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2015级博士
❶ 甘肃省有哪些好大学
1,甘肃四大名校之兰州大学。
历史与定位:创建于1909年,百年名校。中国知名重点高等学府,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大学,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985,211和双一流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授权单位,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高校,学科自主权自主审核单位,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排位参考:软科排位全国第52位,校友会排名全国第31位,办学层次为世界高水平大学。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州大学现有在校生34257人。教学科研人员2228人,两院院士1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长江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拥有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❷ 兰州有哪些高校
1、兰州大学
甘肃政法学院(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是一所省属本科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为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院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院校和教育部确定的地方院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2)兰州大学2015级博士扩展阅读:
兰州,简称“兰”,是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我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2016年,兰州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06万人,比上年增长6.35%,在校研究生3.1万人,增长5.66%;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78万人,增长3.56%,在校学生31.89万人,增长1.22%;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9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29万人,增长5.52%;普通小学招生3.76万人,增长4.61%;特殊教育招生33人,增长6.45%;幼儿园在园幼儿11.28万人,增长47.65%。
参考资料:网络-兰州
❸ 甘肃大学排名
甘肃大学排名: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部分学校介绍如下:
一、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位列“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
学校榆中、城关两个校区占地3544.32亩,下设44个教学科研单位、103个本科专业;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兰州大学
网络——西北师范大学
网络——兰州交通大学
❹ 兰州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的医学怎么比较啊,谁强一点
你好!前者是985,211重点大学,后者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不是一个级别。但是前者医学院和后者相比,应该是前者稍弱,比较下师资及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10月,兰州大学医学院(含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约7049人,其中,高级职称889人,中级职称1248人;教授146人,副教授269人;博士生导师70人,硕士生导师334人;主任医(药、护、技)师291人,副主任医(药、护、技)师415人。截至2015年10月,兰州大学医学院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
后者,截至2014年4月,该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73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8.72%,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1356人。截至2014年4月,该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共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建立了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这样比也不能就一定说明哪个好,根据你的情况选择吧!
❺ 兰州大学医学院多少分
兰州大学医学院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各省不同。兰州大学2013年份录取分数线为489;2014年份录取分数线为516;2015年份录取分数线为475。2020年兰州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请参照往年,具体以官方公布为准。补充兰州大学医学院发轫于1932年成立的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1946年并入国立兰州大学,1954年独立建院,成立兰州医学院,2004年与兰州大学合并,2014年学校重组了兰州大学医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兰州大学医学院设6个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9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工约7049人,全日制在校医学类本科生5442人,研究生1708人(博士生171人、硕士生1537人)。
兰州大学医学院招生要求1、录取考生必须填报有兰州大学医学院志愿,且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按照院校志愿分数级差的办法予以录取。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第一次投档后计划未完成时,可参加所在省份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2、身体健康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3、男女比例要求:各专业的录取不规定男女生比例。4、外语语种要求: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英语、信息科学类、生物科学类、医学类专业和国防生计划专业采用英文版专业教材授课,上述专业建议中学阶段学习英语的考生填报,其余各专业外语语种不限。
❻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科研发展的具体目标
1.力争3-4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5年内恢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全国教育界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2.围绕“西部地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逐渐形成中国西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理论阵地和特色研究群体。
3.力争5-10年培养、引进6-10名在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建立一支在国内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4.着力在西部舆论调查与舆情分析、大众媒介传播发展与西部社会进步、国际传播环境下民族、边疆、三农、贫困等传播领域展开研究,力争在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
5.成立中国西部传媒研究中心、西部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中国期刊研究中心、范长江研究会、西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实现学界、政界、媒介、业界开放式办学,打通“四界”。
6.加强“教学科研实验中心(综合平台)”建设,力争3-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科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水平
(1)2010-2015年,将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学科。
(2)2015-2020年,将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学科。
二、科研平台建设、重点研究方向与课题指南
立足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平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预设的文化传播方向、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以及新闻学研究所、传播学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和院内设置的专业研究所,按照十二五规划、985规划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规划要求,提出以下科研平台建设、重点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指南:
科研平台建设
建设的整体思路:根据我院学科发展、科研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按照兰州大学基层科研组织建设要求和我院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规划,结合我院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设计制定本方案。
(一)满足新闻传播学科发展需要,依托传播学、新闻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三个硕士点,延展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建设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积累并形成我院教学与科研特色,为我院申请一级学科博士点打好基础。
(二)对应本科现有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需要,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要承担传统“教研室”功能,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整体指导下,具体负责本科专业的建设、教学、实验、实习等工作。教育部下一步对应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学、出版学、应用传播学。
(三)对接“新传媒教学科研实验中心”的“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和部分“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项目,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教学、研究与实验中心的功能使用与正常运转要有一个好的结合。“新传媒教学科研实验中心”自成体系、统一管理,采用分别对接、各取所需的方式为基层科研组织的教学与研究服务。
(四)按照实体化运作的原则,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要做到功能作用清晰、职责权利明确。要求承担具体的教学科研任务,制定科研规划,明确目标责任,落实项目指标,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根据教师的专业教学分工和科研方向,采取双向选择、统筹安排的办法,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要做到人员分工到位、适度交叉合作,在坚持学术研究自由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选择与整合,最终形成组织与个人在教学科研方向上的独具特色与集中优势。
(六)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的产生实行自我推荐与学院推荐相结合,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学院聘任的方式完成。所长任期三年,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可以中途解聘。所长及学术研究带头人的人选可以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的人才合作模式。
(七)逐步建设并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积极培养德才兼备、能者为先、奉献为主的教学科研领军人物,随着学院的发展,在工作平台、奖励机制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八)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循序渐进,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逐步拓展新的教学科研机构,以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为主要发展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