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陈诚简介
① 哪一位国军名将在台湾当了“张学良第二”
在近代史上,张学良是独一无二的,但独一无二的命运也常被拿来作类比。
李宗仁,1890年生于广西桂林,1969年卒于北京。李宗仁的地位和影响力比张学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桂系军人的首脑,早年参加同盟会,也算得上辛亥革命元老。作为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他在北伐战役中颇有表现,后历任军政要职。李宗仁作为军人最耀眼的一刻,是在抗战中组织指挥了震撼中外的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跟蒋介石的恩怨纠葛比张学良更复杂,1929年他曾经参与国民党地方派系联合“倒蒋”行动,失败后又接受蒋的领导。1948年4月,他执意参选“副总统”,打败了蒋介石属意的孙科。1949年1月21日,面临内战颓势的蒋介石在多方逼迫下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总统”,但蒋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裁决军政,暗中部署指挥,使李“代总统”受到重重羁绊。1949年年末,“国民政府”迁台,李宗仁以就医理由赴美,未到台湾。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行视事”。1952年1月11日,“监察院”以李宗仁“遽离国土……不顾舆论指责与各方劝阻,弃职离走,希图自全”,对李宗仁提出弹劾,指责李宗仁在美国发表有关“合作政府”之议是在“颠覆政府,危害国家”。1954年3月10日,“国民大会”议决监察院弹劾案,罢免了李宗仁的“副总统”之职。
到底李宗仁为什么滞留美国不到台湾?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说明了理由:“台湾是蒋先生清一色的天下,他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在这种局面下,我如贸然回台,则无异自投罗网,任其摆布,蒋的第一着必然是迫我‘劝进’,等他‘复正大位’之后,我将来命运如何,就很难逆料了。以蒋先生过去对我衔害之深,我一旦失去自由,恐欲求为张汉卿第二也不可得了。”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张学良,但他终究没成为张学良第二。在审时度势方面,李大帅远胜张少帅。1965年,李宗仁返回祖国大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盛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位70多岁的名将与一位20多岁的护士成就了他第三段婚姻。
李宗仁的生命曲线划过了中国大陆、台湾,美国,与张学良类似,但最后的落脚点不同。在这一点上,吴国桢更接近。
吴国桢,1903年生于湖北建始,1984年卒于美国萨凡纳市。吴国桢一直被视为国民党内的“亲美派”,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上海特别市长等职。1949年到台湾后,任“总裁办公室”设计委员。退守台湾之际,声望跌到谷底的蒋介石为了拉住美国的支持,让有着“民主先生”之称的吴国桢继陈诚之后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
对蒋介石来讲,吴国桢只是做给美国看的“民主橱窗”。朝鲜战争爆发后,吴国桢利用价值相对减少。蒋介石着力培养儿子蒋经国的政治势力,动摇了吴国桢的地位。冷暖自知的吴国桢于1953年3月,找了李宗仁一样的理由,健康欠佳,呈请辞职,远赴美国芝加哥。同年11月,台湾当局开始指责吴国桢“套汇美金”“携资外逃”,吴国桢极力澄清,要求当局辟谣,却得不到答复,只好在台北报纸刊登声明(这种声明居然能登出来,可作为了解当时岛内时局的一个参照),要求“政府各界”还他清白。1954年2月16日,吴国桢在芝加哥召开记者会,说明滞美未归的理由,讲到“与政府有关争论的政治情况未变”,“为了争取自由国家的支持,必须在台湾实行民主政治”,“目前统治台湾的政府过于专断”。
吴国桢把话挑明,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态度,引来双方越洋大战。台湾当局立即还击,“立法院长”张道藩痛斥吴国桢“言论狂妄、破坏国家形象”“非法乱纪”。吴国桢干脆直接致函“国民大会”,指摘国民党政府一系列缺失,包括:一党专政,特务横行,干涉选举,逮捕人民,威胁敲诈,人权无保障,言论不自由等。
吴国桢的这些言论,理所当然引起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应。3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指责吴国桢“背叛国家,予以撤职查办”。国民党中常会开除吴的党籍。随后省议会成立专案组,调查吴任职“省主席”期间的贪污渎职罪行。吴国桢此后一直滞留美国直至病逝。
在吴国桢的人生中,离台赴美是关键一步,他算逃出了罗网。否则,按照当时和后来的媒体评论,他也是“欲求为张汉卿第二而不得”。
真当了张学良第二的,是和李宗仁同为名将的孙立人。
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庐江,1990卒于台湾台中。如果说吴国桢是政界的亲美派,孙立人便是军界的亲美派。他不幸遭际的根源除恃才孤傲外,还在于他的军旅起点不是黄埔。与吴国桢一样,孙立人1923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系,后进入弗吉尼亚军校(一说西点军校)学习军事。1927年,回国加入军界。1941年他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在仁安羌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打得漂亮,成为声名大噪的“抗日名将”。抗战胜利后,他先后任“东北绥靖副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陆军南京训练营总司令”等职。他率领新一军在东北与人民解放军展开拉锯战,战后受杜聿明排挤离开,却也成了东北战场上唯一没被解放军击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49年,孙立人出任台湾防卫总司令,1950年升任陆军总司令。
在大陆,在台湾,孙立人不断得罪着大批黄埔系将领,更严重的是他不赞成部队内的政工制度,直接向担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的蒋经国挑战。他与美国顾问团团长蔡斯关系密切,也引起猜疑。1954年,孙立人被调任荣誉性虚职──“总统府参军长”。
1955年8月20日,孙立人的部下郭廷亮少校被指为“匪谍”,预备“兵谏”,涉嫌叛乱,孙立人遭到牵连,罢去“参军长”职务。此事受牵连者高达300多人,有35人被以军法起诉。孙立人被视为“侧面鼓励”部属,企图进行“叛乱活动”。此后,孙立人被长期软禁于台中,直到蒋经国过世后的两个月(1988年3月20日),才获得人身自由。孙立人获得彻底“平反”是在2001年,“监察院”通过决议,称此案是“被阴谋设局的假案”,此时他已去世10年。
被称为“张学良第二”的孙立人被软禁了33年,这跟张学良本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这位少帅的囚徒生涯是54年。虽然四个人的命运都被蒋介石的恩怨情仇所左右,但三个“张学良第二”与张学良不同,他们都曾被美国当做替代蒋介石的人选,吴国桢和孙立人还威胁到蒋经国的地位,犯了大忌。张学良还跟他们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活得最长,整整活了100岁。
② 吴国桢主要经历
吴国桢早年接受了卓越的教育,他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积累了深厚的基础,随后赴美国深造,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学术和政界,他都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湖北省税务局局长等重要职务,其中最显赫的包括蒋介石侍从室秘书和重庆市市长,以及外交部政务次长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等。
当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为了获取美国的支持,1949年12月,蒋介石委任吴国桢接替陈诚,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然而,这段任职并未持续太久,1953年4月,他以健康问题为由辞职,选择远赴美国。在美国,吴国桢过上了寓居生活,投身于教育和写作事业,他的生活轨迹在此后发生了转变。
1984年初,吴国桢接受《蒋经国传》作者江南的采访,这段访谈中,他披露了与蒋氏父子,尤其是与蒋经国的过往,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纠葛。遗憾的是,1984年6月6日,吴国桢在美国病逝,他的生平故事在访谈中得以延续,尽管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的影响并未因此而消逝。
(2)清华大学博士陈诚简介扩展阅读
吴国桢(1903-1984),字峙之。湖北建始人。早年先后入南开中学、清华大学学习,毕业后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长(1946.2-1949.3)。曾任蒋介石秘书。1949年4月去台湾,历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因与台湾蒋家父子政见不一,1953年5月“请假赴美”,从事教育与著述,1954年被蒋介石明令撤销其政务委员职务、开除其国民党籍。
③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
生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拓展资料:
个人成就: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人物评价: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