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背后
A. 成都大学城一条街150在哪里
成都大学城一条街150在大学城的背后,叫柳浪湾街。成都大学城一条街是一条小吃街,小吃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常见的不经常见的都有,以小吃为主。成都大学城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又称温江大学城,近几年来,温江大学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周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三张名片之一。
B. 重庆为什么要修建大学城
很多大城市都有大学城
大学城
①“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 Town)。《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1] 大学城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通过一定机制吸纳高校入城办学。国外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
在中国,大学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2] 时至今日,大学城建设仍风起云涌,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
大学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是:科教兴国大前提,高校扩招大背景,城市化加速大契机。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然而,在大学城"蓬勃发展"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或隐藏着巨大的发展隐患。究其根源是发展价值观的错位,若不及时加以修复,就会演变成现实的"围城"和"大圈地"运动,重蹈几年前各地大建经济开发区的覆辙。因此,从理论上认清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并指导在实践中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
所谓价值错位,是指价值取向离开原来的或应在的位置。中国大学城建设发展中出现了价值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建规划错位、发展模式错位和生存理念错位。现分述如下:
(一) 创建规划错位
规划是一种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行动的蓝图。中国大学城在创建规划方面,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错位:
1、 用地规划趋大化
一些地方政府对大学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条件缺乏应有的论证,对大学城定位不准,草率从事,好大喜功,以致于大学城越建越大,廊坊东方大学城占地6.7平方公里,湖南"岳麓山大学城"占地44平方公里,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已开工的"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占地17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3平方公里;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则高达70平方公里……
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大学城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而且是集教育、商贸、房地产、娱乐等于一体的。在全国的50多个大学城的建设用地中,有相当部分为耕地,用地多为行政划拨,农民因征地获得的补偿偏低。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的根,这种大量占用耕地的行为是短视的非持续发展的行为。正如位于广州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正热火朝天地打造"中国第一大学城"之时,当地居民却说:"大学城规划的时候曾说房不上山、树不能砍,如今小山丘推平了,树更不知砍了多少,岛上生态、气候都被破坏了,这可是广州的肺呀!
②大学城(University City)美国密苏里州东部城市,是圣路易斯的卫星住宅城。人口4.2万(1980)。1906年设市。自1905年以来为华盛顿大学所在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