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
㈠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现当代文学都有哪些教授
文学的章培恒、王水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的游汝杰、刘钊教授、文艺学的朱立元教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张汉良教授、杨乃乔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裘锡圭、陈
尚君教授、文学写作学的王安忆教授。各学科都有较好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布局,目前拥有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张涌泉、刘钊,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德威,6名新世纪优秀人才陈
引驰、傅杰、陈广宏、陈正宏、张新颖、陈剑教授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
性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
㈡ 复旦大学都有哪些知名校友,我需要10个。。。(目前还在世的昂)
人文学科 叶楚伧 著名的南社诗人 郭绍虞 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35]
熊十力 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36] 朱东润 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37]
刘大杰 著名文史学家、作家[38] 赵景深 中国戏曲研究家、文学史家
刘大白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洪深 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胡风 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 老舍 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龙榆生 词学大师 梁实秋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胡裕树 语言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 裘锡圭 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
蒋孔阳 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王元化 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
王蘧常 哲学史家、历史学家 章培恒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
杨剑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安忆 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
哲学 胡曲园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39] 严北溟 中国哲学史专家
全增嘏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学科的奠基 王蘧常 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
新闻学 萧乾 世界闻名的记者 陈望道 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 [40]
王中 中央美院雕塑师 丁淦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席教授
童兵 新闻传播学评议组召集人 李良荣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
刘海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黄旦 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41]
数学 陈建功 著名数学教育家 洪家兴 偏微分方程专家
苏步青 杰出的数学家 [42] 胡和生 中国著名女数学家
杨武之 数学教育家 李大潜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3]
谷超豪 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陈恕行 偏微分方程 专家
历史学 顾颉刚 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蔡尚思 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理专家 杨宽 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
周谷城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田汝康 历史学专家
吕思勉 著名史学家 金冲及 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
胡厚宣 甲骨学家、史学家 朱维铮 中国经学史专家[44]
周予同 国经济学史著名专家 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外国语 梁宗岱 诗人、学者 葛传槼 中国研究英语惯用法的先驱
孙大雨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 [45] 许国璋 中国语言学家
陆谷孙 《英汉大辞典》主编 -------- -----------
物理学 王福山 物理学家教育家 周同庆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卢鹤绂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谢希德 著名固体物理学家
杨福家 核物理学家 ------- ------------[41]
化学 顾翼东 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46] 邓景发 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㈢ 大学作家班能培养出作家吗
中国开办青年作家班,让青年作家通过在大学进行几年的学习取得本科文凭,从而发展成学者型作家。这一理念最早是由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提出的,先在武汉大学进行了试点。
因武汉大学作家班的举办成功,当时的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鲁迅文学研究院等单位,也陆续开办了作家班。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办作家班这一使命落在南京大学身上。从1986年开始,南京大学中文系从未停止过开办作家班,至今已有25个年头。这些作家班先后培养出邓友梅、蒋子龙、王安忆、莫言、张抗抗、刘震云、余华等一大批著名作家。 如今,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作家协会也联合开设了作家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更是破天荒地开出了国内首个MFA创意写作硕士班。中国的作家班事业开始走向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一些“文学少年”更是想通过进入这些作家班而跻身作家行列。那么,大学究竟能培养出作家吗? 本期主持:文华 作家也要升学求职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除了能力之外文凭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全职作家不多,作家也要找工作,风花雪月之前先要养家糊口。即使是全职作家,有个好学历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出版社也很注重作家的学历。 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不能踏进大学的校门,开设青年作家班正好给了他们一个走进“象牙塔”的机会。经过系统地学习大学课程,作家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很多涉及到历史与传统文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作家的知识面与文化底蕴,更能为今后的创作提供素材。再则,青年作家班给“文学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作家们互相切磋、相互交流,这样更能提高写作水平与稿件质量。 陈佶(上海青年作家学会理事) 当年反对者现在教文学 作家是否具备大学教育背景,或者是否在大学里或研究机构里有个职位,这与其说是职业问题,还不如说是专业问题。有的作家认为,学院背景没必要,甚至有害;有的作家认为,学院是作家锻炼思维、锤炼技艺的道场。有的时代作家对学院避之唯恐不及,有的时代却趋之若鹜。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国的很多作家都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文联和作协等半官方机构;他们不以此为遗憾,反以此为荣耀。而大学里的人呢,则强调,进大学学的是文学的批评和研究,而不是文学的创作,有的教师甚至粗暴地掐断学生中的文学萌芽。直到1980年代中期,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登上文坛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从1990年代后期以来,进入大学的中国作家也越来越多,具有讽刺或启示意味的是,这些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1950年代,如马原进了同济大学,格非进了清华大学,多多进了海南大学……他们曾经认为大学教育无益于文学创作,而他们现在在大学里教的恰恰是文学创作。 北塔(诗人) 招收“无感”学生难乐观 我从来认为写作是真正有感而发的事情,真正“有话要说”的人才能成为作家。一个人能否成为作家,首先在于货真价实的叙述冲动。写作的课堂是生活与写作本身。 关于作家,我以为并没有一个太量化的标准。当然,对作家级别的评定,还是有一个大致相当的标准,例如发表作品的数量和发表作品的级别(如全国性的出版社或刊物、省级出版社或刊物)在评定中占有一定分量。 关于“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的争议,使我首先联想到众所周知的文化大家“郭老曹”。当郭沫若、老舍、曹禺处于“有感而发”的生气勃勃状态中,就成了写作天才。当他们处于“无感”而努劲发力的状态中,就没了天才。 而如果我们招了一批“无感”而努劲的学生,再“无感”而努劲地深造,是否能培养出一批作家呢?想来很难乐观。 在多元化的社会,一个人成功可以走不同的路,成为作家也可以走不同的路。大学可以培养出伟大的作家,许多伟大的作家也可能没有读过大学。各种观点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依据,都有道理。就像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通过大学文凭寻找出路,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读大学也可以很有出息一样。 我注意到复旦大学硕士导师的名单中有王安忆。王安忆是有成就的作家,她不仅小说写得好,对写作亦有深入研究,我看过一本据她的教案编辑出版的书,是研究《红楼梦》的。以作家的眼光独辟蹊径,观点和文字都很有趣。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想必会比那些完全没有写作实践的先生使学生受益更大吧。 说来说去再独特,要成为作家,最终还是要看作品。至于能否成才,还用得着一句俗而又俗的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柯云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