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上大学
❶ 七十年代推荐上大学时还填报志愿吗
七十年代推荐上大学时,
不用填报志愿。
有的读就不错。
管他那个学校。
反正都是免学费,
包分配。
❷ 上世纪70年代读过大专的人,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
70年代看70年代前期和后期,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经历过两次重大社会变革,这两次社会变革对出生人口和招生人口都有巨大影响。第一大变革是1976年文革结束。第二大变革是92年开始招自费生,99年大规模扩招。
70年代前期70-74平均出生人口大约2500万,76-79四年出生平均人口大约1820万。平均出生人口相差非常悬殊。
前期80年代末期到在92年以前左右参加高考,当时大中专招生人数大约是60多万左右,90年招生人数甚至比85年还少,而按参加考生出生年份平均出生人口计算(假定平均考生18周岁),70年代前期(70-74)对应参加高考年份(1988-1992),平均招生人数大约65万,对应出生人口占比65/2500,大约2.6%。而七十年代后期(75-79)对应(参加高考年份93-97),平均招生人数大约96万,对应人口占比96/1820大约5.3%。
而招生录取的学生中包含了几个层次,重点大学,普通本科生,跨地市招生大专(省专),本地市招生大专,中专。
70年代初出生能上省专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985水平,中专相当于现在的211水平。
70年代末能上普通本科的大约相当于现在985水平,能上大专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11水平。
❸ 小丫头问我为啥七十年代读大学不用交学费,如何回答通俗易懂
因为七十年代是初始化阶段,国家刚开始试运营大学,所以不收费
后来不断升级,基本配置提高了,国家负担不起,就开始交费。
❹ 急········关于70年代大学生奋斗的故事,请大家给我讲讲70年代大学生如何奋斗的故事,
可以参考下
七十年代大学生
●江成美
在75321班的返校校友聚会上,一个谦虚,健谈,和蔼可亲的老校友张冲杰先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感动和收获。
张冲杰先生,1978年7月毕业于我校化学工程系,工程师,讲师,高级经济师,国家计算机维修工考评员,电脑报硬件专家。张冲杰先生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那一代大学生丰富的人生体验值得我们去分享。
大学篇 上大学前,张冲杰先生是军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有四年工作经验,只上过初中。但由于当时业务水平突出,由单位推荐,他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于1975年进入我校化学工程系含能材料专业学习。当时国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只是象征性的考了一些文化素质课,当时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国家负担。能在当时的环境下上大学,张先生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大学生存在“自我设计”的问题。张先生接受采访时,首先提出了这个话题。他认为,人生应当至少进行三次自我设计:大学期间进行人生的第一次自我设计;大学毕业后进行第二次自我设计;中年以后进行第三次自我设计。张先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很好的设计了自己的一生……
70年代,大学生的数量极少。后来国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他们毕业后都有一个很好的就业环境,再经过自身几十年的打拼,那个时代的校友现在都已是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了,可谓功成名就。如今他们聚在一起时,谈起今天取得的成绩,无不怀念和感谢当年的大学生活。当时的学习生活环境很艰苦,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都非常有限。没有电脑,上课要记很多笔记。张先生以此来说明他们当时努力的情况,他笑谈自己上大学时已是著名的“抄家”,多次整张整节地抄书,读书笔记少说也有百万字。他认为自己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如写作、表达等。认真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是综合素质之一。其它如接受教育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力,坚忍不拔的毅力等都是大学生需要具有的素质。
张先生是当时学校的活跃分子。他参加了多个社团的组织工作,在团委学生会都有任职。他还参加当时的文学类社团诗社。他自己也写诗歌,当时流行朦胧诗,他说写诗让人灵秀、空灵;读诗,人会更有才情和气质。他还当场朗诵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歌朗诵完后,张先生更多地谈起了诗歌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应该学习诗歌,特别是唐诗宋词。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可以增加知识。张先生认为自己当时受专业老师的教育影响很大,他还特别提到专业老师吕春绪教授的知遇之恩。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没有鸡蛋,不会孵出小鸡。如果没有种子,也不会开花结果。”他很感激当年老师给他的教育和帮助。
就业篇 “追求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挑战社会。命运把我们抛向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改变自己,挑战自我!”张先生颇有感慨。 1980年5月,张先生在福州大学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1985年3月创建单位的微型计算机室,86年5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等。1987年9月任福建某军工厂的副总工程师,并兼任三明大学永安分校高级讲师。由于军工单位涉及国家机密,专业比较狭窄,张先生认为自己才干施展不开,于是选择了转业。1990年10月起张先生调任三明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学报副主编,并兼任北京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创业篇 “如果可以选择,你要选择高雅。”已有多年从业经验,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张先生仍不满足于现状,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时,他正值中年,开始进行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自我设计”。张先生于1993年3月辞去公职,回老家泉州创办电脑公司,1995年7月创办泉州市风行电脑技术学校,1999年9月创办国内第一家助学网站——自学之路(新浪博客《自学人生》的前身--编者),以后又创办风行电脑维修网,影响了成千上万的自学者。他在自己的第三次人生选择中回家乡实现专业转变,开始进行硬件开发,并开办自己的电脑学校。他开办的私人电脑学校在当地很有名气。在这期间,他很关注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在自己的学校培养出了很多有用人才,实现“初中生拿大学生一样的工资”的奇迹。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多次进行演讲,身体力行教育下一代。张先生三次人生的“自我设计”,为我们展示了七十年代大学生丰富有趣的校园生活,以及就业创业的宏伟历程。
在张先生的“自我设计”中透出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他这样对现在的大学生朋友说:“别奢望别人给你翅膀,翅膀要从自己的骨头里长出来,再慢慢的丰满羽翼。” 许多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张先生说,“性格不完全决定命运,人的成才性格只占60%,40%由个人努力决定”。张先生说自己年轻时喝酒会脸红,心直口快,上大学时就因为随便评论国家领导人的书法而受到批判。他说这样的性格不适合做公务员或政治家。但是他在几十年的社会经验积累后,已经能够笑谈人情练达即文章,做到潇洒坦荡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