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专区 »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邓云洲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邓云洲

发布时间: 2024-08-25 04:51:49

① 广大附中高中如何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50年,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中学,广州市属重点中学。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1950年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洪学智上将创办。1956年易名为“广州八一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广州市第五十三中学”,1981年转办“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0年始更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1994年,学校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含初中部),2900余名学生和200余名教职工。学校荟集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1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6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9人,比例为46.8%。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保障。近十几年来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社会上享有盛誉。
我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管理
1、“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
在长达57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逐步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办学理念是我们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在办学目标上突出“优”(教学质量、校风优)、“新”(办学理念新)、“高”(品位高)三大特色。为实现这一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面向全体。”为了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我们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构建“启发、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培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学校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的广泛实践,逐渐形成了我校“启发、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努力践行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真正得到落实,不断提升我校的教学水平。
2、落实新课程理念,制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合理规范制定了《广大附中课堂教学常规》、《广大附中教师教学事故问责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评价工作条例》、《新教师培训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要求,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选课指导和管理制度、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和学科考核评价制度等,学生选课、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都有章可循。教师考核评价以教师自评、结合学科组、学校领导的评价、学生的民主测评共同形成,促进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注重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
学校制定了《广大附中课程发展规划》,从课程改革、发展规划及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参加的学生达到100%。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邓云洲校长担任组长;虞力强副校长任副组长,组员有学校各部门主任、学科组长、教师。他们分别负责课程研究与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教师的安排、教室的配置以及后勤供给保障工作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建立科学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在课程设置上,立足我校实际,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突出高中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潜能性特征,建立既有特色又充满活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新课程设置与实施体系。现已开齐国家所规定的必修、选修基础课程、非高考科目如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与美术,也全部以课改要求开齐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重基础、多元化、有层次、可选择、综合性”等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开设“特色类”、“竞赛类”、“活动类”三类校本课程,特色类如艺术科组: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开设“鉴赏、绘画”模块教学,以发挥学生各自个性与特长,培养他们对美术动手能力,从各个方面让学生去感受美术、体验美术,体育科组利用教师本身的专业特点,在学生选课和活动课中开设了“三人篮球”、“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英语科组以教学内容的整合, 向学生提供“中国之旅”、“英文写作”、“语法专练”、“英文电影欣赏”等,。语文科组以主题“我的未来不是梦”引导学生关注、探究、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化学科组开设的:《化学博士讲坛》、《身边的化学》、《我与化学》、《家庭化学实验100秒》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内课外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竞赛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英语、语文等学科的竞赛辅导课。每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达几十门次,编写出版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美术、地理等学科的校本教材几十本,开发了人文学科的课程拓展类校本课程,满足广大学生开拓知识视野的需要,培养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例如,我们开发的文科课程拓展类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国诗歌史概述》、《广大附中的人文环境》、《黄华路的昨天与今天》、《电影艺术欣赏》等。这些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了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学生选择性、发展性、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活动课类丰富多彩;学校每年设立了科技节、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本学年我校还成功的举办了广大附中首届数学文化节,充分展示了学生才艺和能力。三棋社、桥牌社、汽车模型社、英语社、影艺社、机器人科技社、文学社、武术社等社团活动,大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保障
1、继承军队光荣传统,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来抓,坚持“综合培养、择优引进、优化组合、超前培训”原则,始终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紧紧抓住“塑造良好师德,提高专业水平,维护教师权益”的主题开展工作,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现代教育理念、爱岗敬业、以从教为荣、有教学专长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队伍。学校213名在岗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171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6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9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市各学科带头人35人。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还建立了一套促进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激励教师的发展,注重以情感为纽带,用高尚的精神感染人,用真实的事例教育人,用真诚的情感凝聚全体教职员工,对教师予以欣赏、关爱,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健全教师梯度式培养制度,建立起“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教师是学校的根本,要确立以教学为学校中心的观念,就必须把教师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对优秀教师进行政策倾斜,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外出考察等方面要优先考虑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教师。学校不仅在物质奖励方面有所倾斜,而且在精神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每两年一次进行“十佳教师”和“十佳班主任”的评选工作。在评优评先方面分层次,如“特殊贡献奖”、“杰出员工”、“教坛新秀”等等,切实做到“树正气”“树榜样”,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教师昂首做人。使每个教师都切实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从而勤奋地、创造性地工作。近年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需要,我校制定了“三级人才培养工程”,即新教师实行“园丁工程”,用师徒结对方式进行培养;年轻教师实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级教师实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的品位。通过各种专业培养,我校教师结构得到优化,已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19位,初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业务优良、师德高尚、深得学生和家长信赖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名,省级教育专家4名,广州市名教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16名,省、市教坛新秀10名,广州市语文、英语、数学学科十佳教师6名,市、区中心教研组成员30余名。
2、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水平上新台阶
学校把加强教师教育科研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一环来抓,并通过请教育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促进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从而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近年来,我们邀请了一批名校校长、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来我校讲学,包括华东师大霍益萍教授、应俊锋教授,广州大学张人杰教授,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等,拓宽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内容的了解。
同时,学校还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近距离”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校邓云洲校长通过《剖析身边案例,遴选科研课题》的专题讲座,以我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个案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研的方法,即:在教学困惑中寻找落脚点,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在学科特点中寻找切入点,在成功经验中寻找升华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在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近年来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以科组长、学科备课组长为主的教学论文交流会,互相学习学科之间、备课组之间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并编写出版了《广附教学论文集》。
几年来,我校参加市、区以上公开教学展示活动的教师近百人次,承担观摩教学课100多节,并在学校内开展了各种主题性的教学研讨活动。
2003年的“开门求教”活动,这是我校面向全市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不是展示和示范,而是求教,希望借助于专家、同行的优势,为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设“专家门诊”。
2004年的“学习•研究•育才”,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风采展示”、“教学成果荟萃”和“科研论文交流”等系列活动,探索“学做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学生”的途径。
2005开展了以“研究•合作•发展”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把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改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现教学相长的互动效应。
2006年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研讨活动,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由于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各教研组结合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集体攻关。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化学教研组进行了“改进实验教学”的研究,外语教研组开展了“拥抱外语世界”的教学活动,体育教研组进行了“选修课教学”的研究。这些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紧贴教学实际,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而且有利于成果的转化,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
根据学校办学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包括课程培训、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培训和专题讲座等培训内容。目前已开设了“师生沟通艺术”、“有效教学研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人生预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课改介绍”、“FLASH动画”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等自培课程及项目。 这样的校本培训有利于培训内容、方式的共性要求与个性需要的结合,教师发展的长远目标与近期需求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对整体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素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省、市获得的各类奖项达214项,出版、编辑各类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研究三项,省级课题二项,市级课题20项,各级教育学会课题20余项。
3、完善教学基础,严格按新课程要求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现拥有合理的校园布局和完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校园占地面积26695平米(未含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城高中校区),生均占地10.68平米;校舍建筑面积35190平米,生均14.08平米;绿化占地16017平米,绿化面积达校园面积60%以上。教学区、图书馆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楼高九层的教学综合楼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功能齐备,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学校设有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制作演播中心,计算机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地理、历史专用室,天文馆,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室。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100%。图书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和藏书室,藏书139529册,生均藏书53.8册,各类教参、工具书64302册,各类音像资料4327件、计算机教学软件数量和种类都能满足教学需要,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完备,有200米环形跑道和游泳馆,体艺馆内设有乒乓球场、排球场、篮球场、体操馆、灯光网球场等等。为了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建有千兆主干校园网,建立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和现代办公管理系统,全部教室装备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络联通广州市基础教育网,并与学校各部门联网,充分应用于教学管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教学环节。教师人人配有手提电脑,各科组办公室配有台式电脑,计算机网络教室对学生全天开放。
三、教学过程
1、狠抓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建立健全了校长、教务处、科级组、备课组四级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发挥科组和级组在教学实施方面的重要作用。常规教学的正常运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每个学期开学初,教导处都要求科组组织教师学习《广大附中学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岗位职责”,要求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制订科组、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各科组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组织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并认真做好记录。教务处定期检查“科组活动记录情况表”、“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不少备课组应用电脑备课,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高了效率,部分教师还编写了大量电子教案和课件。在考试方面我校参加了广州市中学的“十校”学期联考,通过评卷和分析工作、与兄弟学校交流与反馈,对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导处每学年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本学科教师听高中毕业班教师的课,课后科组进行评课并将评课结果报学校。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全校性评教评学活动,对成绩优秀的备课组,学校给与表彰和奖励。
2、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建立并实施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制订了“广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学习记录表”,做到既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作业质量等都作为评价指标。新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差异及不同发展需求,各学科教学评价都按省制订的方案和标准进行,各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自己学科特点,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在教师评价方面,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理念,不唯学生学业和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业绩,而以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教师;采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以促进教师反思与提高,通过“定性”以实现“以人为本”办学理念。我们还建立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打破只关注教师课堂行为表现,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每学年由学生填写“学生评教调查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每学期召开一次各班长、学习委员及部分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本班教师教育教学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及建议,学校及时反馈给教师。
3、“以生为本,以生为主”,构建立体、多元的德育平台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生处主抓,校团委协助,以年级组长、班主任为骨干,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德育论文专题交流会。我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学校师生长期受到人民解放军优良作风的熏陶和影响。所以,五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着“纪律严明、作风高尚、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优良的办学传统;“校风好”成为我校的金质招牌,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美誉度。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追求,确立了“端庄品行、健全人格、诚信守法、富于理想”这一德育目标,形成了以活动为教育载体的德育模式,强调“知、情、意、行”结合,把德育目标落实、分解到各项活动之中,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建构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我们要求德育工作队伍本着“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关心”五心来展开工作,每学年针对德育工作实际,对德育工作队伍进行专业培训,逐渐建立起了一支德才兼备的、精力充沛的、富有战斗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我校的德育工作模式,本着三个“三位一体”来展开。一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网络,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进行沟通,成立了家长学校,请来专家定期进行授课,建成了各种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师生经常深入到社区,孤儿院献爱心,做好事,省市多家媒体都曾对我校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德育给予了报道和宣传。二是实施“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情教育。通过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感恩的品质,通过友情教育,培养学生交往、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爱情教育渗透青春期健康知识,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三是通过“三个渠道”即校园文化、学生社团、专题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开办了每月一次的“博士讲坛”,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此一创举得到了广州市八家媒体的充分肯定,他们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学生自行组织的“校园DJ大赛”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的活动在我校全面开展,如“动漫社”“摄影社”“华英社”“天文社”“管乐队”“街舞社”等等;我校的合唱队和舞蹈队,连年获广州市一等奖,合唱队还获邀到星海音乐厅作荣誉汇报演出;校朗诵队获“广州市首届古诗文朗诵比赛”特等奖。为了建构多元的校园文化平台,我们开办了“一台、一站、一报、一室”――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广大附中校报、心理辅导室,目前已成为营造校园德育氛围的的重要文化平台。
通过“三、三制”德育网络的建构,我校德育工作呈献了崭新局面,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德育研究成果《守望精神家园》、《成长的声音》等已正式结集出版。几年来,我校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平均在99%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平均在96%以上。
四、教学效果
1、适度减轻学业负担,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校严格规定基础年级布置课外作业的时间;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不超过40分钟,其它学科不超过20分钟,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业焦虑情绪,减少考试次数和科目,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每天让学生有一节活动课时间。学校还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走廊和教室设置名言警句牌,教学区、图书馆、生活区设立多个宣传橱窗,定期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校园活动掠影、最新国内外重大事件,学校电视台、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新闻及学生稿件,整个校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有效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教学、科研均结出累累硕果,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齐飞,全面发展。近几年高中毕业会考和各种学科测试成绩均处于广州市前列。高考连续16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比特等奖或一等奖。2003年,我校的高考成绩实现历史的突破,重点大学上线率达 56.1%,本科上线率达 95.5%,有3人取得总分800分以上的高分,有78人总分超过700分;其中范妍同学以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肖穗君同学以总分868分创学校记录,并以892分的好成绩获得全省综合科单科第二名。近三年来的高考,我们克服了扩招和生源质量下降诸方面不利的因素,三年毕业生上本科人数均超过85%,上重点本科线超过33%,每年高考单科排在全省100名内的人数均超过20人次,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5-2007各年高考上线情况
年数 人数 重点
本科 百份比 本科
A 百份比 本科
B 百份比 备注
2005 403 142 35.24 318 78.91 343 85.11 总分700分以上31人, 单科800分以上8人
2006 578 140 24.22 371 64.19 448 77.51 总分700分以上35人,单科800分以上7人
2007 530 141 26.60 353 66.60 448 84.53 总分605分以上43人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出了丰硕成果
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多彩,共成立了59个活动小组,充分开发了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学生在各学科各级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384项。我校在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瘐紫林等同学分别取得了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的骄人成绩。在2007“WRO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广州南沙)初中组步行机器人越野障碍赛我校获一等奖(2项);并在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车辆模型锦标赛”分别获得第6名、第7名、第8名的好成绩。我校的合唱队和舞蹈队,连年获广州市一等奖,合唱队还获邀到星海音乐厅作荣誉汇报演出;校朗诵队获“广州市首届古诗文朗诵比赛”特等奖。我校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对群众体育工作十分重视,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已蔚然成风,校羽毛球队、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多次在省市各项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我校学生绝大多数举止文雅,行为端庄,修养好,能力强,素质高,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我校向许多高等院校输送的学生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所在高校认为他们素质好、能力强,不少学生在高校担任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干部。这与母校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全面基础有着密切联系。
五、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过程,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升华过程。在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我们肩负“前导”、“规范”、“辐射”的办学使命。近年来,我校虽然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
1、大学城新校区尚未建好,目前的校园占地面积较小,致使高中、初中未能分开办学,学生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不足。
2、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突出,教育教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以实现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标。
3、我校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名教师还不够多。
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是:继续争取广州市政府、市教育局、广州大学等上级部门的支持,按照国家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重实践”、“抓研究”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层次。进一步探索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新途径、新模式。在“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继续加强与省市兄弟学校、国外友好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把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建设成为示范性突出,辐射性强的优质基础教育基地。
对照《广东省普通高中学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我们对三年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客观的自评,自评结果为:教学管理24.5分,教学保障25分,教学过程为24分,教学效果25分,自评总分为98.5分。据此,我们认为,我校已达到《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的“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的条件,现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请各位专家、领导评估。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2008年10月

② 广州大学附中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首批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是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学校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俗称“八一中学”),后曾在70年代更名为“广州市第53中学”。1981年,该中学与广州师范学院合作,成为其附属中学,故更名为“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广师附中”,“广附”);2001年,广州师范学院合并至广州大学,“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广大附中“,“广附”)。

2010年,广附迎来了50年校庆,全国政协叶选平副主席、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将军为学校亲笔题词。

中文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简称:广大附中,广附
校训:砺志、勤学、求实、创新
创办时间:1950年4月
类别:公立中学
现任校长:邓云洲
知名校友:黄文钊等
所属地区:广东广州
主要奖项: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联合国教科文项目实验学校
学校前身: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
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现代学校
分享
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本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黄华路6号,隶属于广州大学的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州市市属重点中学。

办学历史

学校创办于1950年4月,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是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随军南下而先后设立的四所子弟学校中的最后一所。追溯其前身,有如下三所设于不同地域的学校:最早是1948年5月,在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由林月琴同志任校长;1949年随军至天津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由余慎同志任校长,林月琴同志改任名誉校长;同年8月,随着四野渡江南下,学校也迁到汉口,年底由王长德同志任校长,50年4月该校正式命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

2010年5月,广大附中大学城校区正式落成,自此,广大附中由黄华路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两校区组成。

2011年,广大附中金沙洲校区落成。

变迁

六迁校址,十易校名

校名

起止时间

校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

1950年3月至12月

广州东山区达道路

广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

1951年3月至1952年8月

广东韶关十里

华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

1952年8月至1953年8月

广州沙河鸡颈坑

中南军区第二小学

1953年8月至1955年2月

广州石牌玉泉山

广州六一小学

1955年2月至1956年8月

广州八一小学

1956年8月至1958年8月

广州黄华路

广州八一中学(注)

1958年8月至1964年8月

广州市八一中学

1964年8月至1968年8月

广州市第53中学

1968年8月至1981年8月

广州师院附属中学

1981年8月至2000年10月

(注):当时中学辖下有两所小学:附一小设在黄华路八一中学校内,附二小设在东山达道路。即今日广州八一学校。

③ 广大附中国防班好吗

广附国防班是一个很好的班级,与普通班相比,国防班每个星期会多一个单元的军事训练,增设军政理论、国防科技等与军事相关的课程,并且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教官雷鹏俊说,由于学生以学业为主,准军事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的制度加上柔性的关怀对学生加以管理。

广大附中红色底蕴深厚,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随着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1950年到达广州,培养了26位将军。

(3)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邓云洲扩展阅读:

广大附中办于1948年5月,在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由林月琴同志任校长;1949年随军至天津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由余慎同志任校长,林月琴同志改任名誉校长;

同年8月,随着四野渡江南下,学校也迁到汉口,年底由王长德同志任校长。1950年4月,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是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随军南下而先后设立的四所子弟学校中的最后一所。

④ 广州花都广大附小是公立吗

私立学校。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将在花都滨水新城开办附属小学,小学将于2021年移交接受后两年内开学。广大附小隶属于广附教育集团。

⑤ 邓云洲的介绍

邓云洲,现广州大抄学袭附属中学(黄华路、大学城校区)广州大学实验中学(庆丰、金沙洲校区)校长,年轻教育专家,广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省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市学校教育心理学会副会长,香港公开大学MBA硕士班客座教授。曾荣获广州市优秀中青年骨干、广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⑥ 校长您好 邓云洲校长带你走进“神秘”的广大附中!

校长您好 是 广东广播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教育研究中心 重磅推出的 大型教育类访谈节目。

这是一档由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教育研究中心倾力打造的教育访谈纪实类电视节目。

节目从最具争议、最有价值、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入手, 邀请教育大咖与名校长进行深入访谈 ,挖掘校长背后更多精彩故事,并提供机会给 家长代表与校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互动 ,传递更多教育理念及经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

节目总共26期,每一期都将挑选最具特色的名校长进行访谈,其中,广大附中的邓云洲校长将作为节目的第一期主角。

赳赳广附,不忘初心

将帅云集、英才辈出、桃李天下

第一期

《赳赳广附,不忘初心》

广附邓云洲校长亲自为你讲述

必看亮点一

揭秘名校: 整体教学质量、升学率如何实现大跃进?

特色班级: 深入了解国防班、特色班,助力直通名校

教育KOL: 教育大咖与名校长面对面,高手过招,碰撞多彩教育

必看亮点二

邓云洲校长介绍

11年前,邓云洲是广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硕士生导师,组织的安排让他转身成为一名中学校长。从研究教育理论到要付诸教育实践,邓云洲坦言“有压力”,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把教育家的胸怀和教育理念带进了广大附中。

  个人称号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广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现任广东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广州市学校教育心理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民办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全国十佳卓越校长

  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个人

  广州军区第四届“国防之星”等

必看亮点三

特邀嘉宾—教育界KOL

广州初中家长圈核心人物之一,专注中考政策解读

曾任全国最大家长论坛首席版主

曾走访多所学校并和校长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

教育观点得到众多家长和教育界专业人士的认同

他是“大少论校”公众号的创始人。

“大少”介绍

“大少”热心中学教育事业,常年关注广州中考政策及信息,热心研究分享教育理念及经验交流,擅长数据分析及整理,对广州重点中学的高中情况均有了解和接触,多次受邀出席中考讲座分享。

想要更加深入了解邓云洲校长和广大附中,敬请关注《校长,您好》。

栏目总主办方介绍

主办方: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与智慧校园(广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共同打造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中心旨在从教育领域的不同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及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共享教育经验和观点,并以严谨专业的态度深入现代教育各领域,为更多的用户精选教育教学优质服务,共同促进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⑦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高中部的情况


1.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首批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是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2.学校高中部现有51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和200余名教职工。学校实行专家治校,由广州大学硕士生导师邓云洲担任校长,聚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占教师队伍人数42% 。坚持“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办学目标上突出优(教学质量、校风优)新(办学理念新)、高(品位高)三大特色。


3.学校高考重点大学上线率达56.1%,大学本科上线率达95%以上,800分以上达20多人次,700分以上达300多人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2011年全校本科率高达97%,达全市第一。2005年学科高考进入全省前100名达23人次。学校在教育科研、课外活动、体育竞赛和艺术教育等方面均属市先进行列。先后获“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教育科研项目。是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的实验工作。

热点内容
海南大学海甸专业 发布:2024-11-30 01:38:57 浏览:76
柯南大学教授 发布:2024-11-30 01:36:27 浏览:510
吉林大学教授电话 发布:2024-11-30 01:34:32 浏览:984
复旦大学法学院重庆籍教授 发布:2024-11-30 01:29:40 浏览:59
美国大学offer得多久 发布:2024-11-30 01:18:58 浏览:776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海 发布:2024-11-30 01:17:56 浏览:735
厦门大学知名数学教授 发布:2024-11-30 01:08:43 浏览:571
骆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发布:2024-11-30 01:04:02 浏览:871
本科生选导师注意什么 发布:2024-11-30 00:36:50 浏览:339
上海海事大学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发布:2024-11-30 00:36:01 浏览: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