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专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崇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崇魏

发布时间: 2024-09-01 12:39:48

A. 利辛县王人镇的党支部叫什么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2000年从阜阳划属安徽省亳州市.
利辛县位于亳州市东南部,北邻涡阳,南连颍上、凤台,东靠蒙城,西接颍东区、太和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 33°27′之间。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2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总人口 142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占93.74%。 [编辑本段]自然生态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之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均气温14.8℃,无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时数2223.4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24.7千卡 /cm2,年均降水量823.9毫米。
利辛河渠纵横,道路交织,四通八达,水陆称便。县境内有骨干河道4条、大沟53条,总长750公里,通航106公里,兼收蓄泄渔航之利。西淝河,古称夏肥水,自西北而东南蜿蜒 穿过县境中部;芡河,古称沙水,亦称濮水,自西北而东南逶迤流经县境东部;阜蒙河,1958年开挖人工河道,横跨县境中部;茨淮新河,70年代开挖人工河道,自西而东贯通县境南部。茨淮新河上,阚疃枢纽8项工程结裾联袂,拔地而起,控驭南北,蔚为壮观;两岸青堤绿水,帆船络绎,鸟语阵阵,渔火点点,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县境内有主干线公路6条、支线公路23条,总长 461.4公里。S202线省道,自东北而西南穿过县境西部,阜蚌公路自西而东横穿县境中部,成为重要交通动脉。
界阜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利辛与外界的联系。另有乡村道路412条,总长1581公里,可行驶中型机动车辆。濉阜铁路,直穿县境,设置4个火车站,为运送旅客、集散工农业半成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建置沿革利辛县[1]辖地,先秦分属古胡子国、州来国地。胡、州来先后为楚所灭,遂属楚地。秦置郡县,分属汝阴、下蔡县地。汉,析置城父、山桑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县地。三国、两晋,依汉制。南北朝,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遂分属汝阴、下蔡、浚仪、涡阳县地。隋,复置城父、山桑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县地。唐,天宝元年(742)改山桑县为蒙城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蒙城县地。五代、宋(辽、金),依唐制。元,至元二年(1265)省汝阴县入颍州,遂分属颍州及城父、下蔡、蒙城县地。明,洪武中,废城父县入亳州,废下蔡县入寿州,遂分属亳、颍、寿州和蒙城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于寿州地析置凤台县;雍正十三年(1735),于颍州地析置阜阳县;同治三年(1864),析阜阳、蒙城、亳州、宿州地置涡阳县,遂分属阜、涡、蒙、凤4县地。民国年间,依清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清代、民国旧制。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以阜阳、蒙城之间的公路交叉点之利辛集为中心,分别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利辛县。”同年10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利辛县。1965年5月1日,由阜阳专员公署筹备,组建利辛县人民委员会,析阜阳县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区,析涡阳县阎集、江集、张村3区,析凤台县阚疃、展沟2区,析蒙城县望疃区,共10个区组成利辛县辖区,宣布开始办公。办公地点临时设在阎集区公所院内,同年10月移于今址。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利辛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先秦,为吴、楚边境隙地,屡成陈鏖战所。公元前536年,楚令尹子荡率师伐吴,先于豫章,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乾溪,即今张村铺一带;房钟,即今阚疃集。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境内为晋掩击破秦重战场。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颍州,下蒙城,境内为励兵秣马之野。公元1852年,皖北捻军起义,刘洪立、王之重、江台陵等,相继揭竿竖旗,聚众响应张乐行。公元1863年,捻军主帅张乐行集中20万人马,与清军决战于张村铺。公元1898年,闫好文、要韶等再次聚众结捻,起义反清。
1928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王人、马店、牛拐湾、胡集蒋疃、张村铺建立党组织。1927年2月,张跃祖、李怀恩、邓友莲等,成为境内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4月9 日,在阜阳举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中,中共王人、马店、牛拐湾党支部,组织了数千名农民协会会员参加了起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境内有大批热血青年,投奔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献出了宝贵年华,许多人成为人民解放事业,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有270多人为国捐躯。 [编辑本段]地方资源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以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为主,种植业主要包括麦类、豆类、杂粮、油料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林业主要有桐、椿、杨、桑、槐、榆等树木;畜牧业以养殖大牲畜、牛、猪、羊、兔、家禽等为主;水产业以鱼类为主。
地理位置及交通 [编辑本段]交通利辛县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条件好。现已形成公、铁、水综合运输网络,京(北京)九(九龙)铁路从县域西部穿过。内河航运有茨淮新河、阜蒙河、西肥河。 [编辑本段]农业由于工农业生产较好,交通便利,促进了商贸繁荣。全县有各种商业机构主要经销各种粮油、食品、纺织品、百货、日杂、建材、五交化以及各种农用生产资料等。现有农机、汽车修配、化肥、酿酒、塑料,饲料、针织,制帽、织布、丝绸,造纸、印刷、面粉、食品等工业,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主要产品有建材、丝绸纺织品、筛网、草帽等。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利辛县辖19个镇、5个乡:城关镇、阚疃镇、张村镇、江集镇、旧城镇、西潘楼镇、孙集镇、汝集镇、巩店镇、王人镇、王市镇、朱集镇、永兴镇、马店孜镇、大李集镇、胡集镇、展沟镇、程家集镇、中疃镇、望疃镇、刘家集乡、纪王场乡、孙庙乡、新张集乡 、双桥乡 [编辑本段]著名人物【伍子胥】(前?----484年)名员,春秋楚国乾溪(今利辛县西北部,传说又叫“阴阳城”)人,吴国大臣。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带太子建之子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李黼】字子威,生于元成宗大得二年(1299年),祖籍天官李。其父李守忠官工部尚书。泰定四年(1327年),30岁的李黼在大都(今北京),获廷试第一名,以明经魁多士,授翰林修撰,后转江西行省朗中,入为国子监丞,迁宜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及升秘书太监,拜礼部侍朗。奉旨详定中外所上封事。已而廷议内外官通调,授江州路总管。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五月,罗田贩布人徐寿辉见官吏腐败,法纪荡驰,各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乃率众起兵反元。至正十二年正月已末,义军攻下武昌,逼进江西。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扼守九江湓口城,阻挡徐寿辉义军。二月甲申,义军进抵九江湓口城,分省政事秃坚不花自北门逃跑,黼引兵登城,义军已至甘棠湖,焚西门。继转攻东门,黼转救东门,义军已入城,遂与之巷战,被义军包围,从背后将黼刺落马下阵亡,卒年55岁。其侄子李秉昭(李冕第三子)亦从战阵亡。李黼后月余,朝廷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
【侯宝璋】(1893—1967),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侯广忠】(1953—2004)著名水电专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9年任浙江黄口水电工程处技术员,1961年在新安江水力发电厂工分场任主任,1980年葛电厂水工分场主任、生技处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任葛电厂副总工程师,1990年葛电厂厂长,1991年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得湖北省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获教授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管应朋】(“万人迷”,1932--1991)著名民间花鼓戏艺人,为安徽省花鼓戏“四大名旦”之一,与“一条线”、“小白鞋”、“草上飞”齐名。家居利辛县程集乡管楼村。青年拜师从艺,蓄发梳辫,饰兰花(花旦),名重一方。1956年郭子贵先生整理新编并执导“花鼓戏大走场”,由“万人迷”管应朋出演,先后参加了阜阳地区、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均获特等奖,而后被选调进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花鼓戏大走场”又称“花鼓戏压花场”、“游场”,根据“万人迷”的基本功底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将农村妇女日常生活与劳动动态:喂鸡、簸簸箕、薅草、提鞋、扭腰、闪腰等用舞蹈表现出来,揉合进传统“花鼓戏大走场”中,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富有生活情趣和美感。“万人迷”的身段优美灵动有绝活,扭腰、耸肩,背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节律地颤动如水波荡漾,极有神奇魅力。当年总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曾有多人随后前往涡阳县梆剧团学艺而终不能得其要领。“万人迷”72岁高龄时,主演“九女扑伞”剧目,在全省获得大奖。“万人迷”,出身家境贫寒,系遗腹子,识字不多,悟性高,记忆力强。可演剧目上百种。学花鼓戏,其老师为山东艺人艺名“洋红芋”者。
【孙逸久】(1906—1996)著名农民书法家。阜阳地区书法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他8岁临帖学书,楷书攻研严赵,行草师承张旭、怀素,苦学苦练,锲而不舍,至13岁即有名气,常为凤台县城诸大商号写楹联匾额,署名“淝北尺童”。青年时代,已有相当造诣。其书法功力深厚,技巧娴熟,师古而不泥古,得其神韵而法其自然。不少作品参加阜阳、厦门书法联展,亦被部分报刊采用发表;展出的巨幅草书“寿”字,被收入联展纪念册。1985年孙逸久虽寿高八十,仍挥笔不止,频频泼墨,有4幅作品参加连云港市、阜阳地区书法联展,一部分作品在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巡回展出。郑州黄河碑林有他的“源流天上,气贯中原,泽被华夏”大幅翰墨,挺拔苍劲,蔚为壮观。
【吉鸿昌】(1895.-1934. ) 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汉族,河南扶沟人.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便投到冯玉祥部当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当外国人都在歧视中国人的时候,吉鸿昌在自己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真可谓是爱国名将。
1921年,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伍奢冢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位于利辛县西北20公里,孙庙乡庙李自然村东北500米,老母猪港南岸。遗址呈谷堆形,占地30000平方米。因伍奢冢在此而得名。冢上文化堆积层为38米,冢下为18米(河堤剖面),冢南100米处遣仍土城墙,东西长140米,基宽3米,高出地面半米许,城墙北侧发现有古井,锅灶遗迹等。六十年代,曾发现有石斧、骨针、陶网附、红烧土等。1980年以来,地面采集大量文物标本,经专家鉴定,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物。其上层夹杂着东周至汉代遗物。该处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2004年10月28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禅阳寺】位于马店乡沈营村,南依阜蚌公路,北邻黑土沟,遗址现状为一处中间略高、四周低缓的坡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集有鸭嘴形、扁凿形(表面有凹槽)、圆锥形鼎足。器形有夹砂红陶蓝纹罐形鼎,腹饰宽凹蓝纹的夹砂厚壁缸等。时代稍晚的陶片,其纹饰有大方格纹、方格填线纹、小方格纹、蓝纹和绳纹等。陶色以红陶为主,黑陶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红烧土,可能是陶窑或房屋遗迹。从采集标本分析,禅阳寺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二期,其早期属大汶口文化,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在遗址中曾采集到铜箭镞、蚁鼻钱、楚国货币等东周文化遗物,说明该遗址亦有东周文化层存在。已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溪“阴阳城”】乾溪在张村南7里,俗称“乾沟”,位于西淝河北岸自管台子至亳州城父南有一条大沟叫“乾溪沟”;西淝河南岸自管台子至王人乡南储寨有一条小沟,亦称“乾溪沟”,俗称“乾沟”、“赶鸡沟”。北乾溪沟较直、较深,且河道变迁不大;西淝河以南河道变迁较大,南乾溪沟自西淝河至老母猪港上段被填塞,仅余王人乡至永兴15公里东西横沟。春秋晚期吴楚之间频繁交战,争夺徐、陈、蔡、州来诸国,乾溪地方属吴楚贯例部,楚国为北宋、郑,东防强吴,常陈兵于淝淮之间,于西淝河乾溪入口处筑城屯兵,宜攻宜守,实为战略要地。当地居民相沿传呼乾溪入淝口两岸叫“阴阳城”。在周家欢村与白庙村之间,多次发现陶网坠、蚁鼻钱(楚国货币)、铜鼎、铜镜、铜剑、车马器等。在南至庄汝、西至魏楼、北至管台子、东至赵楼,跨河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过3座木桥遗迹,桥礅全是柏树,每根直径70厘米。
【东城西城】东城位于县城西13公里,城址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呈长方形,土城墙已夷平,而东、北两方城河尚存。城中曾发现灰陶圈井。城东有一处西汉墓群。墓葬出土随葬器物有灰陶鼎、豆、壶、舫、罐、铜釜、洗及灰陶俑等。西城位于县城西27公里王人集东侧。城址南北1.5公里,东西0.5公里,城墙已夷平,西、北两方护城河尚存。西城河沿岸,暴雨后常可拣到蚁鼻钱(楚国货币)。城东500米的李寨村有一处汉墓群,出土有新莽货币,并书生发现有绳纹陶圈井。
【纪家塔】位于利辛县西北19.5公里,孙集镇孙园村东南700米,纪大庄西100米。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是一座小型墓葬塔,塔体七层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边形,每边长148米,塔高约10米。塔房原有一寺庙,已毁。此塔系仿木结构砖塔。第一层高约2.2米,其他各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二、三层外檐口及六角转变处,均砌一砖挑檐和一砖挑出飞檐。塔身第一层东南距地表64厘米处嵌青石碑一块,碑高42厘米,宽82厘米,碑文字迹不清,只落款处有“嘉庆五年”、“蒙城举人李××撰”尚可识。第二层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额一块,镌刻隶书“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层至第七层东南方向,每层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龛。塔身无窗,塔内中空,无塔心柱,每层只有“十”字形横木交叉支撑。塔顶为绿红彩柚葫芦形按尖,中心以铁钎贯穿巩固。全塔玲珑剔透,保存基本完好。是全省现存最小的古塔。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位于利辛县西北18公里,孙集镇政府西800米,孙集至叶马刘公路北侧。是清代光绪皇帝为表彰孙兰芳之母陈氏忠贞节孝,教子有方,御批“圣旨”所立。整体结构系用青石刻制而成,上下共分三段,由五部分组成,高3.26米、宽1.08米、厚0.39米,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石坊上段,顶部为透雕“二龙戏珠”雕工精湛,两边为浮雕,刻有花卉、人物、日月图案否具有中携刻楷书“圣旨”二字,字体庄重边刻有“二龙戏珠”与顶部相呼应。中段中间为“节孝坊”石碑,石碑四周均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石碑两边竖有对联,对联上下端均刻有花卉图案,碑文略。下段为“节孝坊”底座。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桥古桥】位于利辛县东25公里,望疃镇芦沟集东北600米,胡桥庄西南100米。该桥横跨工、芡河之上,全长14米,桥梁为5孔,桥面宽4米,砖石结构。桥面用长方条石铺成,桥礅呈梭状形,底部用圆柱状基石铺垫,上部用青灰砖砌成。整个建筑古朴庄重。自明嘉靖时重修,清康熙、雍正年间屡有修葺,现有清道光贰拾壹年五月《重修胡家桥碑记》供考。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伶墓】民国乙丑《涡阳县志》:“李门集东八里有刘伶墓”。今三里湾乡刘土楼,旧称刘伶集,集南有刘伶庙,民国初年庙已拆除,遗有残碑。集侧有一荒冢,当地居民皆指称为刘伶墓。刘伶,西晋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沛国,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东汉改为国,东晋复为郡。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刘土楼位于西淝河东、北各11公里,当在沛国境内,典籍注为宿县人,未闻宿县有刘伶墓。
【刘廷墓】位于县城西18公里,张村镇白庙村,墓冢高大,面积约300平方米。刘廷,字省吾,南昌人,明万历初都督刘显之子。随父出征,作战勇敢,以功由守备升至总兵,身历百战,于诸将中最骁勇。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与清兵大战于阿而里达岗,因地势不熟,遭清军夹击阵亡。刘廷,举朝大悚。其所用镔铁刀重60多公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天启初赠少保。《明史》有传。
【旧城】位于利辛县城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摸印菱形,方援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着:越王坐旧城,七十二眼井。落星桥,御花园,报恩寺,四门出棺越王。东部大蒋湾,南有云蒙山,西靠运粮河,北边老龙滩。
【傅营六地委驻地】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柳西乡傅营庄。1946年11月底,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豫皖苏军区。1947年10月12日,豫皖苏军区党委根据中原局“变淮河为内河,使平汉路东西连成一片,并使豫皖苏与鄂豫皖确实相接”的指示,决定成立六分区、六地委。10月22日,在亳县立德寺召开六分区第一次会议;0月24日,分区机关活动在张村铺、高公庙一带,六地委、六分区驻于傅营。1949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在全国解放区行政管辖省县原边归界》的指示,豫皖苏六分区、六地委随之撤销。驻地原有一个院落,现仅存旧房两间。
【刘家集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刘家集大街西侧60米处。陵园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碑祭后边南北五排,每排东西5座,共计25座烈士墓葬。1948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区十一团(曾用龙山部队代号),分析敌情后,按照六分区电令北返,打击敌新编七十四师,配合华野大军即将开始的豫东战役。途中暂住刘家集镇刘染、戴庄、张庄、徐庄一带。国民党新编七十四师驻望疃董集踞点1200余人,向我驻地搜索进犯。苏区十一团团首长观察敌情后,立即命令部队从三面阻击敌人。经过一白天的激战,终以取得胜利。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83年利辛县人民政府于刘家集南头建一烈士陵园。由于陵园占地面积较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999年利辛县政府决定将陵园迁移新址。该烈士陵园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广大干群和青少年学生前来凭吊祭扫,缅怀先烈。
【利辛县烈士陵园】利辛烈士陵园原名路集烈士纪念碑,位于县城20公里处的路集。这里埋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遗骨。他们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198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兴建,2003年12月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县烈士陵园。整个陵园长110米,宽90米,纪念碑高10米,气势恢宏,古朴庄重,依“山”傍水,松柏掩翠,满园馨香。既有陵园之凝重肃穆,又有园林之秀丽清新,集瞻仰、游览两种功能于一体。原安徽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王光宇为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省人大副主任郑锐为陵园题写了园名。是利辛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鹭洲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白鹭洲水利风景区 白鹭洲拦河大坝位于利辛县阚疃镇境内,距县城20公里,总占地面积1800亩,其中水面600余亩,是一个依托茨淮新河水利工程新建的,集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水利文化展示和康体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自2006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具备对外开放能力。 [编辑本段]出土文物青铜鼎、金错刀、大布黄千、陶俑、陶鼎、陶舫、陶壶、鎏金铜佛像、瓷壶、陶网坠、石箭镞、丝纶诰命

B. 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离胜利最近的时候。考研,我们一“研”为定。

优秀从来没有既定的样子,每一个拼尽全力的人,都是闪闪发光的,今日蝺蝺独行,他日化蝶飞去,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须凭借谁的光。

C.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详细内容

1 数学物理学部 (191)
艾国祥白以龙蔡诗东陈 彪 陈和生陈佳洱陈建功 陈建生
陈景润陈木法陈难先 陈式刚 陈希孺程开甲程民德崔尔杰
戴传曾戴元本邓稼先丁大钊丁伟岳丁夏畦段学复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贤冯 端 冯 康 甘子钊葛墨林葛庭燧龚昌德
谷超豪关肇直管惟炎郭柏灵 郭尚平郭永怀 郭仲衡郝柏林
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 宁 胡和生胡济民
胡仁宇 胡世华华罗庚黄 昆 黄润乾黄胜年黄祖洽霍裕平
江泽涵 姜伯驹解思深金建中经福谦柯 召 邝宇平李 林
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国平 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
李荫远 李正武廖山涛林 群 林同骥刘应明 卢鹤绂陆 埮
陆启铿陆学善吕 敏 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潘承洞
彭桓武彭实戈蒲富恪钱临照 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
饶毓泰沈 元 沈文庆沈学础施汝为 石钟慈 苏步青苏定强
苏肇冰 孙义燧谈镐生汤定元 唐孝威 陶瑞宝田 刚 童秉纲
万哲先汪承灏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书 王鼎盛王淦昌
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 王绶琯王湘浩 王业宁王竹溪 王梓坤
魏宝文魏荣爵 文 兰 吴杭生 吴式枢吴文俊吴有训 席泽宗
夏道行冼鼎昌肖 健 谢家麟谢希德 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
许宝騄 严济慈严加安严志达杨 乐 杨澄中杨福家杨国桢
杨立铭杨应昌叶朝辉叶企孙 叶叔华应崇福 于 渌 于 敏
余瑞璜 詹文龙张 杰 张殿琳 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
张仁和张淑仪张文裕 张钰哲 张裕恒张宗燧张宗烨 章 综
赵光达赵忠贤赵忠尧 郑厚植周 恒 周光召周培源周同庆
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 朱光亚朱洪元庄逢甘邹广田
2 化学部 (175)
白春礼蔡镏生 蔡启瑞 曹 镛 曹本熹查全性 陈 懿 陈冠荣
陈洪渊陈家镛陈鉴远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荣悌陈茹玉
陈新滋陈耀祖程津培程镕时戴安邦 戴立信邓从豪邓景发
方肇伦费维扬冯守华冯新德 傅 鹰 高 鸿 高济宇 高世扬
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 顾翼东 郭景坤郭慕孙郭燮贤何炳林
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侯祥麟侯虞钧胡 英 胡宏纹
黄宪 黄 量 黄葆同黄本立黄春辉黄鸣龙 黄乃正黄维垣
黄耀曾 黄志镗黄子卿 嵇汝运计亮年纪育沣江 龙 江 明
江元生姜圣阶 蒋丽金蒋明谦 蒋锡夔 黎乐民 李灿 李方训
李洪钟李静海梁敬魁梁树权 梁晓天 林国强林励吾林尚安
刘若庄刘有成刘元方柳大纲 楼南泉卢嘉锡 卢佩章陆婉珍
陆熙炎麻生明麦松威闵恩泽倪嘉缵彭少逸 钱保功 钱人元
钱逸泰钱志道 任咏华沙国河申泮文 沈家骢沈天慧沈之荃
时 钧 苏 锵 苏元复孙家钟唐敖庆 唐有祺 田昭武田中群
佟振合万惠霖汪 猷 汪德熙 汪尔康 汪家鼎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王方定王佛松吴奇 吴浩青 吴新涛吴学周吴养洁
吴云东吴征铠 武 迟 肖 伦 谢毓元邢其毅 徐 僖 徐光宪
徐如人 徐晓白严东生颜德岳杨石先杨玉良姚建年姚守拙
殷之文游效曾余国琮俞汝勤虞宏正 袁 权 袁承业袁翰青
恽子强 曾昭抡张 滂 张存浩张大煜张礼和张乾二张青莲
张玉奎赵承嘏赵玉芬赵宗燠郑兰荪支志明周其凤周同惠
周维善朱道本朱起鹤朱清时朱亚杰 庄长恭卓仁禧
3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232)
鲍文奎贝时璋秉 志 蔡 翘 蔡 旭 蔡邦华曹天钦 曹文宣
常文瑞陈 桢 陈 竺 陈凤桐陈华癸 陈焕镛陈可冀陈世骧
陈慰峰陈文贵 陈文新陈晓亚陈宜瑜陈宜张陈中伟陈子元
承淡安戴芳澜 戴松恩 邓叔群邓子新丁 颖 方精云方荣祥
方心芳 冯德培 冯兰洲 冯泽芳高尚荫龚岳亭郭爱克韩济生
韩启德郝 水 贺 林 贺福初洪德元洪国藩洪孟民侯光炯
侯学煜胡经甫黄家驷 黄祯祥蒋有绪金国章金善宝鞠 躬
孔祥复匡廷云黎尚豪 李 博 李朝义李季伦李继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连捷李庆逵 李振声梁 希 梁伯强 梁栋材梁植权
梁智仁林 镕 林其谁林巧稚 刘承钊刘崇乐 刘建康刘瑞玉
刘思职 刘新垣刘以训刘允怡娄成后 卢永根陆宝麟 陆士新
罗宗洛 马世骏马文昭 毛江森钮经义潘 菽 庞雄飞裴 钢
蒲蛰龙戚正武钱崇澍 强伯勤 钦俊德秦仁昌邱式邦裘法祖
裘维蕃 饶子和沈岩 沈其震沈善炯沈允钢沈韫芬沈自尹
盛彤笙施教耐施立明施履吉施蕴渝石元春宋大祥苏国辉
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孙儒泳谈家桢 汤飞凡 汤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唐仲璋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涂 治 汪堃仁汪忠镐
王大成王德宝王恩多王伏雄王家楫王善源王世真 王文采
王应睐 王正敏王志均王志新王志珍魏 曦 魏江春魏于全
吴 旻 吴常信吴建屏吴阶平吴孟超吴英恺吴征镒吴中伦
吴祖泽伍献文萧龙友谢联辉 谢少文熊 毅 徐冠仁徐国钧
许根俊许智宏薛社普 阎隆飞阎逊初阳含熙杨 简 杨福愉
杨弘远 杨惟义杨雄里姚 錱 姚开泰叶桔泉叶玉如殷宏章
尹文英印象初于天仁俞大绂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曾益新
翟中和张春霆张广学张景钺张启发张树政张锡钧 张香桐
张孝骞 张新时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张肇骞张致一赵尔宓
赵国屏赵洪璋赵善欢郑光美郑国锠郑儒永郑守仪郑万钧
郑作新钟惠澜 周 俊 周廷冲周泽昭朱 洗 朱既明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朱作言诸福棠 庄巧生庄孝僡 邹 冈 邹承鲁
4 地学部 (192)
安芷生常印佛 巢纪平陈旭 陈 顒 陈国达陈俊勇陈梦熊
陈庆宣陈述彭陈永龄 陈运泰程纯枢程国栋程裕淇池际尚
丑纪范戴金星邓起东丁国瑜 丁仲礼董申保方 俊 冯景兰
冯士筰符淙斌傅承义傅家谟高 俊 高由禧高振西 谷德振
顾功叙顾知微关士聪 郭承基郭令智 郭文魁 郝诒纯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胡敦欣黄秉维黄汲清 黄荣辉黄绍显贾承造
贾福海贾兰坡金玉?金振民乐森璕 李 钧 李崇银李春昱
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 李曙光李四光李廷栋 李小文 李星学
林学钰刘宝珺刘昌明 刘东生刘光鼎刘嘉麒刘振兴卢衍豪
陆大道吕达仁马 瑾 马杏垣 马在田马宗晋 毛汉礼孟宪民
穆恩之 欧阳自远裴文中秦大河 秦馨菱秦蕴珊邱占祥任纪舜
任美锷戎嘉余沈其韩盛金章施雅风石耀霖斯行健宋叔和
苏纪兰孙 枢 孙大中孙殿卿孙鸿烈孙云铸 谭其骧 陶诗言
滕吉文田奇田在艺童庆禧涂长望涂传诒 涂光炽汪集旸
汪品先王 仁 王 水 王 颖 王 钰 王德滋王恒升 王鸿祯
王铁冠王曰伦 王之卓王竹泉魏奉思文圣常翁文波吴传钧
吴国雄吴汝康吴新智伍荣生武 衡 席承藩夏坚白肖序常
谢家荣 谢学锦 谢义炳 徐 仁 徐冠华徐克勤徐世浙许 杰
许厚泽许志琴薛禹群杨 起 杨文采杨钟健 杨遵仪姚振兴
业治铮叶大年叶笃正叶嘉安叶连俊殷鸿福尹赞勋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袁见齐岳希新 曾庆存曾融生翟裕生 张本仁
张炳熹 张伯声张国伟张弥曼张彭熹张文佑 张宗祜 章 申
赵柏林赵金科赵九章 赵鹏大赵其国 郑 度 钟大赉周立三
周明镇周廷儒周秀骥周志炎朱 夏 朱日祥朱显谟竺可桢
5 信息技术科学部 (82)
包为民保 铮 陈桂林陈国良陈翰馥陈俊亮陈星弼陈星旦
褚君浩戴汝为 董韫美冯纯伯干福熹高庆狮郭 雷 郭光灿
何积丰侯 洵 侯朝焕黄琳 黄宏嘉黄民强黄纬禄简水生
匡定波雷啸霖李 未 李启虎李衍达李志坚梁思礼林惠民
林为干林尊琪刘盛纲刘颂豪刘永坦陆汝钤陆元九罗沛霖
母国光彭堃墀秦国刚 阙端麟沈绪榜宋 健 孙钟秀唐稚松
王 圩 王 选 王 越 王大珩王家骐王启明 王守觉王守武
王阳元王育竹王占国王之江吴德馨吴宏鑫吴培亨吴全德
夏建白夏培肃薛永祺杨芙清杨嘉墀姚建铨叶培大张 钹
张 煦 张景中张嗣瀛张效祥郑耀宗郑有炓周炳琨周巢尘
周兴铭朱中梁
6 技术科学部 (204)
毕德显蔡昌年蔡方荫蔡金涛蔡其巩蔡睿贤曹楚南曹春晓
曹建猷常 迵 陈 达 陈创天陈芳允陈能宽陈新民 陈学俊
陈宗基陈祖煜程耿东程庆国程孝刚褚应璜慈云桂戴念慈
党鸿辛邓锡铭丁舜年都有为窦国仁范守善高景德高为炳
高玉臣高镇同葛昌纯龚祖同 顾秉林顾诵芬顾逸东郭可信
过增元韩祯祥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胡聿贤黄克智黄文熙
姜中宏蒋民华金展鹏靳树梁 柯 俊 雷天觉李 强 李 天
李 薰 李国豪李济生李敏华李述汤李文采李依依梁守盘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林兰英刘宝镛刘敦桢刘高联刘广均
刘恢先刘仙洲柳百新卢柯 卢 强 卢肇钧路甬祥吕保维
马祖光毛鹤年茅以升 孟少农 孟昭英苗永瑞闵桂荣欧阳予
潘际銮潘家铮彭一刚齐 康 钱 宁 钱令希钱钟韩邱大洪
任新民邵象华 沈 鸿 沈志云沈珠江师昌绪石青云石志仁
史绍熙宋家树 宋玉泉宋振骐孙 钧 孙德和孙家栋唐九华
唐叔贤陶宝祺陶亨咸陶文铨童宪章屠守锷汪 耕 汪胡桢
汪菊潜 汪闻韶王补宣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 王景唐王立鼎
王希季王之玺魏寿昆温诗铸闻邦椿吴承康吴良镛吴硕贤
吴学蔺吴仲华吴自良伍小平肖纪美谢光选邢球痕熊有伦
徐采栋徐建中徐士高徐性初 徐芝纶 徐祖耀许学彦薛其坤
严 恺 严陆光颜鸣皋杨卫 杨 槱 杨叔子杨廷宝 姚 熹
叶恒强叶培建叶渚沛余梦伦俞鸿儒张 维 张 泽 张楚汉
张德庆张恩虬张光斗 张沛霖张兴钤 张佑启张钟俊张作梅
章名涛 章梓雄赵淳生赵飞克赵仁恺郑时龄郑哲敏支秉彝
钟万勰钟香崇周远 周 仁 周本濂周干峙周国治周惠久
周锡元周孝信 周尧和周志宏朱 静 朱森元 朱位秋朱物华
庄逢辰庄育智邹世昌邹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顿 伯奇费尔 陈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冯元桢 傅睿思
高 锟 葛守仁 何毓琦 黄煦涛 霍克弗尔特 霍西金斯 简悦威 杰 尔
井口洋夫 科 顿 克里斯琴森 库 什 莱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约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翘 林同炎 罗伯特.康 马库斯 毛河光 米歇尔
莫里茨 潘诺夫斯基 丘成桐 萨支唐 沈元壤 司马贺 田长霖 威 利
威塞尔 吴健雄 吴耀祖 肖荫堂 辛克维奇 杨振宁 姚期智 张立纲
张永山 朱棣文 朱经武 卓以和
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43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龙以明58 数学 南开大学
王恩哥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 62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吴岳良45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清华大学
宋礼成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 化工(应用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 44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柴之芳64 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
孟安明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50 植物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 66 生物信息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 54 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 40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 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
张经 49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54 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 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
技术科学学部:5人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化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万立骏 51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陈小明 47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6 周其林 52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8 涂永强 50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庄文颖(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丰 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3 林鸿宣 48 作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地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周卫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郑永飞 49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莫宣学 70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陶 澍 58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5 翟明国 61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刘国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国核试验基地 2 许宁生 51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中山大学 3 怀进鹏 46 计算机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陈定昌 72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于起峰 51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郑州大学 7 刘竹生 69 火箭总体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009年中国科学院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共6人,按学科领域排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 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菲立普 · 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71 法国 应用数学 香港城市大学 2 哈迈德 · 泽维尔 Ahmed H. Zewail 63 美国 化学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3 徐立之 Lap-Chee Tsui 59 加拿大 高等教育及基因研究 香港大学 4 郎尼 · 汤姆森 Lonnie Thompson 61 美国 地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5 马佐平 Tso-Ping Ma 64 美国 微纳电子科学 美国耶鲁大学 6 王中林 Zhong Lin Wang 48 美国 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D. 请问我国著名的历史家都有谁啊

我再补充一些:
岑仲勉
(1886~1961)
[] 中国历史学家。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县人。1886年 9月出生。青年时,入两广大学堂(清广雅书院,后改为两广高等学堂),就读两年半,考入两广游学预备科(清粤秀书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1912年12月毕业。其后在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员,业余从事植物名实考订及中外史地考证。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学秘书兼文书主任,业余撰著佛游天竺记考释,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从而引起史学界注意1933~1937年在《圣心》《辅仁学志》《金陵学报》、《中山大学文史专刊》等杂志发表一批论著,其中尤以《水经注卷一笺校》及《金石证史》等引起一些史学名家的注目。1937年经陈垣推荐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7月至1948年6月任该所专任研究员。1948年 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选读》、《两汉西域学》、《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课程。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961年10月7日病逝于广州。
岑仲勉的家乡顺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学家李文田的故乡,故其治学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学派的影响。岑仲勉把《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登科记考》的作者徐松奉为先驱,因而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和《登科记考订补》之作。岑仲勉还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学者劳格的影响,所著《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元和姓纂四校记》等都发扬了劳格的未竟之业,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过。
岑仲勉治学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证历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学、碑例、书法等专义,岑仲勉则以碑志考证史实,又纠正了清金石家过信石刻、偏责史实的毛病,客观地论证碑志之价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证史》、《贞石证史》、《续贞石证史》,后收入《金石论丛》,于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校勘考释之学中,在辨伪方面,《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等文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好评,与《白氏长庆集伪文》、《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一起,对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贡献。在追录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为一重要发现。在职官典制考证方面,《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补唐代翰林两记》是超迈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证方面,《括地志序略新铨》论定孙星衍排列之非。这方面的专著有50~60年代的《隋书求是》、《唐史余审》、《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唐人行第录》。《行第录》为对唐代文学史及传记学很有裨益的首创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论中的创见。如其中对李德裕、陈子昂、四镇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还著有《黄河变迁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两周文史论丛》、《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这些专著反映了作者对西周以来的历史乃至黄河历史的广泛兴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证》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辑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岑仲勉自四十岁至七十五岁三十余年间,全部史学著作约一千万字,自1912年起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已刊专著十八种,特刊专著二种。

顾颉刚
(1893~1980)
[]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无悔、天游、张久、诚吾、桂姜园、余毅、劳育、康尔典、周、武兴国等。江苏苏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毕业留校,以助教名义任图书馆编目。1922年在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王钟麒(伯祥)合编《新学制本国史教科书》,与叶圣陶合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924年回北京大学,任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先后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以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传”、“纪”不可信的思想来自崔述,“经”不可尽信的思想来自姚际恒,治学要融会贯通的思想来自郑樵。他用历史进化论的寻求事物演变线索的治学方法学自胡适,对今、古文家的看法则受之于钱玄同。王国维用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他深刻的影响,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坏伪古史。1909年,他有志于考辨伪古史,从事资料搜集、积累。1914年始作笔记,记录读书心得,终生不辍,计约二百册,四百余万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册,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成绩有了全面了解。1921年他计划推翻伪古史。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史学界的激烈争论。以后,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
他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从神演化为人,古书中所讲的古史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上所载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项非信史的基本观念:①打破民族出于一统的观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同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把崔述的“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之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认识,为考辨古史传说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国辨伪史上划时代的发展。
他对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许多种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时的人作为自己的始祖,而没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大国攻灭小国,把无数种族并到一起,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唐虞、夏、商、周同出于黄帝的说法秦汉以前的中国只是没有统一的许多小国,《禹贡》的九州 《尧典》的流放四罪之处、《史记》的黄帝所到的四方是战国时七国的疆域,而《尧典》的羲和四个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图,更是秦、汉的疆域, 他以为研究古代地理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地域,不能以战国的七国和秦的四十郡作为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为了促使史地学者钻研中国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于1934年发起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在他领导下,学术研究成绩卓著,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称之为《禹贡》派。
他把考定古书著作的时代作为研究古代神话、传说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变过程的重要前提为此,他对《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老子》《庄子》、《墨经》、《山海经》、《穆天子传》、《战国策》等书的著作时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订。他在观看各种戏剧和搜集整理歌谣时,注意到小说、戏剧、歌谣中故事的随时随地变化性,认为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印证古史传说的变迁。他对吴歌、孟姜女故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香会、庙宇、神道、婚丧礼节等也作了调查研究。他又热心于创办研究民俗的团体和刊物,1926年在厦大创立风俗调查会,1927年创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编印《民俗学会丛书》。1936年又在北平创办风谣学会。此外,他亦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1938年为昆明益世报编《边疆周刊》。1941年在成都创立中国边疆学会。同时,他又先后主编学术刊物《责善》半月刊《齐大国学季刊》和《文史杂志》。
1949年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书》,作成《周公东征考证》和《校释译论》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极富,已出版的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苏州史志笔记》、《西北考察日记》、《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何兹全
(1911~ )
[] 中国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1911年9月7日(宣统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霍普金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
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侯外庐
(1903~1987)
[]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1903年2月6日(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1987年 9月14日病逝于北京。出身于书香人家,自幼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求学,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入巴黎大学。1930年,侯外庐经莫斯科回国。初在哈尔滨法政大学任教授,讲授经济思想史等课程。“九?一八”事变后,辗转回到关内,在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从事学术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后改名《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和《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等重要著作,在中国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侯外庐坚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对上下几千年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著作宏富,自成体系,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其主要特点是:①注重对历史做整体的、动态的研究。②依据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发展路径。指出“亚细亚的古代”不同于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原因在于后者是国家取代家族的革命,而前者则是国家混合在家族中(即“社稷”的维新)。而氏族制的遗留,规定了国民思想的晚出以及偏重于伦理道德的贤人作风;旧传统遂又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巨大惰力。③皇权垄断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国有制)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以及定于一尊的封建思想的社会根源。④与土地权力相联系,皇族地主占据了封建社会整个阶梯的顶端。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权的一面,又有对抗皇权的一面。庶族地主则更多地拥护皇权。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彼此势力之消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也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⑤对思想史的研究,注重批判维护封建主义的正宗思想,更注重发掘不为人所重视的“异端”思想和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⑥强调以法典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如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是以秦汉之际一系列法律形式为标志;唐代的两税法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标志,明代的“一条鞭法”则是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的标志。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卷)、《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等合著,五卷)、《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宋明理学史》(上、下卷)、《韧的追求》(回忆录)等。
侯外庐长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晚年,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主任等。他还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谭其骧
(1911~1992)
[] 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字季龙。浙江嘉兴人。1911年 2月25日(清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七)生于奉天府(今辽宁沈阳)。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32年起历任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兼任讲师,广州学海书院导师。1940年起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同年受聘为《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协助顾颉刚发起成立了以研究历史地理为宗旨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他又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任理事,1981年以来任《历史地理》主编。他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由数十位专家通力合作完成的迄今最权威最精确最详细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他主持编纂《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这将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二十个专题的综合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开设过中国通史断代史史学史、文化史、专著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名著选读历史地理研究法等课程,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代疆域政区、都市、河流湖泊的变迁,海陆变迁,人口、民族的分布和迁徙,文化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古籍注释,地理学史、辽史及历史人物等方面。已发表的百余篇论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新的结论,其中如对秦汉政区、晋永嘉之乱后的移民、湖南的移民和民族、贵州古代杨保族的历史、徐霞客(见徐弘祖)的学术贡献、西汉前黄河变迁史、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原因、云梦和云梦泽的变迁、上海的海陆变迁和开拓过程、马王堆出土古地图研究、《汉书地理志》选释、《山海经》研究、海河水系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82年前的主要论著已收入《长水集》上、下册。还主编有《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等。此外,谭其骧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上海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徐中舒
(1898~1991)
[]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执教。1949年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徐中舒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是其主攻方向,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他在治学方法上,除继承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外,扩大研究视野,力求掌握全面,尽量利用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联系补充,以体现历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献,既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资料,又具有宏观素养,善于把田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诸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反复论证,力求其是。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学应和古史研究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有《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考》、《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西周利簋铭文笺释》、《周原甲骨初论》等论文,论证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独到的见解。从40年代开始,还对四川地方史进行研究,撰写《巴蜀文化初论》、《续论》、《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等文。
考著有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李学勤
(1933~ )
[]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该所副所长。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1985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他从1975年起先后参加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湖北江陵张家山竹简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李学勤曾多次前往欧美澳、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研究当地公私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与外国学者合作进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国所藏甲骨集》,同时准备出版有关欧洲所藏青铜器的专著。已出版的专著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中国青铜器的奥秘(1980)《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 《古文字学初阶》(1985)、《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主编,1985~1986)等,论文迄今已发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论殷代亲族制度(1957)《战国题铭概述》(1959)、《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1977)、《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1981)、《重新估价中国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1983)、《对古书的反思》(1986)等。

热点内容
大学老师挂科收钱 发布:2024-11-29 18:22:35 浏览:393
美国密涅瓦大学申请步骤 发布:2024-11-29 18:11:14 浏览:153
美国大学研究生可以转学吗 发布:2024-11-29 18:03:25 浏览:993
全国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回放 发布:2024-11-29 17:23:10 浏览:94
去美国上大学的条件 发布:2024-11-29 17:12:14 浏览:348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4-11-29 16:38:39 浏览:220
山东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报名 发布:2024-11-29 16:29:39 浏览:218
2014大学生创业 发布:2024-11-29 16:29:23 浏览:84
大学生军训总结2000字 发布:2024-11-29 16:22:47 浏览:425
美国湖南大学 发布:2024-11-29 15:58:24 浏览: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