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冒名上大学对本人的影响
Ⅰ 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了他人哪些权利
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了他人的受教育权和姓名权。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保证了个体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并通过教育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当有人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时,被冒名顶替者的受教育权就被剥夺了。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改变,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姓名权是公民个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姓名独占使用的权利。它包括了姓名的专有权、使用权和变更权。在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情况下,被冒名顶替者的姓名权也受到了侵害。因为冒名者使用了他们的姓名,导致了他们无法正常使用自己的姓名,甚至可能在社会上造成混淆和误解。这种侵权行为不仅对被冒名顶替者的个人权益造成了损害,也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除了上述两种权利外,冒名顶替上大学还可能侵害了被冒名顶替者的其他权益,比如隐私权、名誉权等。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冒名顶替行为,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同时,也应该加强法律监管和制度建设,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
Ⅱ 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了他人哪些权利
冒充他人上大学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受教育权。
被侵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注销冒名身份、恢复真正身份,赔偿损失等。冒名者所获得各种国家许可,譬如公务员资格、教师等,是肆搏欺诈取得,应予以撤销。
代替他人考试罪构成要件如下:
1、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方面为故意;
3、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国家对考试组织的管理秩序和他人公平参与考试的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所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
综上所述,冒名顶替上大学侵犯当事人受教育权,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和雹历罪;受贿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
【组织考试作弊罪】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代替考试罪】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唤搜罚金。
Ⅲ 冒名顶替上大学侵犯了受害人的什么权利
法律分析: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侵犯了公民的姓名权、受教育权等很多合法权益。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将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四条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Ⅳ 顶替别人上大学身份证怎么办
被顶替上大学处理如下:
1、顶替者此后所有学历、学位,及必须依托学历学位取得的一切相关证书立即无条件全部作废;
2、如顶替者在国家公职机关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相关单位应立即无条件开除;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工作的,由相关单位发出公函,建议该企业立即处理;在国外求学的,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公函,建议相关学校立即处理;
3、上述处罚记入档案,并永久保留;
4、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相关网站设置冒名顶替者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随时查询;
5、顶替者毕生不能到国家公职机关及国有企业工作,不得享受公租房、经适房等福利待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八十条之一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条之二
【冒名顶替罪】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冒名顶替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社会正常管理秩序,侵犯对象是他人接受的教育,工作、待遇的权利。冒名顶替是一种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不论是在被冒名者不知情的状态下冒名者侵害被冒名者的入学、入职、参军权利,还是被冒名者与冒名者串通进行冒名顶替行为;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是行为人通过假冒他人的姓名,冒领录取通知书、伪造档案、户籍等代他人或窃取他人的利益,享受他人应当接受的教育及取得的学籍,工作,身份及待遇。如:获取被冒名人已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个方面的特定资格;
3、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要是掌握教学,学籍管理,户口管理的相关人员;
4、主观要件。主观方面是故意。冒名顶替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冒名顶替罪的行为,不论是否实际已取得相应的资格、利益,均应以冒名顶替罪处理。但是,对行为人非为顶替他人,在填报信息时出错,或因他人行为介入,如招录人员失误、他人出于报复而恶意修改信息等,致使所填报身份信息不符的,不成立冒名顶替罪。
Ⅳ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件怎么判
冒名顶替上大学之举,涉嫌多重刑事或民事违法情况。
在刑事领域,冒名者可能触犯使用虚假身份证件以及盗窃身份证件罪。
对于这样的案例,法院会根据行为性质、所引发的后果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量刑。
若冒名行为致使被顶替者丧失重要权益如教育、就业机会等,则可能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民事层面,被顶替者有权要求冒名者承担侵犯权益的赔偿责任,这其中同样包含精神损害赔偿。
此外,涉事有关单位与个人将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总的来说,裁决取决于案情和证据,依法处理。
Ⅵ 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自己还能上吗
被他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旦真相大白,顶替者的学籍将被取消,毕业证书也被撤销,受害者则可以恢复自己的身份。
对于年龄尚轻的受害者,重新参加高考仍有可能重返大学校园。若学业基础牢固,通过自身的努力,复读一年,参加高考,成功考入理想大学的可能性极大。
成人高考也是一个选择,它提供了一种获取同等学历的机会。只要考生能跟上学习进度,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通过成人高考获得大学学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若时间久远,学业荒废,情况则变得复杂。虽然受害者仍有可能通过自学或参加补习班来弥补失去的学业,但要追赶上同龄人的进度并达到大学入学要求,难度将大大增加。这不仅考验着个人的学习能力,更考验其毅力和决心。
总的来说,即便面临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困境,受害者仍有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重返教育之路。但关键在于,受害者能否抓住时机,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对挑战,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Ⅶ 冒名顶替上大学伪造户口吗
法律分析:1. 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所窃取的表面上是姓名,实际上是盗用他人身份名义,其危害性不局限姓名,而是整个身份信息。
2. 冒用手段如涉及伪造户籍、身份证的,则涉嫌伪造国家公文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3. 侵犯个人身份权(包括并不限于姓名权、受教育权,还包括其他各种身份权,譬如银行贷款名义、个人信用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条之一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是指,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条之二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