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史
①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史国史
1、说理与说事相结合。
知史明志,知史明理。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使广大学生从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中,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守正与明辨相结合。
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首先要做到“守正”。“四史”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方向就是旗帜,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与本质。
②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四史
因为在学习四史可以从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学生简介: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
③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中国近现代史
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大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奋斗史和抗争史的缩影,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
- 了解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的辉煌成就和苦难经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
-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事件和现象对当前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学习这段历史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 例如,通过学习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 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是一部政治史、经济史,也是一部文化史、社会史。学习这段历史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 通过学习历史,大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综合素质。
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④ 大学生为什么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一)大学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
在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提出为高校本科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前,大学本科生曾经开设过《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都是以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但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既是对原有课程的延续,又在教学目的上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在高中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课状况。
高中阶段的《历史》课一是属于文化知识课程,因此偏重于对史实的介绍,涉及内容也更为宽泛;二是受高考文理分科的影响,《历史》课只在高中的文科学生中开设,理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仍停留在初中所讲授的有限的历史常识水平,以至于有个理科学生反映:“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才知道蒋介石和日本人不是一伙的。”教师细问才得知,该生在高中阶段从来没有上过《历史》课。三是高中阶段的《历史》课正处于调整之中。面前在校大学生高中阶段使用的是2003年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其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