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文化
『壹』 简述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
因为体育活动能让我们进一步丰富育人内涵,强化育人成效。”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个功能不言自明;诸多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大脑,增强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活跃程度,延缓衰老;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带来整个人气质的改变,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远足或者骑行,我们可以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感的同时,舒缓压力、消除烦恼。而且,喜爱体育运动的人,总能用一颗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身边的一切,这都有助于塑造人的基础性格,倡导现代体育精神中的包容理念,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使他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同时,懂得与他人共存,进而更为积极地应对人生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到‘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人全面、健康地成长,而且要把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终身受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体育锻炼能让孩子具备更多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即便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热爱体育运动的孩子会靠自身努力积极解决问题。就拿‘挂科’来说,这个事情放在整个人生的维度来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碰上以后怎么面对、怎么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可以为他们树立一种健康的、不畏惧失败的心态,能够以更加积极、阳光、开放的态度看待自己周边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格素质的养成。”
『贰』 什么叫校园文化和大学体育 两者有什么关系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性的一种导向性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 发展 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积极行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 教育 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既有严谨的 科学 方法、健全的组织结构,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该系统应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居于主导地位,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它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中间层面,它既是校园体育的组织形式,又是体育意识的体现,涵盖了体育教学、科研、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管理、业余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1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键是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对体育的兴趣,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它可以转化成为体育活动的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推动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加运动实践,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效果作出积极评价,适时运用表扬等手段来巩固强化学生形成的锻炼习惯。同时要因势利导,形成以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为榜样,提高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不失时机地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锻炼中形成稳固良好的心理需要和锻炼习惯。
2多种途径
全面实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学校体育课、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多种途径、全方位实施,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学校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此外,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体育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良好的体育氖围中,师生会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另外,大学还应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如运用标语、图展或开展各种体育知识讲座等,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提高师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