告信息丰富,不可能只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单项统计。然而,许多媒体却将其简单浓缩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走俏,就业率超过本科”。新闻一出,不仅本科院校不屑一顾,就连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老师、学生们也普遍感到无底气,许多读者甚至因此对相关评估结果不信任。
难道真的是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出了问题,而导致最终得到的数据不真实?显然不是。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统计数字,2017届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到735.8万人。此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是基于对2017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为30.6万)毕业半年后,以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约26.4万)毕业三年后的调查问卷。针对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这样的样本覆盖率显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向左转|向右转
问题出在对数据信息的解读上。多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形势很好,但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为了走出生源危机,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不得不加大对职业教育以及本校形象的宣传力度,而就业率便是首要的“亮点”指标。为了显示自己“厉害”,光说就业率高,就是高到百分之百也未必有人信。于是,许多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与本科院校作比较,如“新生入学成绩超过二本”“毕业生被企业抢订一空”“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等,以特别显示高职院校非常“厉害”。如今,该就业报告被媒体简单解读成“高职院校毕业生比本科生厉害”,虽然会被正在面临招生之困的高职院校广为转发,但实际宣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现实问题无法绕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未必就代表就业质量高;眼前的就业率高,无法表明高职生与本科生的职场“天花板”谁高谁低;就算就业率较高,但也显示不了流失率、成就率谁高谁低,等等。正是有了认知上的这些疑问,人们才不会轻易相信那些愚民式的忽悠。相反,这些断章取义式的宣传,不仅会伤害媒体的公信力,也让职业教育屡屡“躺枪”,从而加剧生源危机、认可度危机。
向左转|向右转
对于宣传大学生就业一类的综合信息,媒体一定要走出简单比对就业率的误区,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编写以偏概全式的标题和制造“重大”新闻。就业率的研发方和发布者需要提前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剖析出有价值的综合信息,然后通过媒体实事求是地公布于众,以引导社会各界真实、全面地认识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尤其是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就业政策创新、人才政策调整、城市容量布局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诚然,高职就业率比本科院校相对稍高,这是事实。我们在宣传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时,既不要渲染,也无须回避,只有实事求是地全面呈现,才能有效引导人们对职业教育产生理性的认知。
❷ 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怎样
1、北大清华毕业生走向
根据北大2018年的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情况来看,毕业生的走向情况如下。
根据清华2018年的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情况来看,毕业生的走向情况如下。
由上面两个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北大清华的别野生走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差异较大,本科生以升学为主,研究生以就业为主。
本科生都有大约75%的人选择了深造,直接就业的不到四分之一;硕士毕业生两校大约都有90%的人选择了直接就业;博士毕业生,北大就业的约有70%,清华为55%,北大就业比例明显高于清华。
2、从就业走向看,北大毕业生进入的单位性质及地域情况
单位性质,以国有企业及机关单位占比最大,分别为28.78%、20.57%,这类单位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毕竟国企及机关工作稳定,待遇往往也不错。
其次,是三资及民营企业,合计占比约25%。
再次,是事业单位,包括大学、中学及科研单位等,共计占比超过20%。
北大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不出意料地,北大毕生的走向依然是更倾向于大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北京占比最高,达到39.47%,广东的广州及深圳占比也很高,合计20%左右,上海占比6.2%。
(2)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扩展阅读:
清华毕业生进入国企及机关、事业单位占比超过一半,地域方面也是一线城市占比很大,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与北大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清华毕业生进入三资企业、民企的比例明显高于北大,合计占比大约40%。这是因为北大以人文社科为主,就业相对更偏向于选择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而清华以工科为主,进入三资企业及著名民企(比如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的人更多。
总体来看,北大清华毕业生以大型国企、机关、大学、科研院所及著名的民企为主要就业单位,就业地域以一线城市为重点。
❸ 不知道怎么填志愿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日前发布。大学生总体就业率状况如何?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分别是什么?就业的主要行业、职业、雇主、地区变化怎么样?
记者为正在填报志愿的学生们进行了梳理——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9%)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91.6%、91.7%)基本持平。其中,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6届(91.8%)基本持平,近六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91.5%)略高,近十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图为2015~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735.8万估算,2017届大学生中约有21.3万人选择了创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大多数(本科为86%,高职高专为84%)。
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中原区域经济体(4.9%)。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2.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2.3%)。
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与2013届(46.2%)基本持平;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5.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3届(46.8%)略低。三年内,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市场,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本报告基于麦可思公司2018年度的大学毕业生跟踪数据而撰写,反映了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和公开发布。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研究,从2010年开始,连续九年对之前跟踪过的全国2006~2014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跟踪,建立了2006~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麦可思研究院供图)
❹ "北上广深"本科生就业比例如何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9%。从近5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
《报告》指出,从近5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3年后离开的比例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2015~2017届的比例分别为28.2%、32.0%、35.6%,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来源:中国青年报
❺ 近三年大学生就业数据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民营企业/个体”已连续多年成为斗圆衡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雇主类型,2016届至2020届本科生中毕业半年在此类用空做人单位就业比腔答例分别为53%、53%、54%、53%和52%,近五年基本保持稳定。
❻ 大学生“慢就业”背后的现实是什么样的
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已经接近尾声。在拍过毕业照,聆听了毕业致辞后,毕业生们开始打包行囊,走出校园踏上职场。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慢就业”等新问题日益凸显。有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选择旅游开拓视野,或者在家思考人生等等,总之,没有及时踏入职场。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在2018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比例达6.99%。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对于一些以不合时宜,失去生命力的专业,高校也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以免出现让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等,创造更多高层次和更高质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人社、教育、高校等部门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适合他们成长需要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因此,面对“慢就业”不能一味苛责毕业生懒惰,不努力,归根到底,还是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岗位。
来源:长城网
❼ 2011-2019我国全日制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三年行业留存率
2011:是69.1%
2012:是68.4%
2013:中国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
2014:有80.6%
2015:就业率为70%
2016:82.4%
2017:85%
2018: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1.5%
2019:93.27%
报告显示,2019届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本科:25.8%,高职: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
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19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从城市分级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
另外,“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5届的28%上升到2019届的38%,与一线城市(平均68%)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籍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为天津、苏州,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