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控制性规划
① 广州大学城的交通运输
作为东部生态轴的重要节点,广州大学城已形成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 广州大学城有20余条公交线路。
连接岛内外线路
番52、310、332、383、801、大学城专线1至4线、B25、广佛城巴快6线、夜48、夜65。
注:35、86、252、565路因小洲便桥封闭暂不进入大学城。
岛内线路
380(1天2班)、380B(1天2班)、381、382、384(1天2班)、387、番201、番202、夜50等。
根据广州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广州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4年,广州大学城规划新增5条校园内部公交环线。 广州地铁4号线
岛内设大学城北、大学城南2站。从广州南站可以乘坐地铁二号线到昌岗转地铁八号线再到万胜围转地铁四号线到大学城。从广州火车站、广州汽车客运站、广东省汽车客运站、或滘口汽车客运站可以乘坐地铁五号线到车陂南转地铁四号线到大学城。从广州东站、广州东站汽车客运站、广州天河客运站或广州白云机场可以乘坐地铁三号线到客村转地铁八号线再到万胜围转地铁四号线到大学城。
广州地铁7号线
一期工程设大学城南站,直达广州南站,接驳京广高铁、广深高铁、广珠轻轨。在建,预计2016年底开通;二期工程设大学城东站,已规划。
广州地铁12号线
岛内设大学城北、大学城南2站,直达客村、滨江东、二沙岛、烈士陵园、建设六马路、淘金。12号线仍是远期规划的一条线路,可能会于2020年后开始建造,但具体开通时间仍未确定。 仑头隧道
位于大学城北侧,接驳科韵路、新滘东路、环城高速等多条道路。
2014年,广州大学城规划新增洛溪岛隧道、新造隧道(已选定采用双向4车道的隧道形式,通过2个匝道接大学城外环路衔接)。 南沙港快速:位于大学城西侧,广美、华师附近出入口,直达南沙、中山、珠海。
京港澳高速(京珠高速公路)延长线:位于大学城东侧,广中医附近长洲出入口,在建。
南洲路延长线
位于现小洲便桥,将接驳海珠环岛路,直达海珠生态城,已招标。 目标
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原则 空间开放化 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资源共享化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建设弹性化 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服务社会化 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环境生态化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结构秩序化 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管理整体化 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设施智能化 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风格多元化 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营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环境。 投资市场化 提升大学产业化程度,明确政府、大学、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广州将争取用10年时间,71个项目提升大学城,将大学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
文化之城
学术资源实现共享;珠三角国际修学基地全面建成;校际文化艺术活动多姿多彩,大学生环岛马拉松赛、环岛自行车赛和国际高校赛艇对抗赛等成为品牌赛事。
创新之城
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斐然,师生创业创新活力全面激发,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广东、广州知识创新创业的新引擎。
生态之城
建成首个无“煤”城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初步形成,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岭南自然水乡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教学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之城。
短期目标(2012~2014年8月)
为教职员工和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大学城科技人文环境。
中期目标(2014年9月~2016年底)
优化提升大学城教育、商业、生活配套,建成配套教师公寓,完成城中村改造,提升美化绿化水平。 “创新性、国际性、社会性、教育性”的社会服务功能全面拓展。
远期目标(2017~2022年底)
成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环境、拥有世界一流教学建筑群的高校园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基地基本建成。
拟建公租房
广州大学城不少教师疲于“走教”,如今这一问题将有所改变。24日,笔者从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广州大学城公租房勘察设计项目已完成招标。根据设计方案,该项目将建1586套公租房,居住总人数预计达5000人。
② 广州大学城面积
广州大学城的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1.大学城概述
广州大学城是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一个教育综合体,是中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自1993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集高等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教育园区。广州大学城内聚集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重要教育中心。
4.高校和科研机构
广州大学城聚集了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
广州大学城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大学城内的高校设有众多学院和专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方案。同时,大学城还建设了创新创业园区,为学生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支持。广州大学城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创业项目的聚集。
③ 广州大学城建设进程具体是怎样的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广州大学成立于1983年。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28亩,建筑面积862718.14平方米。大学城新校园建设总投入20.6亿元,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学生公寓等。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
学校现有22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截止2006年8月30日,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有19280人,研究生499人。学校拥有省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2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1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31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之一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教授177人,副教授55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91%;具有博士学位者206人、硕士学位者591人,40岁以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3%;专任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34岁。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94人,省、市优秀专家15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校级人选95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1人等。
学校目前拥有一批科学研究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其中尤以应用数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学科最具优势和特色。2003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22项,到位科研经费21861.1万元。获省市以上科研奖励7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784篇,被SCI、EI、ISTP收录437篇,出版学术著作192部。学校获专利授权5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
长期以来,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例如,2002年,在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聘请或邀请了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24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3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④ “广州第二个大学城”朱村板块红盘,到底值不值得入手
广州科教城作为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规划范围约15平方公里,总投资高达1800亿元,相当于大学城投资额的6倍,旨在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教育聚集区及南方职业教育高地产业,涵盖了教育、科技、研发、双创空间、孵化器以及配套居住。
接下来,我们聚焦于朱村板块的红盘——大华城东郡。作为旧改大户,大华斥资千亿打造“大华城”,占地面积达310万㎡,集大成于一身,包括大华朱村中心城市地标(规划中)、地铁、教育、产业、商业、生态各项配套,实为名副其实的一生大城,未来将容纳广州东约30万人口繁华居住。
大华城东郡主打刚需盘,提供78-98平方米的三房至四房,首付45万即可入手精装三房,位于地铁口上盖,一手住宅,交通便利,地铁21号线一站即可换乘快线,3站到达天河,且开车5分钟即可上快速路,如广汕公路、九龙大道、广河公路等,后期增江高速开通后,到天河仅需20分钟,交通发达。
教育方面,大华城东郡规划建设18万㎡的教育大城,引进省一级9年一贯制学校,周边环绕多所全龄段学校,家门口即可享受一站式15年教育。商业配套方面,约19万㎡的商业中心正在建设和运营,打造地标大华朱村中心、盈彩水街等,一站可达超20万㎡的园林风情高端商业综合体,满足全方面生活需求,购物逛街一应俱全。
相较于朱村其他项目,大华城东郡的优势尤为明显,开发商实力雄厚,商业、教育配套全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科教城板块的建设发展需要时间,包括村落改造、拆迁至建设的全过程,且小区住户较多,车位配比不足的问题,对此,住户需提前做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