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专区 » 2017延安大学研究生处

2017延安大学研究生处

发布时间: 2025-03-27 23:20:59

⑴ 法学专业排名好的大学有哪些最推荐哪个大学

No.1 中国政法大学 :看完还能多学两小时!

法学/法律教育中的佼佼者、“五院四系”之一。有接近30%的全公费,学术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强,对法律硕士教育也相对重视




武汉大学法学院作为中国著名的"五院四系"成员,具有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的特点,武汉大学法硕在全国的知名度也较为响亮,吸引了许多学子报考,因此在考研难度上是较大的

⑵ 榆林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

就业市场现在怎么样?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想要选择一个未来前景好的专业。其实,就业市场现在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是特别糟糕。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另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

榆林学院性质公办
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芦旦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大哗薯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滚者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榆林学院领导张新柱
张新柱,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凌示范区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党总支书记,铜川市耀州区区委副书记(正县),杨凌示范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凌示范区中小企业局局长、杨凌示范区金融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企业工委副书记,杨凌示范区旅游局局长、杨凌示范区文物局局长,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23年12月任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兼任陕西省创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云华
许云华,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分管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院长。2010年12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榆林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许云华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12篇,其中被SCI收录72篇、EI收录107篇;已申报国家专利167项,获准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参与编著出版著作2部。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优秀发明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治山
李治山,男,汉族,1963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1980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教育学学士,讲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总支)、工会、离退休人员工作部、校史办(档案馆),联系文学院、政法学院。
1986年7月,榆林学院(原榆林师专)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辅导员、党办秘书、宣传部副部长、校办主任、党办主任兼机关总支书记、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1年3月任榆林高专党委委员、组织部长,2005年1月继续担任榆林学院组织部长,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2年至2004年,在职参加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获研究生同等学历证书。2006年至2008年在职参加陕师大教育学专业学习并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张富林
张富林,男,汉族,1961年12月生,陕西米脂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硕士,教授,学术带头人,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评建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联系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毕业于榆林学院数学系,1982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任数学系副主任,1996年任教务处副处长,2000年1月任教务教辅系统党总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同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长”称号。2005年起任教务处处长兼评建办主任,期间于2006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留学半年,研修代数数论。2010年3月至6月参加了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高校第十八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榆林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代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代数学选讲、初代研究等课程,主编“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一部,先后获榆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从事代数学研究,在《东南亚数学通报》(SEABullMath)、《数学论证》、《模糊系统与数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一般BCI-代数与Abel群”研究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先后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多项奖励。
张晓
张晓,男,汉族,1965年4月生,陕西横山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管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后勤服务集团,联系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1987年7月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分配到榆林学院工作至今。历任榆林学院英语系公外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工会主席、系副主任;榆林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榆林学院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2008年12月任榆林学院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2015年6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担英语系及管理学院多门主干课程,系统讲授过《大学英语》、《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学》、《管理与沟通》等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有较高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参与完成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厅二等奖。
200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
尚爱军
尚爱军,男,汉族,1968年9月生,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团委、保卫处(综治办),联系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榆林学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11月晋升为教授。
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任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任榆林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任党政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期间,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在陕西省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陕西省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第十九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省属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长期从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系统讲授了《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先后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何崇鋈教育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在《水土保持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重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2004年8月获榆林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康伟
康伟,男,汉族,1970年9月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分管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
199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教系,同年分配在绥德一中任教,1995年至2000年任校团委书记,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榆林学院,曾任社科系秘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等职;2004年至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2008年任榆林学院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2009年至2014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院长。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国家干部教育行政学院“第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至任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同时兼任推进榆林大学建设办主任。2017年4月-2017年7月,在省政府信访局挂职省信访督查专员;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十一期”培训班;2019年9月-2019年12月,参加了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干部一班的培训学习。2016年10月至今任榆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自任教以来,系统讲授了《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近几年,在《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项目6项(其中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的2项,榆林市政府1项,校内重大科研项目1项,均已结题)。
曾荣获榆林市“优秀团委书记”称号;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2009年度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10、2014年两度遴选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11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荣获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一班优秀学员称号。
姜劲波
姜劲波,男,汉族,1967年8月生,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本科学历。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全面主持学校纪委、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办公室工作。
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作。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陕西省编办工作,历任陕西省编办市县处副处长、事业处副处长(期间: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挂职陕西省韩城市委副书记)。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陕西省编办体制改革处(政策法规处)处长。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陕西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副组长兼内设室主任。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2023年11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⑶ 西北政法大学代码是多少

学校全称:西北政法大学。国标代码:10726。西北政法大学源于中国共产党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和1941年的延安大学,历经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并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2000年由司法部划转陕西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学校;2006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科研机构

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3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校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法治文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人本价值与法治文化研究中心、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明发展法制建设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基地、省级“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2个):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1个):反恐怖主义研究院。

校级重点建设研究院(6个):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院。

校级专门研究机构(70余个):上海合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所、中亚法研究所、中亚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亚东欧法制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据2015年12月学校研究生教育院官网信息显示,近五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9个,教育部项目10个;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64部,获省部以上科研奖励37项。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西北政法大学于2013年度第十一次评选中获奖17项,在2012年度第十次评选中获奖15篇;35项成果获2013年度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项成果获2011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馆藏资源

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87万余册(含校内各院、所资料室及分馆),电子图书139万余册,内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有藏量较大的近、现代法律文献、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文献。购有中国知网、“北大法宝”中国法律信息总库、月旦知识库、Lexisnexis、Westlaw Next、JSTOR等2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

《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探微、法学新问题研究、域外法评、长安法史、立法研究、法律实践等栏目,注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本刊连续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类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学类最重要的核心期刊”。连续被评为陕西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陕西省权威人文社科学报。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牌栏目建设。

学校标识

校徽

西北政法大学的校徽是1991年设计并开始使用的。当时校徽图案征集中收到校内外师生来稿42份,最终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采用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设计的图案,即使用的校徽基本图案。校徽采用圆形图案,既象征着学校如旭日初升,前途无限光明,又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图案上部由天平、宝剑构成,象征着至高无上、公平、正义的法律;宝剑又是山峰和笔尖的变形,蕴含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哲理。图案中部由“政法”二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构成,组合为一个富有动感的中文“飞”字,既有对政法学子“天高任鸟飞”的勉励之意,又表达了学校各项事业腾飞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两个字母又构成了英文U(“大学”的第一个字母),展望了西北政法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发展前景。“F”的第二横是西安古城墙图形,表明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图案下部是学校中英文校名,中文校名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手书。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后,校徽仍采用原来的基本图案,同时对图案中的中英文校名作了相应的修改。

精神文化

校训

严谨、求实、文明、公正

校歌

西北政法大学校歌

作词:成仿吾,作曲:吕骥,填词:贾宇

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

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

西北政法大学校歌

西北政法大学校歌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的学习。

努力!努力!争当国防教育的模范,

努力!努力!锻炼成抗战的骨干。

我们要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我们献身于新社会的建设;

昂首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这儿是法制人才成长的摇篮,理想让我们在这儿相聚,

法治信仰在这里扎根,国家富强要我们继续努力,

严谨求实,文明。公正,刻苦的学习。

努力!努力!争当社会进步的先锋,

努力!努力!锻造成国家的栋梁。

我们要忠实于祖国振兴事业,我们献身于新时代的建设;

昂首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工作办公室入选拟推荐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⑷ 研究生成绩查询是按学校出成绩还是按省出成绩啊我是吉林考生。考的黑龙江学校

1、考研成绩是按报考院校地区查询,出分日期以报考学校所在是省份为准。

2、研究生成绩估计2月中旬公布。留意报考学校官网的研究生成绩发布通知,考研成绩应该可以在春节前出来。

(4)2017延安大学研究生处扩展阅读: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网上报名时需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验证,没有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⑸ 延安大学2020年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招生简章(一)

一、招生学科


(一)基础医学(学术学位,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设置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6个方向。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设置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等13个领域。


二、申请资格


(一)申请基础医学学科考生需符合以下条件:


申请人必须己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2017年2月28日前获得学士学位),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


(二)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考生须具备以下三项条件,缺一不可。


1.临床医学类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2.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


3.申请人申请的专业学位类别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招收专业相对应。


三、网上报名


(一)网上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2月29日。


(二)网上报名网址:http://www.cdgdc.e.cn/。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延安大学2020年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招生简章的相关内容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记得及时查看哦!

⑹ 政法大学都有哪些学校

政法类大学,是指以法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国内著名的政法类院校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国外著名的有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等。

国内著名的政法类院校:

1、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立格联盟”成员,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

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

2、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简称“西政”,位于重庆市,是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政法类高等学府,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自主招生试点高校。

学校以法学为主,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当时的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

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首任院长是周保中将军。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3、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位于中国上海,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为五院四系成员,亚洲法律学会、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原名华东政法学院,1952年6月由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在圣约翰大学旧址合并成立。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

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0年,学校由司法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4、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西法大”,坐落于陕西省会西安,由中央与陕西省共建,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是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法学传统“五院四系”成员、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和陕西高校“长安联盟”创始成员,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研究中心。

西北政法大学源于中国共产党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和1941年的延安大学,历经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并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

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2000年由司法部划转陕西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学校;2006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宣部批准直管的国家级“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团中央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

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共建单位和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历任校(院)长均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任,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秦宜智等同志先后担任校(院)长。

1948年9月中央团校创建于河北省平山县。1985年9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组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起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建,2018年入选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热点内容
大学生唱谱 发布:2025-04-24 11:25:34 浏览:334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研究生档案 发布:2025-04-24 11:02:47 浏览:233
大学生常用社交app 发布:2025-04-24 10:51:07 浏览:544
南京大学曾洋老师 发布:2025-04-24 10:38:44 浏览:361
武汉大学研究生道路桥梁专业 发布:2025-04-24 10:30:16 浏览:404
大学生当兵的补助 发布:2025-04-24 10:25:07 浏览:812
2006年大学开学时间 发布:2025-04-24 10:22:54 浏览:136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qq群 发布:2025-04-24 10:19:33 浏览:932
大学宿舍马桶 发布:2025-04-24 10:15:13 浏览:260
针灸研究生导师排名 发布:2025-04-24 10:13:35 浏览:438