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不适应觉得烂
㈠ 对于大学新生的建议
第一,尽早制定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去实施。第二,要拓宽视野,跟上最新前沿。第三,要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不与社会脱节。
㈡ 大学进入烂学校已经浑浑噩噩一年,怎样才能找回自己
在大学里首先要看清自己是在学什么,不是说你随便看一看你的课表,而是你要去真实的感受你所学的东西,大学里谁没有浑浑噩噩过,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刚进校园,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也没有人每天去提醒你要做什么,一切要靠你自己了,这其实就是大学生中的作用,让你学会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㈢ 大学生典型问题有哪些大学生成长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刚上大学的学生,可能会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没有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什么事情都要依靠自己。不会,一时难以适应。不过应该也会很充实。从前最刚开始能遇到的问题,就是和室友的相处。在一个地方住,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不愉快。就会产生委屈了情绪,不愉快的情绪。还就还有就是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会纠结要不要竞选班委,或者是要不要进入学生会。还有就是关于自己生活方面的问题。希望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四、学会用赞美温暖别人。人们有一种天性,就是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在适当的机会给别人一句赞美的话如“这种发型很配你”等,会让别人心情舒畅一整天。别人嘴上虽不说,但心底里会让别人感激你,但有些人认为赞美别人是一种很虚伪的行为。其实看到别人的优点心存嫉妒才是真正的虚伪当然赞美别人也并不是无原则地、不分场合地去阿谀奉承别人。
㈣ 大学生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一、首先,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不管进入的大学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大学,都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准备。每一所学校都能够顺利招生,它也一定有其实力教育好它的学生。主动改变自己对自我、他人、环境的看法,从积极的角度,发现亮点,找出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
二、要有合理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角色,进入大学的大学新生,要明确自身是“大学生”这一角色,要更高地要求自己,主动适应新环境,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新生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要有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新生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大学生活目标,为自己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经常思考“我将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我打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定的目标,会使自己朝向特定目标努力,而不会出现无所事事的情况。
四、要多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在新的校园生活中,肯定会有诸多不适,饭菜不合口味、住宿条件差、同学之间不熟悉等等,这些都是新生们常遇到的问题,入学初期的不适应,可以通过多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缓解不适情绪。在与家人朋友沟通的过程中,寻求一些增强人际交往的方法,主动与老师、同学们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新生要积极地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多交流、多实践、多了解社会,同时,也更好地提升自己,促使自己更好地发展。
㈤ 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
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怎么说呢心情有点复杂,大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老师不会管你,你只能自己自力更生,不过大学也更自在一些,你可以在图书馆学习你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便出去外面,但是有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准备好,在学习上自己要学会探索,怎么说呢?你随便上网网络抄的答案,老师也会说不错了,不错了,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老师是在敷衍你的,所以学习还是要靠自己,不要像高中时候一样依靠老师了。那年我步入某名校炙热的寝室时,被条件之差惊呆了,但是当时很乐观,盲目地乐观:宿舍再烂,也是名校么
宿舍的床贴着每个人的名字,一个室友一看名字就是威格尔人,我当时还很烦心里有种隐忧,觉得毕竟信仰不同以后大学四年生活会很麻烦,我哪知道后来宿舍人中我跟他关系最好
另一个室友名字倒是像汉人,但用的格式是“张老三·李老四”,我当时就惊呆了,这又是什么情况。后来听他说,这是他们蒙古人(也不知道是哪个部族)的命名习惯,把母亲的名字挂在后面
宿舍条件差,很热。第一天晚上到了六个人,只有那个威格尔人没来。我对铺的小子,头顶墙上趴着一只大蜥蜴。我们宿舍第一次集体卧谈的主题,就是要不要把这只大蜥蜴赶出宿舍,我向来讨厌土系生物,最后投票是3比3,只能平局,我遗憾地说:“要是这名字超长的威格尔人来了,就能投出结果了”
过了几天已经开学了,那威格尔人来了,招呼也不打,倒头就睡,一睡就是1、2天。原来是路途遥远,累坏了
我们宿舍风气还不错,大一上半年,人人睡午觉,补充高考的缺失与疲累。比起其他宿舍通宵打游戏、唱歌、逛街、狂欢,算是安静得很,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和谐
到大学终于离开父母又不在同一个城市,还是感觉很自由的。我这辈子,离开家没有升学压力又在中国生活的日子,实际上只有大学这四年,很是自由自在。大学课业不重,就学学英语,玩玩电脑
当时年龄不大不小,已经知道珍惜了。我隐隐约约觉得,那可能是我在中国生活的最后一段宝贵时光了。果然,一旦出国便身不由己,多年一下子就过去了
我们宿舍后来出了两个移民的,一个国内名校教授,一个电力的肥差,一个搞金融的大拿,一个回家当官去了。专业坑,所以同学遍布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