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的幸福观

大学生的幸福观

发布时间: 2025-04-25 11:55:09

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拆祥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

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2、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旅弊搏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

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

3、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

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

4、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

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卜磨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

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

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榜样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去感染广大民众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与此同时,引导人们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助人为乐,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

这种幸福观虽简单却纯粹,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协调,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Ⅱ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要学会知足常乐:要想树立正确幸福观,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只有懂得知足,用户才会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2、保持积极的心态:要想树立正确幸福观,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总会度过难关的。

3、多想想别人对用户的好:要想树立正确幸福观,要学会多与周围的人沟通和交流,多去想想别人对用户的好,这样才会更加投入的去回报社会。

(2)大学生的幸福观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学会遗忘。过去只是一张用过之后又被抛在风中的纸。既已用过,又何必怜惜,既已抛开,又何必回首,并不想否认昨天,只是认为昨天不应该成为今天甚至明天的负累。不过,如果你是举重冠军的话,这一点可以不注意。

经常大笑。运动是生命的加油站,这一类的话,我们实在是见得多了。而笑是发自生命内部的一种全身运动,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大笑看起来也许会有些张狂,却是最豪爽,最过瘾。

Ⅲ 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矛盾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腊源幸福是一个悉迅总体性范畴。幸福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标准。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我们要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德性和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3、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处理问题的方法:

1、增强人格适应能力

人格适应是指在个体的人格发展与成熟过程中,其人格特质与社会环境变化、身心发育等密切关联,保持和谐一致,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态势。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影响人格适应的因素除了友谊关系,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友谊关系可能与其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把友谊关系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其对人格适应的作用,可能更有意义。

2、学生应学会自我减轻压力

一般来说,应对压力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睁局此种是着重于问题的应对,即当事人估计环境情景以改变现存的个体—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着重于情绪的应对,即当事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那个场景。

Ⅳ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得失观

1. 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得失观时,应当保持心态平和,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面对挫折,要勇敢地站起来,面对成功不沾沾自喜,面对失败不气馁。
2. 得失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处理得失问题,既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际应用,也是这一规律在处理具体得失问题时的一种体现。
3.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生活价值目标会导致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受到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它也会显现出特定的阶级特征。
4. 在伦理学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对幸福的本质、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内容以及实现幸福的途径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将道德与幸福对立起来,或者认为幸福在于实现理想的天国生活,或者主张禁欲主义,认为追求物质享受是不道德的。
5. 宗教道德的幸福观通常要求人们忽视现实世界的痛苦,转而追求理想的天堂。在中国历史上,宋明理学将追求物质幸福视为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相悖,因此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6. 这些将幸福与现实追求相对立的观点,在实践中往往要求劳动人民忍受社会不公平,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而旧唯物主义思想家则肯定了人们追求幸福的道德意义,甚至将幸福与道德等同起来,提出“幸福就是德性”的观点。

热点内容
北京大学李琦教授 发布:2025-04-25 17:24:21 浏览:68
大学学生给老师的建议 发布:2025-04-25 17:16:45 浏览:894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2014年招生 发布:2025-04-25 17:14:55 浏览:131
新加坡国立大学宿舍sh 发布:2025-04-25 17:12:46 浏览:503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王红兵教授 发布:2025-04-25 17:04:28 浏览:803
河北工业大学户籍科办公时间 发布:2025-04-25 16:55:25 浏览:835
2015年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发布:2025-04-25 16:30:58 浏览:689
我的大学教授 发布:2025-04-25 16:23:24 浏览:134
美国二战空军大学 发布:2025-04-25 16:21:06 浏览:504
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地址 发布:2025-04-25 16:19:34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